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 1973, (2) : 168~189. [2] 满志敏. 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 历史地理(第八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1~15. [3] 张德二. 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 第四纪研究, 1993, (1): 7~15. [4] 郑斯中, 张福春, 龚高法. 我国东南地区近两千年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 见: 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编. 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29~32. [5] 龚高法, Hameed S. 近2000年来中国温度变化与湿润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 见: 张翼等主编.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72~77. [6] 严中伟,李兆春,马晓春. 历史上10年~100年尺度气候跃变的分析. 大气科学, 1993, 17(6): 663~672. [7] 张丕远, 葛全胜, 刘啸雷. 近2000年来我国旱涝气候空间分布的变化和突变的分析. 见: 85-913项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一).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82~90. [8] 张德二. 我国历史时期以来降尘的天气气候学初步分析.中国科学(B辑),1984,(3): 278~288. [9] 张德二, 刘传志, 谷湘潜. 近1000年中国东部6区域干湿等级序列的复原研究. 见: 85-913目02课题论文编委会编.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论文(一).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69~74. [10] 陈家其. 从太湖流域旱涝史料看历史气候信息处理. 地理学报, 1987, 45(3): 231~241. [1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1~332. [12] 张德二, 刘传志.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续补(1980~1992). 气象, 1993, 19(11) : 41~45. [13] 张德二. 我国近五百年各区域旱涝变化及其与冬季冷暖的关系. 见: 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编. 气象科学技术集刊(四).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3. 40~46. [14] 王绍武, 赵宗慈. 我国近五百年旱涝的初步分析. 地理学报, 1979, 34(4):300~310. [15] 张德二, 朱淑兰. 近500年我国南部冬季温度状况的初步分析. 见: 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编. 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1978年).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64~70. [16] 王绍武, 王日升. 中国近五百年夏季气温的重建. 见:邹进上. 气候学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89.104~112. [17] 谢自楚, 武筱舟令, 姚檀栋, 等. 敦德冰岩芯古气候环境记录的初步研究. 第四纪研究, 1989, (2): 135~142. [18] 张时煌, 张丕远. 降水日数、降水等级与北京260年降水量序列的重建. 见: 张翼等主编.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3. 28~34. [19] 张德二, Pao K Wang. 用清代《晴雨录》资料复原18世纪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夏季月降水量序列的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1990, 1(3): 260~270. [20] 张德二,Pao K Wang. 18世纪长江下游梅雨活动的复原研究. 中国科学(B), 1990, (12): 1 333~1 339. [21] 张德二, 刘传志. 北京1724~1903年夏季月温度序列的重建. 科学通报, 1986, (8) : 597~599. [22] 周清波, 张丕远, 王铮, 等. 合肥地区1736~1991年冬季平均温度序列的重建. 地理学报, 1994, 49(4): 332~337. [23] 林振耀, 吴祥定. 历史时期(1765~1980)西藏水旱、雪灾规律的探讨. 气象学报, 1986, (3) : 257~264. [24] 张德二. 黄河流域历史旱涝图. 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流域地图集.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87. 46~49. [25] 胡明思, 骆承政. 中国历史大洪水. 北京: 中国书店, 1989. [26] 张丕远, 龚高法. 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若干特征. 地理学报, 1979, 34(3): 232~247. [27] 张德二. 我国15~19世纪后冬严寒个例的复原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7, 3(2): 240~241. [28] 徐近之.地方志中关于“黄河清”的记载.地理学资料(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