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汪品先, 郭正堂, 焦念志, 金之钧, 王成善. 寻找地球系统科学的突破口[J].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8): 767-771. |
[2] |
闫施帅, 鄢全树, 石学法, 袁龙. 海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地质效应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7): 702-716. |
[3] |
魏新元, 栾锡武, 孟凡顺, 冉伟民, 鲁银涛, 刘泽璇, 王嘉, 胡庆, 张丹丹. 帝汶海槽构造与地震特征对深部板块的约束[J]. 地球科学进展, 2022, 37(3): 277-289. |
[4] |
张晓智, 周怀阳, 钱生平. 俯冲带岩浆弧安山岩的成因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3): 288-306. |
[5] |
林间, 徐敏, 周志远, 王月. 全球俯冲带大洋钻探进展与启示[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2): 1253-1266. |
[6] |
杨婧, 王金荣, 张旗, 陈万峰, 潘振杰, 焦守涛, 王淑华. 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数据挖掘:与MORB及IAB的对比[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 66-77. |
[7] |
夏阳,张立飞. 中源地震脱水脆变机制的岩石学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9): 997-1006. |
[8] |
朱俊江. 哥斯达黎加地震起源计划——IODP 334航次介绍[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2): 1300-1305. |
[9] |
王永锋;金振民;. 地震波各向异性:窥测地球深部构造的“探针”[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9): 946-953. |
[10] |
王利;周祖翼. 发震带试验(SEIZE)[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8): 823-832. |
[11] |
赖绍聪. 岩浆作用的物理过程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2): 153-158. |
[12] |
金性春. 大洋钻探与西太平洋构造[J]. 地球科学进展, 1995, 10(3): 234-239. |
[13] |
徐夕生; 周新民; 王德滋. 中酸性岩浆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1993, 8(4): 54-58. |
[14] |
张魁武,张旗,李达周. 阿拉斯加里镁铁—超镁铁杂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J]. 地球科学进展, 1990, 5(6): 4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