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晓川,欧阳黎明,郭晓中,黄焱羚,黄振华,李伟. 海域沉积物蠕动地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7): 763-772. |
[2] |
范成新, 刘敏, 王圣瑞, 方红卫, 夏星辉, 曹文志, 丁士明, 侯立军, 王沛芳, 陈敬安, 游静, 王菊英, 盛彦清, 朱伟. 近
20年来我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4): 346-374. |
[3] |
邓文文, 王荣, 刘正文, 郑文秀, 张晨雪. 模型揭示的浅水湖泊稳态转换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1): 83-94. |
[4] |
董治宝,吕萍,李超,胡光印. 火星风条痕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9): 902-911. |
[5] |
赵仁杰,鄢全树,张海桃,关义立,葛振敏,袁龙,闫施帅. 全球俯冲沉积物组分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8): 789-803. |
[6] |
傅焓埔, 刘群, 胡修棉. 水下沉积物重力流与海底扇相模式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2): 124-136. |
[7] |
朱艳宸,李丽,王鹏,贺娟,贾国东. 海洋氮循环中稳定氮同位素变化与地质记录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2): 167-179. |
[8] |
刘柏妤, 张虎才, 常凤琴, 张扬, 张晓楠, 冯仡哲, 李华勇. 茈碧湖现代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2): 198-208. |
[9] |
张咏华,吴自军. 陆架边缘海沉积物有机碳矿化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2): 202-209. |
[10] |
顾家伟.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化学元素分布及物源指示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5): 506-516. |
[11] |
田壮才, 郭秀军, 余乐, 贾永刚, 张少同, 乔路正. 内孤立波悬浮海底沉积物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2): 166-178. |
[12] |
韦海伦, 蔡进功, 王国力, 王学军. 海洋沉积物有机质赋存的多样性与物源指标的多疑性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0): 1024-1033. |
[13] |
焦鑫, 柳益群, 杨晚, 周鼎武. 水下火山喷发沉积特征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9): 926-936. |
[14] |
杨林, 董玉祥, 杜建会. 海岸沙丘对风暴响应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7): 716-722. |
[15] |
陶亚玲, 常宏. 长江第一湾附近构造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演化[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5): 488-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