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旭明,李来峰,王浩贤,王野,陈旸. 土壤中次生与碎屑组分的差异性剥蚀[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8): 826-838. |
[2] |
温学发,张心昱,魏杰,吕斯丹,王静,陈昌华,宋贤威,王晶苑,戴晓琴. 地球关键带视角理解生态系统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5): 471-479. |
[3] |
吴泽燕,章程,蒋忠诚,罗为群,曾发明. 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5): 488-498. |
[4] |
马晓旭,刘传联,金晓波,张洪瑞,马瑞罡. 长链烯酮在古大气二氧化碳分压重建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3): 265-274. |
[5] |
黄恩清,孔乐,田军. 冷水珊瑚测年与大洋中—深层水碳储库[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2): 1243-1251. |
[6] |
汪品先. 巽他陆架——淹没的亚马逊河盆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1): 1119-1125. |
[7] |
贾国东. 冰期出露的巽他陆架:重要的陆地碳储库?[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1): 1157-1162. |
[8] |
聂红涛, 王蕊, 赵伟, 罗晓凡, 祁第, 鹿有余, 张远辉, 魏皓. 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碳循环变化机制研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挑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0): 1084-1092. |
[9] |
焦念志, 李超, 王晓雪. 海洋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7): 668-681. |
[10] |
赵彬, 姚鹏, 于志刚. 有机碳—氧化铁结合对海洋环境中沉积有机碳保存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1): 1151-1158. |
[11] |
吴金水, 葛体达, 祝贞科. 稻田土壤碳循环关键微生物过程的计量学调控机制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9): 1006-1017. |
[12] |
焦念志, 张传伦, 谢树成, 刘纪化, 张飞. 古今结合论碳汇、见微知著识海洋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1): 1294-1297. |
[13] |
刘丽贞, 秦伯强, 黄琪. 淡水体系中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0): 1149-1157. |
[14] |
陈中笑,赵琦.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δ
13C方法及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1): 1225-1233. |
[15] |
贾丙瑞,周广胜. 北方针叶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6): 668-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