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预览

说明:最新在线预出版文章, 内容和格式将与印刷版一致(除了页码), 您可以通过doi直接引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高阳, 熊巨华, 张中浩, 蔡顺, 张琍, 安雨, 白开旭, 李汝资, 杨艳丽, 杨振
    预出版日期: 2023-09-28
    介绍了2023 年度地理科学学科集中受理期项目申请与受理状况,分别从三大分支学科、3种项目类型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方面分析了2023 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与资助状况,并指出了在项目申请与评议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对于2022 年底的结题项目,分析了各类项目发表SCI/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文章情况,并重点阐述了各分支学科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 冷疏影, 张亮, 谭晓晓, 鞠鹏, 宋炜, 毛伟
    预出版日期: 2023-09-27
  • 江强, 邱楠生
    预出版日期: 2023-09-19
    形成于白垩纪期间的3 个海洋大火成岩省——Kerguelen 大火成岩省、Ontong Java 大火成岩省和Caribbean 大火成岩省——被普遍认为是造成白垩纪2 次全球性大洋缺氧事件的原因。建立大火成岩省与大洋缺氧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条件是二者同时发生。然而,由于在研究海洋大火成岩省的喷发年龄时,常用的定年对象容易受到海水蚀变等作用的影响,导致获得的年龄并不能都代表火山活动的时间。通过对3 个海洋大火成岩省的所有年龄数据进行收集、可靠性评估和筛选,发现现有的可靠性年龄数据虽然能证明大洋缺氧事件发生时3 个大火成岩省有同时期的喷发活动,但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时长和喷发节奏等方面的特征尚不明确,其与大洋缺氧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于利用更多的年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 张开鑫, 黄璟胜, 王晨, 童晨晨, 王子成
    预出版日期: 2023-04-11
    对于模拟示踪试验的溶质运移,传统方法采用细网格离散小尺度表皮层,存在网格数量多和计算时间长等问题。由于表皮层外缘的参数变化剧烈,即使采用细网格,仍然存在显著误差。因此发展基于完整井的新示踪试验溶质运移模型,提出新的瞬态Robin 边界条件反映表皮层吸附/解吸溶质的影响,实现表皮层的无网格。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导出模型的解析解,通过有限元法建立基于非完整井的数值解。结果显示新瞬态Robin 边界条件精准反映负表皮层的影响。对于求解反演问题,表皮层宽度的估计范围由0.45~0.54 m缩至0.47~0.48 m,纵向弥散度由0.6~10.0 m缩至6.4~7.7 m,参数估计的可靠度显著提升。表皮层的无网格节省97%的数值解计算时间。
  • 李育, 段俊杰, 李海烨, 高铭君, 张宇欣, 薛雅欣
    预出版日期: 2023-04-11
    湖泊在区域水循环和生态系统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往的湖泊演化研究中多利用湖泊沉积物代用指标重建湖泊与气候变化过程,缺乏对湖泊水循环特征的定量研究。基于特征时段流域、湖泊水量平衡模型以及瞬态气候演变模型的湖泊能量平衡模型,对青藏高原及周边6 个典型湖泊进行了水量平衡计算和湖泊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小柴达木湖和罗布泊全新世期间降水和蒸发的变率较小;色林错和纳木错早中全新世降水和蒸发的变率较大,主要受控于温度和净辐射变化;青海湖和猪野泽早中和中晚全新世降水和蒸发变率接近。系统分析了全新世期间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湖泊水循环要素演化过程,有助于理解该区湖泊演化的古气候学机理。
  • 刘羽, 张丰收, 孙建强, 朱治强, 汪玉, 杨仲康, 张莘, 郭芷琳, 张博, 陈涛
    预出版日期: 2022-12-06
    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地球科学学科2022 年度项目申请和同行评议概况,指出了申请和评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总结了2021 年结题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为科研人员后续项目申请提供参考。
  • 何建军, 葛非, 刘哲, 张宇, 郭郁葱, 李婧
    预出版日期: 2022-1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五处(大气学科)顺利完成2022 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受理、评审、资助和结题等工作。2022 年度大气学科收到以上3 类项目申请共计1 817 项,较2021 年度增加了5.9%,其中11 项申请书因不合管理规范而不予受理。从项目评审结果来看,2022 年度这3 类项目的通讯评审综合评分较2021 年度略有提升,会议评审专家组支持原创和交叉研究,以及支撑技术的研发。从资助情况来看,2022 年度资助的3 类项目数较2021 年度增加了7.0%,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增加了11.9%。从结题成果来看,2021 年共结题项目314 项,发表论文等成果与往年相当。2022 年大气学科被列入“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改革试点学科,统计发现97.3%的通讯评审在规定时间内返回评审意见,81.8%的专家认为该机制能够提高专家评审的公正性,90.9%的专家认为该机制能够使专家更加注重评审意见对申请人的贡献。
  • 任建国, 初航, 吕大炜, 孙文洁, 宋换新, 李素萍, 曹明坚
    预出版日期: 2022-11-30
    为了有效地指导地质学科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对次年基金项目的申报,以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质学科所管理的各类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各类项目的申请、评审和资助情况,以及4 类科学问题属性项目的申报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与2021 年度相比,2022 年度的项目申请中,除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下降之外,其他项目申请数都有所增加;②2022 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数比2021 年度略有增加。此外,对2022 年1 月提交的项目进展报告和2021 年底结题的项目结题报告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主要学科方向取得的研究进展。
  • 王勇生, 马威威, 杨隽豪, 白桥
    预出版日期: 2022-11-30
    大陆俯冲带通常是由大洋俯冲带发展而形成,因而大陆造山带内通常会同时记录大洋俯冲和大陆俯冲阶段的信息。位于中国中东部的大别造山带记录了丰富的三叠纪华南、华北板块陆—陆碰撞信息,但几乎完全缺失晚古生代大洋俯冲阶段证据。基于古生代地质事件相关岩石可能被掩盖于合肥盆地底部或在大陆俯冲过程中被运移至地幔深部的推测,针对合肥盆地中部出露的玄武岩和辉绿岩开展了详细的锆石LA-ICP-MS U-Pb 定年和Lu-Hf 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大蜀山辉绿岩和小蜀山玄武岩均获得了较多的晚古生代年龄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38、270 Ma和349、273 Ma,鸡鸣山辉绿岩则主要表现为早白垩世年龄。这些基性岩浆岩中锆石年龄结果表现为连续分布的特征,两个最小的年龄结果指示了新生代基性岩浆活动的发生时间,其他锆石则来自于古老岩石的再循环。对高温条件下的锆石保存机制以及锆石来源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合肥盆地基性岩中的晚古生代锆石来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岩浆岩。三叠纪大陆俯冲阶段部分晚古生代岩浆岩被俯冲板片运移至地幔深部,而后在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与深部地幔一起部分熔融而形成合肥盆地新生代基性岩浆岩。这为大别造山带晚古生代曾发生过大洋俯冲事件提供了直接证据。
  • 熊巨华, 高阳, 吴浩, 李鑫, 梁丹, 于文凭, 马美红, 周永强, 王晓锋
    预出版日期: 2022-11-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社会广泛关注。介绍了2022 年度地理科学学科集中受理期项目申请与受理状况,之后分别从三大分支学科、3 种项目类型与4 类科学问题属性分析了2022 年度基金项目评审与资助状况,并指出了在项目申请与评议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对于2021 年底结题项目,首先分析各类项目结题成果,其次重点阐述了代表性成果,最后指出了项目进展与结题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李薇, 肖军, 郝露露, 胡冬梅
    预出版日期: 2022-11-25
    对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二处地球化学学科(申请代码:D03)所管理的基金项目进行总结,包括申请和受理、同行通讯评议和会评送审以及资助情况等,并对2021 年度结题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①2022 年度地球化学学科基金项目的申请量保持稳定;②申请项目的格式规范性有所提高,初审合格率明显高于往年;③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平均送审率为143.5%;④通过3 年的“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试点,地球化学学科对约2 000 名评审专家的评审态度与公正性及其对评审工作的贡献进行记录,探索如何更好发挥同行评议对科学基金资助决策的核心作用;⑤2021 年度结题的项目在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宇宙化学和行星化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冷疏影, 张亮, 吴仁豪, 王丽芳, 王慧, 乐成峰
    预出版日期: 2022-11-18
    为了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海洋科学与极地科学领域基金项目的申请情况,提高基金项目申请书和结题报告的质量,分析了2022 年度地球科学部四处(海洋科学与极地科学,申请代码D06)项目的申请、评审及资助情况,梳理了受理与通讯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2021 年度结题项目完成情况,并归纳了2021 年度主要学科方向取得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2022 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单位数量共增加5 个,申请量较2021 年度的增幅分别为13.8%、10.4%和10.6%,D0611(海洋工程与环境效应)和D0613(海洋能源与资源)增幅最明显,以上3 类项目原创类和交叉类项目申请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略有下降,2021 年度结题项目尚存在研究进展总结不够、成果第一标注率较低的问题。
  • 黄平, 周士杰
    地球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18-11-07
    热带降水是全球能量水份循环的重要环节。热带降水在全球变暖下的变化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之一。回顾了近30年来关于热带降水在观测中的变化以及基于气候模式预估未来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在热带区域降水变化机制方面的国际前沿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了目前气候模式预估未来区域降水变化所遇到的模式间差异大等影响预估可信度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 何尹杰, 吴大放, 刘艳艳
    地球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18-11-07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推动城市的物理转型,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改变人们的行为活动模式和为周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455篇、中国知网的321篇期刊文章,采用文献统计分析方法和文献可视化工具,通过软件CiteSpace 中的热点词聚类和Google Earth进行文献的地理可视化,探讨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影响的研究状况。对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进行系统的分类、归纳、整理并予以评述,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到4个方面的结论:①国内外所涉及的热门研究主题基本相同,但相较而言,国内外研究侧重点和尺度有所不同。②城市轨道交通普遍会给周围的住宅和商业造成溢价,对人口密度而言,郊区的影响比市中心大,并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③在“大数据”时代利用“3S”工具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4点看法:①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更趋向综合性与人文性。②国外的开发模式在国内应用会存在不适,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发展完善。③理论上共享单车能拓展轨道交通站点的辐射范围。④科学合理地划分轨道交通沿线的缓冲区有助于精细统计土地利用变化面积。
  • 陈科贵, 刘思序, 王兆峰, 张翼飞
    地球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18-11-07
    南图尔盖盆地Karabulak油田基底碳酸盐岩储层结构复杂、孔隙空间类型多样、非均质性极强,利用单一的常规测井方法对该类储层进行识别一直是测井解释的难点。利用深侧向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补偿中子等多条常规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进行重构,并结合改进后的曲线变化率法,总结出了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孔洞型储层和缝洞型储层在常规测井曲线上的响应规律,提出了一种针对研究区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测井评价新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研究区的X1、X2井开展储层划分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类型主要为缝洞型。通过与试油结论和成像测井识别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提出的方法准确识别出了裂缝、孔洞发育的地层,显著提高了对研究区缝洞识别的效率和精度。
  • 李涌涛, 李建文, 潘林, 郭亮亮, 魏绒绒, 刘德智
    地球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18-11-07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6颗组网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的发射成功与新信号的播发,北斗正式进入全球系统的建设阶段,同时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也在对北斗三号系统,从卫星端到地面接收端等各方面的运行性能,进行系统测试和评估。对12颗北斗三号MEO卫星上播发的新信号B1C和B2a的观测数据质量,在数据完整率、多路径误差、伪距噪声和载噪比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并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伽利略(GALILEO)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北斗三号系统内B1C的观测数据完整率优于B2a,多路径误差、伪距噪声和载噪比B2a信号优于B1C,北斗三号12颗MEO卫星的工作性能相当,即北斗三号在各卫星建设中的一致性与统一性。伪距噪声方面北斗三号较GPS和GALILEO略大,观测数据完整率、多路径误差和载噪比等方面北斗三号则与GPS和GALILEO相当。
  • 张硕, 简星, 张巍
    地球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18-11-07
     基于单颗粒碎屑磷灰石原位分析的物源分析是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磷灰石中Sr,Y和稀土等微量元素含量由SiO2含量和所在熔体中的分配系数控制,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岩石的磷灰石中差异较大,可作为指示其母岩类型的重要指标。磷灰石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元素包括Sr、Y、稀土元素(REE)等;②同位素地球化学包括Sr-Nd同位素、Lu-Hf同位素等;③单颗粒多法定年,即同颗粒磷灰石进行(U-Th)/He、裂变径迹和U-Pb定年分析。综合上述3个方面可获得磷灰石的母岩类型、形成条件和后期演化、源区抬升剥蚀史、沉积区沉降史等信息。尽管碎屑磷灰石的热年代学目前在沉积物源研究中广泛运用,但基于碎屑磷灰石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包括磷灰石U-Pb同位素定年)的沉积物源判别仍处于起步阶段,有望在沉积地质学、盆地分析、构造地质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马芊红, 张科利
    地球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18-11-07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因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而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从侵蚀特征、不同空间尺度土壤侵蚀研究进展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该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土壤侵蚀研究方向。结果表明:①在独特的地质水文背景下,喀斯特地区形成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导致地表侵蚀与地下侵蚀并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和流域汇流输沙过程。②目前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多集中在坡面尺度,在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定量评价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小流域水沙关系的连续高精度监测资料较少;资料不足时,河流泥沙可作为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强弱及时空分异特征的有效途径。③以50 t/(km2·a)作为允许土壤流失量较以前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更为合理;石漠化与土壤侵蚀关系复杂,仍需进一步定量研究石漠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目前对土壤漏失界定、漏失机理和比例等问题未形成统一认识,多方法组合、多尺度匹配是揭示漏失的可靠途径。总之,为进一步探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规律,建立和完善适用于该地区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迫切需要在坡面—流域—河道尺度上开展同步试验和监测,追踪泥沙来源,从而为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陈启林, 黄成刚
    地球科学进展.
    预出版日期: 2018-11-07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加深、勘探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一些埋藏较深、物性相对较差的储集层也越来越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关注。经过数十年的勘探,许多油田中埋藏较浅、原生孔隙保存较好的优质储层已被广泛发现并投入生产,而埋藏较深、以次生溶蚀孔为主要储集层的较致密储层,正日益成为成熟探区勘探挖潜的重点。因此,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溶蚀孔隙甜点储层成为精细勘探的重要新领域。通过一些典型研究实例及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从以下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①溶蚀作用发生的成岩阶段;②溶蚀流体的类型;③溶蚀作用强弱的主控因素;④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效果。近年来,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在溶蚀机理和对储集层的改造效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这些主流观点的系统梳理,可对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