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 妍, 曹 可, 李 冕, 许自舟. 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2): 137-146. |
[2] |
张华, 韩广轩, 王德, 薛钦昭, 骆永明. 基于生态工程的海岸带全球变化适应性防护策略[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9): 996-1005. |
[3] |
李海龙, 王学静. 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回顾与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6): 636-646. |
[4] |
王金平, 张志强, 高峰, 王文娟. 英国海洋科技计划重点布局及对我国的启示[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7): 865-873. |
[5] |
罗时龙, 蔡锋, 王厚杰. 海岸侵蚀及其管理研究的若干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11): 1239-1247. |
[6] |
李海龙,万力,焦赳赳. 海岸带水文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7): 685-694. |
[7] |
张志强,王雪梅.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评价[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7): 760-765. |
[8] |
高抒. 亚洲地区的流域—海岸相互作用:APN近期研究动态[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7): 680-686. |
[9] |
吴涛,康建成,王芳,郑琰明. 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7): 730-737. |
[10] |
Ernan Rustiadi,Dyah R. Panuju,B.H. Trisasongko,Ruchyat Deni Djakapermana. 海啸灾害后印度尼西亚班达阿齐市的土地覆盖变化与海岸带区域规划[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2): 192-200. |
[11] |
黄海军;李凡.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5): 808-816. |
[12] |
罗宗俊,刘闯,王正兴.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法律基础[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3): 464-470. |
[13] |
孙成权,曲建升,赵转军.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实施进展与研究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 574-579. |
[14] |
陈宜瑜. IGBP未来发展方向[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1): 15-17. |
[15] |
王绍强,周成虎,夏 洁. USGCRP碳循环研究的最新动向[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5): 592-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