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闫施帅, 鄢全树, 石学法, 袁龙. 海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地质效应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7): 702-716. |
[2] |
鲁学云, 季建清, 王丽宁, 钟大赉. 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3, 38(3): 270-285. |
[3] |
魏新元, 栾锡武, 孟凡顺, 冉伟民, 鲁银涛, 刘泽璇, 王嘉, 胡庆, 张丹丹. 帝汶海槽构造与地震特征对深部板块的约束[J]. 地球科学进展, 2022, 37(3): 277-289. |
[4] |
拓守廷, 王文涛. 国际大洋钻探
2050科学框架及其对未来大洋钻探发展的启示[J]. 地球科学进展, 2022, 37(10): 1049-1053. |
[5] |
田凤云,吴成来,张贺,林朝晖. 基于
CAS-ESM2的青藏高原蒸散发的模拟与预估[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8): 797-809. |
[6] |
张晓智, 周怀阳, 钱生平. 俯冲带岩浆弧安山岩的成因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3): 288-306. |
[7] |
于德永,郝蕊芳.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8): 804-815. |
[8] |
吴泽燕,章程,蒋忠诚,罗为群,曾发明. 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5): 488-498. |
[9] |
林间, 徐敏, 周志远, 王月. 全球俯冲带大洋钻探进展与启示[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2): 1253-1266. |
[10] |
董文杰, 袁文平, 滕飞, 郝志新, 郑景云, 韦志刚, 丑洁明, 刘昌新, 齐天宇, 杨世莉, 阎东东, 张婧. 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及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2): 1215-1219. |
[11] |
安培浚, 张志强, 王立伟. 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2): 1228-1234. |
[12] |
杨婧, 王金荣, 张旗, 陈万峰, 潘振杰, 焦守涛, 王淑华. 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数据挖掘:与MORB及IAB的对比[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 66-77. |
[13] |
张学珍, 于志博, 郑景云, 郝志新.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气候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11): 1198-1209. |
[14] |
程国栋, 肖洪浪, 傅伯杰, 肖笃宁, 郑春苗, 康绍忠, 延晓冬, 王毅, 安黎哲, 李秀彬, 陈宜瑜, 冷疏影, 王彦辉, 杨大文, 李小雁, 张甘霖, 郑元润, 柳钦火, 邹松兵.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4): 431-437. |
[15] |
王卷乐, 林海, 冉盈盈, 周玉洁, 宋佳, 杜佳. 面向数据共享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2): 265-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