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IODP研究

大洋钻探是国际科学合作的一面旗帜,从1968年至今经历半世纪而盛况不衰,始终保持着在深海研究、乃至整个地球科学中的引领地位。这种地位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而保证这种先进性的关键,在于汇集全球学术界的智慧,及时制定大洋钻探的长期科学计划。从1968年以来,国际大洋钻探50年经历了深海钻探(DSDP, 1968—1983年)、大洋钻探(ODP, 1985—2003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年)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年)等四大阶段。除了早期的DSDP外,每个阶段都提前由国际学术界共同制订科学计划,确定其主要科学目标,用做对于各国航次建议的评价标准。大洋钻探是国际合作的大型科学平台,只有依靠世界各国提供的顶尖技术,去执行最前沿的科学探索,才有可能赢得各国政府的共同支持。因此,制定既能引领学科前沿、又切实可行的科学计划,是半个世纪来大洋钻探取得成功的保证。


共找到 64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IODP研究
    张江勇;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4): 545-55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4.04.0545
    摘要 (3430) PDF全文 (2876)   可视化   收藏

    底栖有孔虫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先是用作古水深或水团的标志物。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识别出了2种不同的底栖有孔虫微生境:外生种和内生种;认识到甚至深海底栖有孔虫,也能对表层浮游生物勃发的季节性短暂事件作出响应,因为沉降到海底的有机物质供养着底栖有孔虫。目前,底栖有孔虫被广泛应用于估算海洋表层生产力和底层水团的含氧量。回顾了深海底栖有孔虫生态研究的历史和其在古海洋学中的应用,并强调研究、应用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中国已经加入了诸如IODP等深海研究计划,有必要向我国学术界提供底栖有孔虫研究的新方向,以资参考。

  • IODP研究
    邵磊;李献华;汪品先;翦知湣;韦刚健;庞雄;刘颖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4): 539-544.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4.04.0539
    摘要 (3375) PDF全文 (3055)   可视化   收藏

    南海ODP 1148站井深859 m、时间跨度32.8 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 Ma、30 Ma、28.5 Ma、25 Ma、23.5 Ma 和16 Ma以及10 Ma、8 Ma和3 Ma沉积物成分存在明显的突变或不连续面。特别是在晚渐新世沉积物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并伴有沉积间断和滑塌作用,代表着南海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一次重大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对我国近代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众多陆相盆地由断陷型转为坳陷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 大洋钻探科学目标展望
    林间, 徐敏, 周志远, 王月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2): 1253-126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7.12.1253
    摘要 (3368) PDF全文 (1439) HTML (51)   可视化   收藏

    俯冲带是地球最重要的板块边界之一,对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与化学成分循环、岛弧与陆壳的形成以及地震与海啸机制至关重要。大洋钻探对于研究俯冲带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了全球俯冲带过程的大洋钻探研究,简述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科学目标以及对我国大洋钻探发展规划的启示。

  • IODP研究
    李琪,李前裕,王汝建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2): 224-239.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2.02.0224
    摘要 (3177) PDF全文 (4158)   可视化   收藏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的研究,从ODP184航次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古海洋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试图对国内外文献作一综述,介绍近20万年以来高分辨率的南海古海洋研究进展。综述主要涉及温度、盐度、生产力和上层水体的变化,重点介绍南海季风的研究成果。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具有MIS3.3和MIS6.5期偏轻,MIS5.5和MIS7.3期偏重的特征,已被称为“季风型氧同位素曲线”。不同于代表全球冰量变化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即SPECMAP曲线),“季风型氧同位素曲线”具明显的2万年岁差周期,代表了季风降水的影响。快速气候变化事件也有较为完整的记录,揭示了热带地区在快速气候变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IODP研究
    李清,王家生,王晓芹,陈祈,陈洪仁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1): 1161-116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8.11.1161
    摘要 (3144) PDF全文 (2252)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背景下有孔虫特征的响应,对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11航次岩芯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Bulimina mexicana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冷泉站位U1328和毗邻的非冷泉站位U1327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Bulimina mexicana的显微形貌特征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等,证实有孔虫壳体未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和自生碳酸盐岩的交代影响,有孔虫壳体的碳稳定同位素呈现明显的负偏。其中U1327站位中U.peregrina δ13C为-0.67‰~-2.75‰(PDB),B.mexicanaδ13C为-0.51‰~-1.52‰(PDB);U1328站位中U.peregrina δ13C为 -0.72‰~-2.71‰(PDB),B.mexicanaδ13C为 -0.58‰~-1.45‰(PDB)。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碳稳定同位素负偏成因可能与水合物不稳定分解释放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和食物源有关,因而可较好地指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地质背景。

  • IODP研究
    郑洪波,汪品先,刘志飞,杨守业,王家林,李前裕,周祖翼,贾军涛,李上卿,贾健宜,JohnChappell,YoshikiSaito,TakahiroInoue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1): 1150-1160.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8.11.1150
    摘要 (3095) PDF全文 (2975)   可视化   收藏

    围绕IODP 683号建议书,介绍东亚东倾地形格局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新生代全球宏观环境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表现为岩石圈活动强烈,板块漂移导致海陆格局和地貌格局的变化,并引发洋流和大气环流的改组,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新生代岩石圈运动和气候变化表现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全球意义的地质事件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最直接的结果是亚洲地区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大江大河的发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计划在长江中下游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实施钻探,以获得长江历史演化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并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 IODP研究
    王家生,高钰涯,李清,杨翠萍,陈祈,魏清,王晓芹,胡高伟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7): 659-665.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7.07.0659
    摘要 (3062) PDF全文 (1326)   可视化   收藏

    对取自IODP 311航次(东北太平洋Cascadia大陆边缘)所有5个站位、采样间距约为1.5 m的614件沉积物样品,利用Beckman Coulter LS-230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获得了沉积物粒度随深度变化特征,进而与水合物层位的替代指标进行了位置对比,这些指标包括特殊沉积构造(soupy和mousse-like构造)、测井数据(LWD)推算出来的水合物饱和度(Sh)、岩芯红外图像和实际钻取的含水合物沉积物等。发现沉积物粒度分别为31~63 μm和63~125 μm的2组较粗粒径的沉积物数量变化增多的位置与水合物出现层位之间存在较好的位置对应关系。如在U1326站位海底以下5~8 m、21~26 m、50~123 m、132~140 m、167~180 m、195~206 m、220~240 m深度位置出现了沉积物粒度明显偏向粗粒的趋势,而这些位置正好对应于大多数特殊沉积构造出现的深度,也对应于水合物饱和度(Sh)值相对较高的深度,并与一些实际钻取的赋含水合物的浊积沙层观察结果一致。因此,初步研究后认为,沉积物粒度在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偏向形成于粒度大于31 μm的粗粒沉积物中。

  • IODP研究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张丽丽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5): 474-48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6.05.0474
    摘要 (2976) PDF全文 (5397)   可视化   收藏

    放射虫以其不易溶解的硅质壳体在古海洋、古环境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种类组合与海洋物理、水文环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放射虫在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研究手段的改进,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研究在世界各大洋得到了广泛开展。中国加入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势必会加快[JP2]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步伐,放射虫作为海洋微体古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生态学知识是重建古海洋、古环境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向我国学术界提供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发展趋势,促使我国放射虫的研究与国际接轨,以提供更多的古海洋、古环境替代性指标。

  • IODP研究
    彭晓彤,周怀阳,吴邦春,吕枫,吴正伟,杨灿军,李培良,李德俊,金波,冯正平,李德平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9): 991-99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1.09.0991

    MARS海底观测网络是国际深海海底观测网络组网设备的主要试验场所。2011年4月21日,由接驳盒子系统、海底化学环境监测子系统和海底动力环境监测子系统等海底观测网络组网设备组成的中国节点与美国MARS海底观测网络主节点成功接并,检测和考验了我国深海海底观测网络组网关键设备的主要性能,中国成为第三个在MARS网上进行大规模组网设备测试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节点在MARS网上的运行稳定,正源源不断从美国蒙特利湾海底传回各种观测数据,表明我国深海海底观测网络组网关键技术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基本达到了实际应用水平。实时、高分辨率和海量的数据特征为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显示了利用海底观测网络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巨大优势。

  • IODP研究
    杨文光,郑洪波,王可,谢昕,陈国成,梅西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10): 1012-1018.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7.10.1012
    摘要 (2926) PDF全文 (2275)   可视化   收藏

    在AMS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去除有机质、生物碳酸盐和生物硅之后,对南海北部MD052905站进行了陆源碎屑的粒度分析。结果显示,15.5~63.5 μm粗粒级成分的含量变化特征可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2~9 μm细粒级成分含量变化可用于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末次冰期以冬季风为主,全新世以夏季风为主,36 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有逐渐增强的总体趋势,但也发生多次突变现象,在全新世早期(8 500~11 200 ka BP)达到36ka BP以来的最大值,可能是在岁差周期的控制下,与较强的太阳辐射有关。

  • IODP研究
    魏玉利,王 鹏,赵美训,张传伦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2): 212-219.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02.0212
    摘要 (2917) PDF全文 (2174)   可视化   收藏

    从黑潮源区采集上层沉积物,进行DNA提取,以细菌和古菌的16S rDNA通用引物PCR扩增黑潮源区沉积物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的16S rDNA,并构建细菌和古菌的16S rDNA 文库,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对黑潮源区表层沉积物的细菌和古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潮源区细菌包括了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bacterium)、浮霉菌(Planctanycene)、疣微菌(Verrucomicrobia)和Candidate division OP8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共6个类群, 其中变形杆菌是优势类群。古菌包括了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其中泉古菌占优势;泉古菌包括MCG、C3、MBGA 和MGI 4个类群,而广古菌包括SAGMEG、MBGE和MEG 3个类群,其中MBGE是优势类群。

  • IODP研究
    钟广法,李前裕,郝沪军,王嘹亮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9): 907-913.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7.09.0907
    摘要 (2885) PDF全文 (2302)   可视化   收藏

    深水沉积物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成因和结构特征,可以将深水沉积物波划分为细粒底流、细粒浊流、粗粒底流和粗粒浊流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波具有不同的形态、物质组成及分布特征。已提出的深水沉积物波的形成模式主要有背流波模式、逆行沙波模式、内波模式及底形和斜坡失稳混合模式等。1994年太阳号95航次和1999年ODP184航次揭示并证实,南海北部东沙岸外1144站所处的深水陆坡区发育有一高速沉积物牵引体。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分析发现,该牵引体实际上由一系列逆陆坡向上倾方向迁移的沉积物波组成,这一发现对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古海洋、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以及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IODP研究
    李建如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8): 815-822.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5.08.0815
    摘要 (2826) PDF全文 (2992)   可视化   收藏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是目前估算海水古温度最受重视的方法,适用于低纬和高纬、表层和深层海水古温度的测定。该方法理论误差仅为±1.1℃,考虑到盐度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其误差为±1.3℃。运用此法推算出的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领先于全球冰盖的变化,是热带过程调控冰期旋回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与氧同位素相结合,还成功地运用于全球冰量的估算,是目前古环境研究中较常用的古温度测试手段。

  • IODP研究
    向 荣,刘 芳,陈 忠,颜 文,陈木宏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2): 193-202.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02.0193
    摘要 (2750) PDF全文 (3029)   可视化   收藏

    海底冷泉区是海洋能源和生物资源同时富集的一类特殊区域。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地球化学组成是海底冷泉区发育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海底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及其碳同位素研究,对于探讨冷泉演化、评估古冷泉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综述了全球一些主要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研究方法及其进展,对比了各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地域差异,评述了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记录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冷泉活动的潜在指示意义,最后提出了南海北部冷泉活动区底栖有孔虫方面的研究展望。

  • IODP研究
    陈顺,彭晓彤,周怀阳,李江涛,吴自军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7): 746-752.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07.0746
    摘要 (2727) PDF全文 (3783)   可视化   收藏

    深海热液系统极端的物理化学条件蕴育了完全不依赖于太阳光的独特生态系统,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是支撑这些生态系繁荣的初级生产者。铁氧化菌是海底热液环境中常见的化能自养微生物之一,能够从低价态铁氧化成高价态铁的化学反应中获取代谢能量。它们对海底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堆积以及丰富热液生态系统功能等有重要的影响。介绍了深海热液环境中存在的铁氧化菌,以及它们的分类、氧化机理和与之伴生的生物矿化现象。

  • 大洋钻探科学目标展望
    王汝建, 肖文申, 章陶亮, 聂森艳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2): 1236-1244.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7.12.1236
    摘要 (2718) PDF全文 (1599)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南北极在全球海平面变化和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蕴藏着地球如何从新生代初期的温室转向现代冰室演变过程的关键信息,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极地地质钻探计划(如DSDP/ODP/IODP/IC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刷新了人类对过去全球变化的认识,成为探究地球气候系统演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些钻探计划,发现了新生代以来气候变冷,南北极冰盖几乎同时形成;揭示了南极冰盖形成和陆地风化的加剧,导致南极中深层水和底层水的生产加速并向北推进,造成全球大洋环流的重大变化;南大洋对大气CO2的调控作用、全球大洋深部循环、营养盐的分布和海洋生产力等多方面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检验了南北极冰盖形成和消融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为人类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提供了历史依据。未来的南北极国际大洋发现(IODP)计划将继续关注于极地冰盖的演变历史、南大洋古海洋学演变历史,追踪北极海—陆环境的联系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些结果将对未来全球气候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边界条件。

  • IODP研究
    李前裕,汪品先,陈木宏,郑范,王汝建,孙湘君,刘传联,成鑫荣,翦知湣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8): 781-792.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6.08.0781
    摘要 (2716) PDF全文 (1993)   可视化   收藏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在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其它生物记录上主要反映在900 ka BP前后发生高频率变化,特别是指示表层水骤然降温。北部冬季表层水温从24~25℃降至17~28℃,而南部也从26~27℃降至23~24℃。总的降温趋势与开放西太平洋一致,直接反映了西太平洋暖池在900 ka BP之后MIS22期间有明显的减弱。表层水大幅度降温还发生在后继的MIS 20、18、16几大冰期,说明主要冰期旋回周期由41 ka转变为100 ka经历了长达400 ka的过渡时期,并且冬季风增强也在过渡时期的后半段最明显。南海南北生物组合和δ18O值的差异,突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结论是:生态环境系统反应总体表现与冰期旋回一致的同时,还包含了独特的地区性系统演变特征。但是,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在0.9 Ma BP前后表层海水盐度因东亚冬季风和海平面下降的定量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气候转型时期海—气耦合过程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资料和证据。

  • IODP研究
    刘新月;王清;周祖翼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4): 552-557.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4.04.0552
    摘要 (2700) PDF全文 (2037)   可视化   收藏

    对日本的IODP活动以及科学目标进行简要介绍。IODP核心技术支撑之一的立管钻探船“地球号”可在水深4 000 m的海底钻进7 000 m,钻达发震带和上地幔,实现日本的IODP科学目标。日本的IODP科学规划主要有三大科学主题和八项研究目标,三大科学主题包括地幔过程和地球系统演化,地壳作用过程和地球系统演化,俯冲带和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及物质循环。其八项研究目标为:①钻探西太平洋洋底高原,认识核—幔作用过程;②钻探太平洋白垩纪—新生代沉积物,详细研究地球温室期间的物质循环及从温室环境到冰室环境的转化过程;③钻探大洋岛弧,认识大陆地壳形成过程;④钻探扩张的弧后,认识洋壳岩石圈形成过程;⑤钻探亚洲边缘海及陆坡,认识陆壳—洋壳—大气圈关系;⑥调查增生楔中的碳循环及深部生物圈;⑦调查汇聚板块边缘大地震周期及形成机制、构造及物质循环;⑧研究生活于增生楔环境中极端微生物生物学。

  • IODP研究
    王利;周祖翼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8): 823-832.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5.08.0823
    摘要 (2678) PDF全文 (1683)   可视化   收藏

    对发震带试验计划(SEIZE)以及南海(Nankai)海槽的发震带钻探计划(NanTroSEIZE)进行了综述。SEIZE作为大陆边缘计划(MARGINS)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优先研究领域,重点对世界主要俯冲发震带进行研究。SEIZE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凸凹体的物理性质;②在地震周期里,应力、应变和孔隙流体成分随时间的变化;③在俯冲逆冲断层上,发震带上界和下界的确定;④引起海啸的发震带的特征;⑤大型逆冲带地震在物质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NanTroSEIZE将成为IODP第一个基于立管钻探的计划,也是科学大洋钻探历史上第一个分期实施的复合钻探计划;钻入发震带的复合钻探计划将最终验证关于发震带的各种假说。 

  • IODP研究
    黄维,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5): 465-473.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6.05.0465
    摘要 (2650) PDF全文 (2096)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收集包括大洋钻探钻井岩芯在内的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获得了南海的沉积物厚度分布格局,并统计了自渐新世以来的沉积总量以及E3、N11、N21、N31、N2、Q各时期的沉积量。结果表明,在前渐新世基底之上,南海海盆中共有7.01×106 km3的沉积物,总质量为1.44×1016吨。以渐新世33 Ma的年龄计,南海的平均堆积速率是12.8 g/(cm2·ka)。南海沉积物主要堆积在陆架和陆坡上,中央海盆的沉积总量不及全部的5%。陆架和陆坡上发育的沉积盆地,如果以沉积厚度2 km为边界,则只占南海总面积的34%,却堆积了南海沉积总量的82%,表明沉积盆地是南海接受沉积物的主体。晚渐新世是南海沉积量最大、堆积速率最高的时期,与全球沉积速率演变有明显差异,显示出边缘海盆地的沉积作用,首先受该地构造作用的控制。

  • IODP研究
    金海燕,翦知湣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9): 914-92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7.09.0914
    摘要 (2636) PDF全文 (3345)   可视化   收藏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利用大洋钻探ODP 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时间分辨率高达约290年的沉积物样品,开展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在中更新世距今80~100万年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变化揭示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心,即中更新世革命0.9 Ma左右,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夏季风增强。以中更新世革命为界,水体垂向结构上温跃层和营养跃层的深度从之前的间冰期较浅转变为之后的间冰期较深,底层水与表层水的垂直温度梯度从冰期时较大转变为冰期时较小。轨道尺度上,冰消期时南海北部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不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差。千年尺度上,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变化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约0.8 ka和约1.4 ka的气候波动周期。氧同位素0.8 ka滤波显示出: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较强的信号主要出现在间冰期,有时也出现在冰期,与晚第四纪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主要出现在冰期不同,说明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尺度的气候周期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特征变化中。

  • IODP研究
    李春峰,苏 新,姜 涛,Ujiie K, Fabbri O, Yamaguchi A,Chester F M,Kimura G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2): 203-21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02.0203
    摘要 (2635) PDF全文 (1320)   可视化   收藏

    对增生楔不同压力—温度条件下的构造变形、流体活动、沉积特征、岩石物性和化学组成等多方面的直接观测,可以帮助分析俯冲带地震的蕴育和发生的环境与机理。通过参加IODP的日本南海海槽发震带研究项目(NanTroSEIZE)第一阶段316航次所收集到的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分别在4个站位上(C0004,C0006,C0007,C0008)对日本南海海槽增生楔前缘岩芯尺度上的构造变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讨论了岩芯尺度上的构造变形与增生楔中大尺度的非序列分支逆冲断层和前缘逆冲断层的构造变形之间的关系。发现逆冲变形不是只在大尺度的逆冲断层面上进行,而是弥散分布在主逆冲断层面、次级逆冲断层面以及断层面之间的更小的尺度上。小尺度构造的倾向与大尺度断层的倾向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它们是在相同的应力场下所形成的。在增生楔浅部高角度的正断层比较发育,显示张性应力场特征,同时所获得的岩芯尺度上的地层倾角较大并倾向与反射地震以及区域地质分析结果非常吻合,而在深部,特别是在大尺度逆冲断层发育带附近,各种类型的断层、滑移变形带、节理等非常普遍,同时层理与劈理的产状的复杂变化更多地受控于复杂的逆冲断层带的作用。

  • IODP研究
    拓守廷,刘志飞,成鑫荣,赵泉鸿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8): 800-805.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6.08.0800
    摘要 (2631) PDF全文 (1834)   可视化   收藏

    渐新世初期,南极大陆在短时间内出现永久性冰盖,地球由两极无冰进入到单极有冰的特殊时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一重大气候转型事件与大气CO2及大洋碳储库的变化密切相关。南大西洋ODP 1263站碳酸钙软泥的粒度分析揭示了在渐新世初期发生的强烈碳酸盐溶解事件,碳酸盐溶解超前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重值约100 ka,显示碳酸盐溶解事件先于南极冰盖的形成。由于碳酸钙泵的作用,碳酸盐的溶解会消耗大量的大气CO2,从而可能驱动了气候的快速变冷,导致南极大陆永久性冰盖发育。

  • IODP研究
    王晓梅;孙湘君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8): 833-839.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5.08.0833
    摘要 (2608) PDF全文 (1721)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沉积速率较高、且有同位素准确测年的南海南部巽他陆架18323柱状样的孢粉记录,分析重建该地区31 ka 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前植被主要组成是热带低地雨林,到末次冰期温度降低,热带低地雨林含量减少,草本植物含量剧增,红树林几乎绝灭;再从末次冰期到融冰期气温升高,热带低地雨林回升,对海平面变化反应敏感的红树林含量稳定增加。研究认为末次冰期前到末次冰期气温降低,湿度下降,到融冰期气温波动性回升,海平面升高。

  • IODP研究
    庞雄,陈长民,吴梦霜,何敏,吴湘杰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8): 793-799.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6.08.0793
    摘要 (2608) PDF全文 (1916)   可视化   收藏

    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外白云凹陷陆坡深水区的珠江深水扇系统。珠江深水扇系统以珠江为沉积物源、以持续深沉降的白云凹陷为沉积古地理背景、以与全球海退型海平面相反的相对海侵型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层序构成了其发育演化的特殊性,并留下了控制沉积的周边重要事件的记录。23.8 Ma等界面沉积速率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有突变,反映出物源区的变化,可能折射出与青藏高原隆升、南海扩张有关的重要事件,使得古珠江骤然向西部高原拓展,甚至较今天的珠江流域范围还广阔;承载珠江深水扇系统的白云凹陷持续沉降形成了陆坡内盆地,导致21~10.5 Ma BP多个层序深水扇垂向叠置充填的特殊沉积建造;根据60多口井资料建立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一致的三级旋回和不一致的二级旋回。如果能对珠江深水扇系统实施综合大洋钻探获取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资料,开展珠江深水扇沉积作用与白云凹陷沉降的深部机制、珠江流域演化、海侵型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耦合性等研究,将有利于揭示南海扩张、边缘海沉积、海平面变化、中国西部高原隆升事件的相关联系和形成机制。

  • IODP研究
    吴 琼,刘志飞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2): 220-229.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02.0220
    摘要 (2597) PDF全文 (1284)   可视化   收藏

    大洋环流在调节全球水热分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来的气候变化模式,掌握古洋流变化与气候冷暖交替耦合关系的机理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海水Nd同位素是追踪洋流演化方式的有效指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从海洋环境Nd同位素的相关特性以及研究材料与方法方面来阐述Nd同位素应用于示踪古洋流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最新的进展,并配合实例进行说明。

  • IODP研究
    孙治雷,何拥军,李 军,黄 威,李 清,李季伟,王 丰
    摘要 (2562) PDF全文 (7747)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不仅是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最具科学魅力、充满学术争议的问题之一,也是调节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针对包括海洋在内的各种环境中的AOM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对该反应的运作机制仍缺乏足够了解,其中包括该作用对海洋环境和气候系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机理和程度问题,这说明对于甲烷最重要汇的了解还存在着盲区。以现代海洋地质环境中的AOM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其产生机理、反应底物、电子受体、以及涉及到其中的微生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该作用对于地球环境、气候的影响意义及地质学启示,并尝试展望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点方向,希望藉此能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兴趣与重视。

  • 大洋钻探科学目标展望
    方家松, 李江燕, 张利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2): 1297-130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7.12.1297
    摘要 (2510) PDF全文 (2165)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过去50年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及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等国际间综合深海钻探计划的实施,使我们对地球和海洋的认识取得了显著进步。海底井控观测装置(CORK)的研发和应用是上述深海钻探计划带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之一。目前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已由过去的间断性观测模式升级为现在的连续性原位观测模式,海底CORK观测系统为地球科学、海洋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对海底洋壳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深部过程进行数秒至数十年时间尺度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机遇。通过对海底CORK观测系统的发展演变、在ODP和IODP航次中的使用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CORK系统如何应用于我国洋壳地质学、水文学、微生物学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提出看法。

  • 大洋钻探科学目标展望
    周怀阳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2): 1245-1252.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7.12.1245
    摘要 (2493) PDF全文 (2226)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地球物理上的莫霍面是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被海水覆盖的洋壳通常只有6~7 km厚,相对于较厚的陆壳来说,洋壳不仅年轻得多,也活跃得多。然而,洋壳的地质结构以及莫霍面的地质意义到底是什么,至今仍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最大的悬疑之一。现有的结果表明,依据分布在大陆边缘的蛇绿岩套确定的Penrose模型基本不适用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实际洋壳结构,对快速扩张洋中脊的适用性也有一定的疑问。解答洋壳结构及其莫霍面地质意义最有效的手段仍是大洋钻探。20世纪60年代初,试图挺进莫霍面的“莫霍钻”计划揭开了地球科学最伟大的大洋钻探计划的序幕。新世纪以来,随着各种研讨和计划的切实开展,人类真正实现莫霍钻梦想的日子似乎正在来临。

  • 综述与评述
    占文凤,周纪,马伟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2): 1309-1317.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9.12.1309
    摘要 (2451) PDF全文 (1332)   可视化   收藏

    地表温度是地质学、水文学和陆面过程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由于地表的三维结构和异质性,大部分不同类型陆地表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热辐射方向性现象。总结了基于真实结构的地表热辐射方向性计算机模型研究进展,归纳了真实结构模型中蒙特卡罗光线追踪法和辐射度方法的理论基础,阐明了两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并从理论和物理意义上分别推导和阐释了其与几何光学模型及辐射传输模型的关系,指出了真实结构模型在算法效率、非同温系统蒙特卡罗模拟、参数获取、模型反演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 IODP研究
    王剑飞,萨仁高娃,李铁刚,申之义,于心科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7): 766-774.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07.0766
    摘要 (2357) PDF全文 (2284)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应用16S rDNA文库技术,对IMAGES ⅪⅤ 航次采集的岩芯MD3 059进行基因文库的构建和分析,选取得到543个克隆,处理获得137个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基于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绘制系统进化树,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苏禄海沉积物中有丰富多样的古菌群落,在不足5 m的沉积物中垂直分布着11种古菌类群。古菌序列归属于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其中,前者主要由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ic Group(MCG)构成(占总古菌克隆序列的50%以上),而后者主要由Marine Benthic Group D(MBG-D)、South Africa Gold Mine Euryarchaeotic Group(SAGMEG)和Marine Benthic Group B (MBG-B)等种属构成(占总古菌克隆序列的30%以上)。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热带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和未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IODP研究
    吴婷婷,李三忠,庞洁红,王健,戴黎明,IODP Expedition 324 Scientific Party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7): 753-765.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07.0753
    摘要 (2346) PDF全文 (1692)   可视化   收藏

    FMS成像测井是较为先进的测井技术,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直观性等特点,在原始产状恢复、沉积相态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位于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沙茨基)海隆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324航次的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航次U1347A、U1348 A、U1349 A 3口钻井中的FMS成像测井资料的处理及相应地质构造的解释、产状恢复,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探讨。得出结论是,Shatsky海隆TAMU地块的形成比较符合大洋中脊扩张学说,而对Ori地块的应力场分析则显示Ori地块的形成较符合地幔柱头假说。

  • 大洋钻探科学目标展望
    翦知湣, 党皓文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2): 1267-127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7.12.1267
    摘要 (2313) PDF全文 (3790) HTML (30)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启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针对当前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升高和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现状,提出全球气候对CO2增高的响应、冰盖和海平面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低纬水文循环的变化机制以及海洋碳化学体系的缓冲能力等4个科学挑战。截至2017年8月已经完成的8个IODP气候变化主题航次聚焦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区域的季风过程和西太平洋暖池的新生代演变,着重探索轨道—千年尺度上亚洲季风系统的变化特征和主导机制,以及构造时间尺度上亚洲季风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剥蚀的动力联系。未来2年IODP将瞄准南半球高纬的冰盖、海冰、洋流和碳循环等气候因子,重点考察新生代西南极冰盖和海冰变化、白垩纪和古近纪南大洋的海洋环流和碳循环等。因此,IODP旨在深入探索以亚洲季风和西太平洋暖池为代表的热带海洋气候过程和以西南极冰盖为代表的高纬气候因子在多种时间尺度上的演变,为认识当前气候变化、预测未来气候趋势提供自然变化的科学依据。中国的优势在于全球季风概念和热带驱动假说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巽他陆架的气候效应。

  • IODP研究
    乔培军,王婷婷,翦知湣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6): 686-693.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2.06.0686
    摘要 (2311) PDF全文 (2544)   可视化   收藏

    有孔虫壳体B/Ca比值是一个极具潜力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古海洋学方法,适用于恢复古海水pH值及[CO2-3]。对于表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造大气CO2浓度;对于深层水,可以指示洋流变化及水团变迁。且与硼同位素方法相比较,B/Ca比值分析更简易、稳定性更好,受溶解及沉积埋藏作用影响小,因而更适合于高分辨率的古海洋学分析。但是,由于该分析方法较新,与之相关的有孔虫吸收B元素的生物过程不是很清楚,采用B/Ca比值恢复pH值及[CO2-3]的机制也不是很了解,方法的建立主要基于经验公式基础之上,因而为该方法寻找理论基础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 IODP研究
    朱俊江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2): 1300-1305.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1.12.1300

    2011年3月13日至4月13日哥斯达黎加地震起源计划IODP 334航次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俯冲带大陆边缘斜坡带实施。该航次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研究俯冲剥蚀控制的俯冲带大地震的聚集和破裂过程。在1个月的钻探时间内,总共在4个站位、8个钻孔中获得1 492.88 m的岩芯,获得许多中新世到现代的火山灰层,初步确定上覆板块内沉积物和基底的岩性变化以及俯冲可可洋脊为玄武岩基底的特征。

  • IODP研究
    田军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2): 1357-136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9.12.1357
    摘要 (2233) PDF全文 (1414)   可视化   收藏

    新生代以来,地表气候在大趋势上逐渐变冷,并呈现出冷暖交替的变化节律。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量和地内气候系统的反馈效应。揭示气候变化的最终规律需要更准确的天文计算和更长、更可靠的气候替代性指标的重建。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20、321航次在东赤道太平洋钻取了一系列保存完好、连续的深海沉积钻孔,为揭示新生代气候演变的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研究古海洋学和古气候学问题是揭示气候演变规律的良好方法,值得中国研究者借鉴。

  • IODP研究
    孙治雷,李军,孙致学,黄威,崔汝勇,李季伟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12): 1325-133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12.1325
    摘要 (2222) PDF全文 (2157)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形貌识别以及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结果,包括Gallionella ferruginea,Leptothrix ochracea 和 Mariprofundus ferrooxydans在内的嗜中性Fe氧化菌在现代甚至古代热液喷口系统的Fe氧化物沉积体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现代热液喷口系统而言,还原性羽流进入氧化性海水时形成的氧化还原过渡带是嗜中性Fe氧化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它们能在此环境中与Fe的无机氧化机制展开有效竞争,藉此获取生存所必须的能量。此外,通过静电吸引和表面活性基团的键合作用,细胞能在其表面和附属器官形成Fe氧化物壳层,从而形成与细胞自身相态相似的各种丝缕状结构。丝缕状结构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阻滞热液流体和海水混合,进而在丝缕体交织成的网络内发生传导性热冷却,使流体中的Si达到饱和,在Fe氧化物表面沉淀下来,形成现代热液喷口系统的Fe-Si“二期次”复合生长结构。与现代Fe-Si沉淀类似的古代条带状Fe建造(BIF)沉积体的近期研究成果显示,Fe的来源很可能是前寒武纪时的热液喷口系统。由于BIF形成的海洋环境处于整体缺氧状态,早期营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以及与现代类似的嗜中性Fe氧化菌很可能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 IODP研究
    李祥辉,陈云华,徐宝亮,AkihiroKano,ChizuruTakashima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7): 666-672.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7.07.0666

    记述了新生代深海冷水碳酸盐泥丘近期的9个重要研究事件;总结了冷水泥丘具有全球海洋(大陆斜坡为主)分布、形态各异、冷水枝状珊瑚构筑泥丘的特点;介绍了冷水泥丘形成的(地质流体渗流和微生物作用)内因及(海底牵引底流作用)外因两种主要观点。对2005年IODP 307航次实施的北大西洋Porcupine Seabight冷水泥丘大洋钻探工作初步成果进行了编译,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在碳氧同位素方面的初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上新世中期以来的2 Ma里冷水碳酸盐泥丘启动和发育过程中存在2次碳氧同位素偏移事件(I和II),碳氧同位素偏移事件I与泥丘的启动相呼应,暗示北大西洋古海洋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可能与北极冰盖极盛有关。

  • IODP研究
    刘志飞,拓守廷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2): 1318-1324.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9.12.1318
    摘要 (2197) PDF全文 (1969)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经过5年(2003—2008年)的过渡运行,在2009年真正实现了“多平台”钻探格局,美国“决心号”、日本“地球号”和欧洲联合体“特定任务平台”同时执行特定海区和地质条件的钻探航次。随着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体和印度的加入,IODP“大家庭”已有7个成员单位共24个国家,大洋钻探的国际合作渐入“佳境”。IODP钻探航次在2009年的重大进展包括:“地球号”在IODP第319航次首次实施立管钻探并成功取芯;经全面改造升级后的“决心号”首航赤道太平洋成功获取53 Ma以来古赤道太平洋连续沉积物断面;“特定任务平台”成功实施推迟2年多的新泽西陆架IODP第313航次等。我国科学家在近年来参加IODP航次、提交航次建议书、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明显活跃,大大提高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在海洋科学的相关领域进入了国际前沿。

  • IODP研究
    陈木宏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2): 1352-135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9.12.1352
    摘要 (2187) PDF全文 (1474)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航次于2009年7月6日开始至9月4日结束在白令海实施。该航次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钻取白令海的海底沉积物岩心样品,获得高纬度边缘海的较长时间尺度沉积序列,用于研究该海区上新世—更新世的从千年尺度到米兰科维奇尺度气候变化及其与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关联。经历近2个月的海上钻探与研究工作,在7个井位上共钻取5 741 m岩芯,获得上新世(近5 Ma)以来的不同位置岩芯样品,并取得微体古生物与沉积学等分析测试的初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