综述与评述
郭丽君, 王雪妮, 段婧, 陈宝君, 常祎, 李圆圆, 王羽飞, 栾天, 张小鹏, 李军, 毕凯, 宾振, 蔡娟, 亓鹏
利用山地地形条件,可以对气溶胶—云—降水开展连续的梯度观测,获取云内垂直方向上气溶胶—云—降水分布特征,因此山地云雾观测是研究云降水形成机制的有效观测手段。梳理了近1个世纪以来山地云雾观测技术发展状况,总结了国内外的山地云雾观测研究成果。云滴采样技术经历了碰撞采样法、激光散射法和云粒子成像技术3个阶段。激光散射技术由于其稳定的观测性能是目前主要的直接观测手段,云粒子全息成像技术由于其保持了云雾真实环境和粒子形态特征等优势而受到关注和发展。欧洲是国际上较早开展山地气象观测的地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山地云雾观测,由此开启了我国云降水物理研究的进程。发展至今,我国山地云物理观测站已涵盖我国的几个主要典型气候带,获取了气溶胶、云凝结核、大气冰核以及多类云的微物理特征,提高了对暖云和混合云形成机制的认知。对比国内外观测结果表明:在云物理特征方面,云滴数浓度主要范围为106~500 cm-3,液态水含量主要范围为0.01~0.3 g/m3,云滴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随观测海拔高度略有增加。在不同季风天气影响下,虽然我国庐山和印度西高止山云物理观测站具有相近的观测高度,但庐山观测的平均云滴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比印度西高止山低45 cm-3和0.05 g/m3。因此云微物理参数同时受到观测海拔高度和不同地域气候特征的影响。从机理研究上,由于欧美山地观测站海拔较高,重点围绕大气冰核和混合云特征,揭示了影响凇附和贝吉隆过程的影响因子(如过冷云滴、上升速度)的作用,以及山地特有的吹雪微物理机制。暖云的山地观测验证了碰并、湍流和夹卷等过程,尤其中尺度云滴和第二峰值对降水形成有重要作用,山地常见的毛毛雨与凝结核、弱上升气流、湍流以及高湿环境密切相关。我国云物理观测站接近边界层顶及以下位置,早期山地云雾观测获取了对暖云微物理和环境参量的起伏特征,尤其促进了对中尺度云滴产生尤为重要的碰并过程,因此对暖云起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最后,对山地云雾观测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