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俏懿,马耀明,王宾宾,左洪超. 喜马拉雅南北坡地区地表能量通量及蒸散发量对比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8): 810-825. |
[2] |
白玲,宋博文,李国辉,江勇.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震活动及其相关地质灾害[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6): 629-639. |
[3] |
蔡郁文, 王华建, 王晓梅, 何坤, 张水昌, 吴朝东. 铀在海相烃源岩中富集的条件及主控因素[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2): 199-208. |
[4] |
王晓先, 张进江, 王佳敏. 喜马拉雅早古生代岩浆事件:以吉隆和聂拉木眼球状片麻岩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4): 391-402. |
[5] |
张云国, 周朝宪. 斑岩铜矿床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1): 1173-1190. |
[6] |
刘新,刘晓汝,马耀明,李伟平. 喜马拉雅北部地区春季大气特征及日变化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8): 836-843. |
[7] |
吉利明,李林涛,吴涛,张晓宝,周世新. 柴达木盆地始新统沟鞭藻及其油源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3): 221-226. |
[8] |
张新钰,季建清,韩宝福,陈建军,余绍立. 地表剥蚀、下地壳流变与造山作用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5): 521-531. |
[9] |
E. Vuillermoz,L. Bertolani,C. Smiraglia,GP. Verza,G. Tartari,A. Marinoni. SHARE-Asia自动气象站网络: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气候研究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12): 1244-1253. |
[10] |
秦建华,冉敬,沈敢富,杜谷. 喜马拉雅河流Sr同位素异常源岩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03): 262-268. |
[11] |
陈启林;周洪瑞;李相博;. 蒙甘青地区早白垩世原型盆地特征及其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6): 656-663. |
[12] |
陈中红;查明. 烃源岩排烃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4): 459-466. |
[13] |
腾格尔;刘文汇;徐永昌;陈践发. 无机地球化学参数与有效烃源岩发育环境的相关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2): 193-200. |
[14] |
郑军卫;刘文汇;史斗. 塔里木盆地深层气勘探潜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5): 802-807. |
[15] |
任留东;陈炳蔚.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夕线石带”的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5): 715-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