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航迹数据应用和航空流微时空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应对空中廊道航空流运行全过程
检测和经济效果度量等一些关键问题的挑战创造了条件。首先,给出了一个包括时间变化与空间
状态、内部构成关系与外部连接关系在内的空中廊道航空流运行性能评估框架。其次,基于延误
航迹数据并以时间延误成本为反馈变量,采用延误次数、延误时长、延误发生域面和延误倾向指数
系列指示指标,比较了中国和美国主要空中廊道航空流运行性能,结果表明,中国空中廊道航空流
运行制约主要发生在空中维持阶段,因延误航迹簇局限引发共享航段欧氏距离加长和飞行路径活
动范围变窄,致使飞行路径刚性/不可变性加强以及多路径选择机会减少,其过流能力受限极易造
成延误密集区段后延并形成下游延误传染,还导致终端延误累积。期待对改善空中廊道基础设施
建设和提高空域资源利用率以及推进空域配置改革发挥一定作用。
中图分类号:
[1] |
任晓亚, 武瑞敏, 张志强. 2012—2022年地球科学国际发展态势与中国影响力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2): 140-156. |
[2] |
姚楠, 马耀明. 亚洲三大高原感热变化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协同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3, 38(6): 580-593. |
[3] |
冯起, 常宗强, 席海洋, 苏永红, 温小虎, 朱猛, 张举涛, 张成琦. 基于碳氮循环的中蒙荒漠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2, 37(11): 1101-1114. |
[4] |
拓守廷, 王文涛. 国际大洋钻探2050科学框架及其对未来大洋钻探发展的启示[J]. 地球科学进展, 2022, 37(10): 1049-1053. |
[5] |
姜大膀, 田芝平, 王娜, 张冉. 末次冰盛期和中全新世气候模拟分析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2, 37(1): 1-13. |
[6] |
魏梦美,符素华,刘宝元. 青藏高原水力侵蚀定量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7): 740-752. |
[7] |
范成新, 刘敏, 王圣瑞, 方红卫, 夏星辉, 曹文志, 丁士明, 侯立军, 王沛芳, 陈敬安, 游静, 王菊英, 盛彦清, 朱伟. 近20年来我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4): 346-374. |
[8] |
吴佳梅,彭秋志,黄义忠,黄亮. 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研究遥感数据源及研究区域时空热度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9): 978-989. |
[9] |
赵东升, 高璇, 吴绍洪, 郑度. 基于自然分区的1960—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7): 750-760. |
[10] |
李侠祥, 刘昌新, 王芳, 郝志新. 中国投资对“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6): 618-631. |
[11] |
张菁,路紫,杜欣儒,杜晓辉,高玉健. 京津石多机场系统航空流运行结构及其对比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2): 1281-1291. |
[12] |
刘凯,聂格格,张森. 中国1951—2018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1): 1113-1126. |
[13] |
谢彦君, 任福民, 李国平, 王铭杨, 杨慧. 影响中国双台风活动气候特征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 101-108. |
[14] |
郝志新,吴茂炜,张学珍,刘洋,郑景云. 过去千年中国年代和百年尺度冷暖阶段的干湿格局变化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 18-25. |
[15] |
蒋诗威,周鑫. 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夏季风降水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7): 697-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