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晓辉,彭亚兰,黄根华. 南海碳源汇的区域与季节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6): 581-593. | 
																																	
																		| [2] | 张成晨,许长海,何敏,高顺莉. 东海到南海晚中生代岩浆弧及陆缘汇聚体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9): 950-961. | 
																																	
																		| [3] | 汪品先. 深水珊瑚林[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2): 1222-1233. | 
																																	
																		| [4] | 黄恩清,孔乐,田军. 冷水珊瑚测年与大洋中—深层水碳储库[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2): 1243-1251. | 
																																	
																		| [5] | 王萌,张艳伟,刘志飞,吴家望. 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的统计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0): 1069-1080. | 
																																	
																		| [6] | 贾凌云, 李琳, 王千遥, 马劲风, 王大兴.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物理模型的优化建立[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4): 416-424. | 
																																	
																		| [7] | 张江勇, 王志敏, 廖志良, 王金莲, 李小穗. 南海深海平原柱状样QD189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粒度、碎屑矿物丰度之间的主要关系[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9): 1050-1062. | 
																																	
																		| [8] | 韩钦臣, 康建成, 王国栋, 朱炯. 基于海洋分析资料的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月际变化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5): 609-619. | 
																																	
																		| [9] | 蔡树群, 刘统亚, 何映晖, 吕海滨, 陈植武, 刘军亮, 谢皆烁, 许洁馨. 南海东北部剪切流场对内波影响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4): 416-424. | 
																																	
																		| [10] | 卢汐,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宁. 黑潮与毗邻陆架海域的碳交换[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2): 214-225. | 
																																	
																		| [11] | 孙枢. 10年来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工作简要回顾[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3): 317-321. | 
																																	
																		| [12] | 邵勰, 黄平, 黄荣辉.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0): 1126-1137. | 
																																	
																		| [13] | 贺子丁,刘志飞,李建如,谢昕. 南海西部54万年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反映的古环境演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3): 327-336. | 
																																	
																		| [14] | 李琪,李前裕,王汝建. 20万年来南海古海洋研究的主要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2): 224-239. | 
																																	
																		| [15] | 蔡树群,何建玲,谢皆烁. 近10年来南海孤立内波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7): 703-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