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2004, Vol. 19 ›› Issue (6): 982 -99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4.06.0982

研究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
袁文平;周广胜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 出版日期:2004-12-20
  • Online:2004-12-20 Published:2004-12-20
干旱作为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尽管关于干旱和干旱指标已有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干旱自身的复杂特性和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干旱指标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地域和时间范围内,难以准确反映干旱发生的内在机理。为此有必要对干旱定义及国内外主要的干旱指标加以综述和评价,为干旱的监测和评估,特别是为全球变化中的气候-植被关系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将干旱分为 4种类型: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并对当前国内外主要的干旱指标进行介绍,指出了其适用范围,并在归纳现有干旱指标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指标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中图分类号: 

[1] 王澄海, 张晟宁, 张飞民, 李课臣, 杨凯. 论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增加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9): 980-989.
[2] 赵文玥,吉喜斌. 干旱区稀疏树木冠层降雨截留蒸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8): 862-879.
[3] 李耀辉, 孟宪红, 张宏升, 李忆平, 王闪闪, 沙莎, 莫绍青. 青藏高原—沙漠的陆—气耦合及对干旱影响的进展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3): 265-275.
[4] 梁承弘, 鹿化煜. 风成沉积物叶蜡氢同位素在揭示东亚季风区干湿变化中的原理及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1): 45-57.
[5] 高艳红,许建伟,张萌,姜凤友. 中国 400 mm等降水量变迁与干湿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1): 1101-1112.
[6] 闫昕旸,张强,闫晓敏,王胜,任雪塬,赵福年. 全球干旱区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8): 826-841.
[7] 陈发虎, 董广辉, 陈建徽, 郜永祺, 黄伟, 王涛, 陈圣乾, 侯居峙.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进展与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6): 561-572.
[8] 江笑薇, 白建军, 刘宪锋. 基于多源信息的综合干旱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3): 275-287.
[9] 黄强,陈子燊,唐常源,李绍峰. 珠江流域重大干旱事件时空发展过程反演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0): 1050-1059.
[10] 王鑫,张金辉,贾佳,王蜜,王强,陈建徽,王飞,李再军,陈发虎. 中亚干旱区第四系黄土和干旱环境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 34-47.
[11] 张翔, 陈能成, 胡楚丽, 彭小婷. 1983—2015年我国农业区域三类骤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0): 1048-1057.
[12] 管晓丹, 石瑞, 孔祥宁, 刘婧晨, 甘泽文, 马洁茹, 罗雯, 曹陈宇. 全球变化背景下半干旱区陆气机制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0): 995-1004.
[13] 王蕾彬, 魏海涛, 贾佳, 李国强, 陈发虎. 亚洲中部干旱区黄土释光测年研究进展及其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 93-102.
[14] 赵文智, 周宏, 刘鹄. 干旱区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9): 908-918.
[15] 李育, 刘媛. 干旱区内流河流域长时间尺度水循环重建与模拟——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7): 731-743.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