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加深、勘探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一些埋藏较深、物性相对较差的储集层也越来越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关注。经过数十年的勘探,许多油田中埋藏较浅、原生孔隙保存较好的优质储层已被广泛发现并投入生产,而埋藏较深、以次生溶蚀孔为主要储集层的较致密储层,正日益成为成熟探区勘探挖潜的重点。因此,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溶蚀孔隙甜点储层成为精细勘探的重要新领域。通过一些典型研究实例及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从以下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①溶蚀作用发生的成岩阶段;②溶蚀流体的类型;③溶蚀作用强弱的主控因素;④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效果。近年来,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在溶蚀机理和对储集层的改造效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这些主流观点的系统梳理,可对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中图分类号:
[1] |
刘美彤, 王虎. 热液羽流中铁形态及其同位素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22, 37(8): 798-810. |
[2] |
张玉祥,曾志刚,王晓媛,陈帅,殷学博,陈祖兴. 冲绳海槽地质构造对热液活动的控制机理[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7): 678-690. |
[3] |
陈启林, 黄成刚. 沉积岩中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1): 1112-1129. |
[4] |
张亮, 秦蕴珊. 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对极端微生物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7): 696-706. |
[5] |
冯佳睿, 高志勇, 崔京钢, 周川闽.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勘探现状与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7): 718-736. |
[6] |
王云峰, 杨红梅. 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热液硫同位素示踪[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6): 595-602. |
[7] |
方捷, 孙静雯, 徐宏庆, 叶锦华, 陈建平, 任梦依, 唐超. 北大西洋中脊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1): 60-68. |
[8] |
巫建华, 解开瑞, 吴仁贵, 郭国林, 刘帅. 中国东部中生代流纹岩—粗面岩组合与热液型铀矿研究新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2): 1372-1382. |
[9] |
刘昕明,林荣澄,黄丁勇. 深海热液口化能合成共生作用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7): 794-801. |
[10] |
潘安阳, 杨群慧, 周怀阳, 王虎, 季福武. 深海溶解态锰和铁的原位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4): 420-428. |
[11] |
焦 鑫,柳益群,周鼎武,汪双双,南 云,周宁超,杨焱钧. “白烟型”热液喷流岩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2): 221-232. |
[12] |
胡庆成,吕新彪,高奇,刘洪,朱江,杨恩林. 热液金矿金的溶解和迁移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8): 847-856. |
[13] |
方维萱. 论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地球化学岩相学填图新技术研发[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10): 1178-1184. |
[14] |
杨守业,王权. 冲绳海槽中部热液活动与IODP 331航次初步成果[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2): 1282-1289. |
[15] |
陈顺,彭晓彤,周怀阳,李江涛,吴自军. 深海热液环境中的铁氧化菌及其矿化[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7): 746-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