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武佳坤, 胡小飞, 潘保田, 曹喜林, 温振玲, 孙强, 李梦昊, 赵启明. 祁连山水系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5, 40(2): 169-192. |
[2] |
任珩, 赵文智, 王小鹏, 罗维成, 周涛. 祁连山甘肃片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认知、实践历程与关键挑战[J].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9): 957-967. |
[3] |
孟宪萌, 黄檬, 黄杰, 赵琦, 刘登峰. 流域地貌与河网结构影响机制及其演化模型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3, 38(8): 780-789. |
[4] |
李旭明,李来峰,王浩贤,王野,陈旸. 土壤中次生与碎屑组分的差异性剥蚀[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8): 826-838. |
[5] |
李琼,王姣姣,潘保田. 构造和降水对祁连山北麓冲积扇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6): 607-617. |
[6] |
魏传义, 刘春茹, 李长安, 尹功明, 李文朋, 赵举兴, 张增杰, 张岱, 孙习林, 李亚伟. 石英ESR法物源示踪:认识与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0): 1062-1071. |
[7] |
陈京华, 贾文雄*, 赵珍, 张禹舜, 刘亚荣. 1982—2006年祁连山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7): 834-845. |
[8] |
胡凯, 方小敏, 赵志军. 宇宙成因核素10Be揭示的北祁连山侵蚀速率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2): 268-275. |
[9] |
范代读,王扬扬,吴伊婧. 长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5): 515-528. |
[10] |
由伟丰,张海清,校培喜,曹宣铎,胡云绪,谢从瑞. 北祁连山—阿拉善地区寒武纪构造—岩相古地理[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0): 1092-1100. |
[11] |
郑国光,陈跃,陈添宇,陈乾,朱君鉴,李照荣.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综合探测试验[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0): 1057-1070. |
[12] |
余吉远,李向民,马中平,孙吉明,王建强. 青海省祁连县清水沟-白柳沟矿田含矿火山岩系年代学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1): 55-60. |
[13] |
武震,刘时银,张世强.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冰下形态特征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0): 1149-1158. |
[14] |
王宝鉴,黄玉霞,王劲松,陶健红. 祁连山云和空中水汽资源的季节分布与演变[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9): 948-955. |
[15] |
白云来;范育新;汤中立;江荣伏. 关于中国西部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进一步找矿问题的思考[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1): 36-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