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98, Vol. 13 ›› Issue (5): 495 -500.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8.05.0495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可持续发展下的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研究
张晓晖 1,王辉 2   
  1. 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29;2.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收稿日期:1998-05-18 修回日期:1998-06-22 出版日期:1998-10-01
  • 通讯作者: 张晓晖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GEO-ENVIRONMENT

Zhang Xiaohui 1,Wang Hui 2   

  1. 1.Institute of Geology, CAS, Beijing 100029;2.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AS, Beijing 100101
  • Received:1998-05-18 Revised:1998-06-22 Online:1998-10-01 Published:1998-10-01

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贯穿于环境地质工程亟待解决的诸多科学技术问题中的基本关系。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关系包括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适宜和制约,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适应、影响和反馈作用。建立两者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是科学认识二者关系的基础;强调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一体化的地质工程原则则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实践标准。对两者及其相互作用机理信息的采集获取、整理分析、归纳综合技术体系则是研究二者关系的必要支持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信息采集技术,分析模拟技术,监测测试技术,综合信息技术等。最后指出,宏观协调和微观控制是建立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和谐关系的基础。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geo-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s which have to be dealt wit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t is also the key relationship underlying the main scientific studies environment geology engineering (EGE) has to undertake. System analysis are the scientific tools with which the relationship can be delved into; whereas geo-engineering, which stresses engineering and geo-environment as a whole, i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can be practised. The technique system of data acquring and processing, experimenting and simulating,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ystem are supporting technology for the analysis of their interactive mechanism.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macro-coordination and micro-control are conductive to reach the harmonization betwee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geo-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1] 梁炯钧, 黄鼎成, 邢念信, 等. 工程地质体控制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2, 11(2): 117- 129.
[2] 孙广忠. 地质工程的理论实践.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3]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调研组.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4] 黄润秋, 张倬元, 王士天.当前环境工程地质领域的几个主要问题及研究对策.工程地质学报, 1996, 4(3): 10-16.
[5] 秦四清, 张倬元.非线性工程地质学导论.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6] 王思敬, 黄鼎成主编. 攀西地区环境工程地质.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0.
[7] 黄鼎成.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第3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1] 王奕佳,刘焱序,宋爽,傅伯杰. 水—粮食—能源—生态系统关联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7): 684-693.
[2] 王翔宇, 王元慧, 高培超, 宋长青, 程昌秀, 沈石. “可持续社会指数”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3): 317-324.
[3] 于德永,郝蕊芳.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8): 804-815.
[4] 陈明星,周园,郭莎莎,黄莘绒.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意义、目标与任务[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9): 974-983.
[5] 张宸嘉, 方一平, 陈秀娟.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9): 969-982.
[6] 宋晓谕, 高峻, 李新, 李巍岳, 张中浩, 王亮绪, 付晶, 黄春林, 高峰. 遥感与网络数据支撑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价:进展与前瞻[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0): 1075-1083.
[7] 魏彦强, 李新, 高峰, 黄春林, 宋晓谕, 王宝, 马瀚青, 王鹏龙.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及中国应对策略[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0): 1084-1093.
[8] 马巍, 穆彦虎, 谢胜波, 毛云程, 陈敦. 青藏高速公路修筑对冻土工程走廊的热力影响及环境效应[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5): 459-464.
[9] 陆大道, 孙东琪. 关于经济增长支撑系统领域研究的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6): 555-559.
[10] 曾庆存,林朝晖. 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和模拟研究的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1): 1-6.
[11] 史培军,李 宁,叶谦,董文杰,韩国义,方伟华. 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4): 428-435.
[12] 王雪梅,张志强,熊永兰. 国际生态足迹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8): 872-878.
[13] 李玉文,徐中民. 社会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6): 612-617.
[14] 王秀艳,王金哲,臧逸中,韩双平,陈江,李向全. 衡水地区地裂缝空间发育特征与地下水位降深关系[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4): 417-423.
[15] 王静爱,苏筠,商彦蕊,洪世奇,王志强,刘珍. 中国旱灾农业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评价[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2): 161-169.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