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98, Vol. 13 ›› Issue (2): 198 -203.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8.02.0198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现代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
陈之荣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收稿日期:1997-10-10 修回日期:1997-11-25 出版日期:1998-04-01
  • 通讯作者: 陈之荣
  • 基金资助: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资助。

MODERN EARTH SYSTEM SCIENCE—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Chen Zhirong   

  1.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100101
  • Received:1997-10-10 Revised:1997-11-25 Online:1998-04-01 Published:1998-04-01

人类的发展战略正在发生根本性地转变,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代替以传统工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讨论了现代地球系统科学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认为在现代地球系统演变过程中,全球环境是基础,人类圈为主导;现代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协调人类圈和全球环境的关系等。

Hum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changing dramatically. It has become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a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raditional industry is being replaced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rn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c. We consider that (1)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anthroposphere is the leading factor i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modern Earth system, (2) the modern Earth system science i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nthroposphere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1] 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 21 世纪议程.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文件汇编. 1992. 259.
[2] 黄秉维.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1). 地理学报, 1996, 51(4): 350~353.
[3] 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 地球系统科学. 陈泮勤, 马振华, 王庚辰, 等.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2. 1~178.
[4] 陈之荣. 最新的地球圈层——人类圈. 地理研究, 1997, 16(3): 95~100.
[5] 陈之荣. 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模式. 地球物理学报, 1987, 30(4): 389~398.
[6] 谢家泽. 从“水利比上天还难”到“天地生人系统观”. 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 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6~8.
[7] 谢家泽. 关于现代水利的性质问题. 海河水利, 1985, 1(1): 21~23.
[8] 项目建议书起草小组.关于地球表层动态机制与人地关系调控的研究.地球科学进展, 1992, 7(1) : 28~33.
[9] 陈述彭, 曾杉. 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 地理研究, 1996, 15(2) : 1~11.
[10] 孙成权, 曹月华. 日本地球科学技术开发基本规划简介. 地球科学进展, 1993, 8(2): 95~100.

[1] 曲建升, 肖仙桃, 曾静静. 国际气候变化科学百年研究态势分析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1): 1193-1202.
[2] 史培军, 王爱慧, 孙福宝, 李宁, 叶涛, 徐伟, 王静爱, 杨建平, 周洪建. 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8): 775-781.
[3] 吴炳方, 邢强. 遥感的科学推动作用与重点应用领域[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7): 751-762.
[4] 黄邦钦, 柳欣. 边缘海浮游生态系统对生物泵的调控作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3): 385-395.
[5] 艾丽坤, 王晓毅. 全球变化研究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同方法的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11): 1278-1286.
[6] 房启飞, 张虎权. 地球系统变化对叠层石衰减影响的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9): 1003-1010.
[7] 魏学琼, 叶瑜, 崔玉娟, 李蓓蓓, 袁存, 方修琦. 中国历史土地覆被变化重建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9): 1037-1045.
[8] 刘贤赵, 张勇, 宿庆, 田艳林, 全斌, 王国安. 现代陆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2): 1341-1354.
[9] 史培军, 孔锋, 叶谦, 汪明, 刘凯. 灾害风险科学发展与科技减灾[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1): 1205-1211.
[10] 汪品先.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解与误解——献给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1): 1277-1279.
[11] WuGuoxiong,LinHai,ZouXiaolei,LiuBoqi,HeBian.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科学数据[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 15-22.
[12] 周广胜,何奇瑾.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5): 563-572.
[13] 张俊辉,夏敦胜,张英,刘宇航. 中国泥炭记录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1): 42-51.
[14] 曾庆存,林朝晖. 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和模拟研究的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1): 1-6.
[15] 崔胜辉,李方一,黄 静,于裕贤.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9): 1033-1041.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