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兰爱玉, 林战举, 范星文, 姚苗苗. 青藏高原北麓河多年冻土区阴阳坡地表能量和浅层土壤温湿度差异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9): 962-979. | 
																																	
																		| [2] | 仲雷,葛楠,马耀明,傅云飞,马伟强,韩存博,王显,程美琳. 利用静止卫星估算青藏高原全域地表潜热通量[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8): 773-784. | 
																																	
																		| [3] | 王慧,张璐,石兴东,李栋梁. 2000年后青藏高原区域气候的一些新变化[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8): 785-796. | 
																																	
																		| [4] | 田凤云,吴成来,张贺,林朝晖. 基于
  CAS-ESM2的青藏高原蒸散发的模拟与预估[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8): 797-809. | 
																																	
																		| [5] | 马宁. 近
  40年来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草原和湿地蒸散发变化的对比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8): 836-848. | 
																																	
																		| [6] | 柯思茵,张冬丽,王伟涛,王孟豪,段磊,杨敬钧,孙鑫,郑文俊.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7): 727-739. | 
																																	
																		| [7] | 魏梦美,符素华,刘宝元. 青藏高原水力侵蚀定量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7): 740-752. | 
																																	
																		| [8] | 李耀辉, 孟宪红, 张宏升, 李忆平, 王闪闪, 沙莎, 莫绍青. 青藏高原—沙漠的陆—气耦合及对干旱影响的进展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3): 265-275. | 
																																	
																		| [9] | 杨军怀,夏敦胜,高福元,王树源,陈梓炫,贾佳,杨胜利,凌智永. 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8): 863-877. | 
																																	
																		| [10] | 姚天次,卢宏玮,于庆,冯玮. 近
  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检验[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5): 534-546. | 
																																	
																		| [11] | 张宏文,续昱,高艳红. 1982—
  2005年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的模拟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3): 297-307. | 
																																	
																		| [12] | 苗毅, 刘海猛, 宋金平, 戴特奇. 青藏高原交通设施建设及影响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3): 308-318. | 
																																	
																		| [13] | 冉有华,李新. 中国多年冻土制图:进展、挑战与机遇[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0): 1015-1027. | 
																																	
																		| [14] | 牛富俊, 王玮, 林战举, 罗京.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环境及水文学效应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4): 335-342. | 
																																	
																		| [15] | 孙志忠, 马巍, 穆彦虎, 刘永智, 张淑娟, 王宏磊.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多年冻土变化[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3): 248-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