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涂梦昭,刘志锋,何春阳,任强,卢文路. 基于
GRACE卫星数据的中国地下水储量监测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6): 643-656. |
[2] |
黄婉彬,鄢春华,张晓楠,邱国玉. 城市化对地下水水量、水质与水热变化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5): 497-512. |
[3] |
曹天正, 韩冬梅, 宋献方, 刘伟, 杜荻. 滨海地区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2): 154-166. |
[4] |
王思佳,刘鹄,赵文智,李中恺. 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评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2): 210-223. |
[5] |
王文科, 宫程程, 张在勇, 陈立. 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7): 702-718. |
[6] |
刘鹄, 赵文智, 李中恺. 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生态水文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7): 741-750. |
[7] |
赵文智, 周宏, 刘鹄. 干旱区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9): 908-918. |
[8] |
谷洪彪, 迟宝明, 王贺, 张耀文, 王明远. 柳江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证据[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8): 789-799. |
[9] |
刘轶男, 孙凤霞, 崔月菊, 盘晓东, 马铭志, 张昕, 杜建国. 吉林省松原地区地震监测台站水化学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8): 810-817. |
[10] |
刘菲, 陈亮, 王广才, 陈鸿汉. 地下水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发展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8): 863-877. |
[11] |
李海龙, 王学静. 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回顾与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6): 636-646. |
[12] |
刘花台, 郭占荣. 海底地下水排泄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7): 774-785. |
[13] |
胡玥, 刘传琨, 卢粤晗, 刘杰, 郑春苗. 环境同位素在黑河流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0): 1158-1166. |
[14] |
刘志彬,方伟,陈志龙. 饱和带地下水曝气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10): 1154-1159. |
[15] |
贾永锋,郭华明. 高砷地下水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1): 5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