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96, Vol. 11 ›› Issue (3): 299 -303.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6.03.0299

全球变化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当代地球系统的突变性质与确立“人法地”文明观
陈之荣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 收稿日期:1995-04-14 修回日期:1995-06-20 出版日期:1996-05-01
  • 通讯作者: 陈之荣,男,1936年1月出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系统演化、人类圈及环境与发展间题的研究。
  • 基金资助:

    国家科委资助项目“人类圈与其它地球圈层关系的研究”(批准号:91006-5)论文之一.

THE CATASTROPHIC NATURE OF THE EARTH SYSTEM IN THE PRESENT TIMES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MAN FOLLOWS THE EARTH" OUTLOOK ON CIVILIZATION

Chen Zhirong   

  1.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100101
  • Received:1995-04-14 Revised:1995-06-20 Online:1996-05-01 Published:1996-05-01

现代地球系统即为包括人类圈在内的五元地球表层系统。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它已进入了一个具有突变性质的新时期。本文从变化速度、逆向巨变、较低水平人类圈的迅猛膨胀和确立"人法地"文明观等方面分别讨论了这一重要时期的表象、实质、根源和前景。 

Modern Earth system is Quintuple-epigeospheric system including the anthroposphere. Since 1950s,it has entered new period with catastrophic n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ression,essence, root and prospects respectively in this important period from the changing speed, inversely tremendous change,the drastic expansion of low-level anthroposphere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Man follows the Earth" outlook on civilization. 

[1]世界发展与环境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国家环境保护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19.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发展战略的研究报告:地质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5.
[3]L R布朗.世界新秩序.全球预警—1991年世界形势评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5.
[4]陈之荣.地球演化的新突变期.科技导报,1991,(5):35-39.
[5]孙鸿烈.寓资像环境保护于发展之中.见:朱文元等主编.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选集.北京:CCAST-Workshop Series:Vol. 37. 1994. 49-52.
[6]Brown L R.人类的食物生产是生物圈里的一个过程.见:G E赫钦逊等生物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97-106.
[7]陈之荣.人类圈与全球变化.地球科学进展,1993,9(3) :63-69.
[8]陈之荣.地球进化三定律与持续发展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994.9(40):63-69.

[1] 田凤云,吴成来,张贺,林朝晖. 基于 CAS-ESM2的青藏高原蒸散发的模拟与预估[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8): 797-809.
[2] 于德永,郝蕊芳.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8): 804-815.
[3] 吴泽燕,章程,蒋忠诚,罗为群,曾发明. 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5): 488-498.
[4] 董文杰, 袁文平, 滕飞, 郝志新, 郑景云, 韦志刚, 丑洁明, 刘昌新, 齐天宇, 杨世莉, 阎东东, 张婧. 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的双向耦合及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2): 1215-1219.
[5] 安培浚, 张志强, 王立伟. 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2): 1228-1234.
[6] 张学珍, 于志博, 郑景云, 郝志新.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气候与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11): 1198-1209.
[7] 程国栋, 肖洪浪, 傅伯杰, 肖笃宁, 郑春苗, 康绍忠, 延晓冬, 王毅, 安黎哲, 李秀彬, 陈宜瑜, 冷疏影, 王彦辉, 杨大文, 李小雁, 张甘霖, 郑元润, 柳钦火, 邹松兵.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4): 431-437.
[8] 王卷乐, 林海, 冉盈盈, 周玉洁, 宋佳, 杜佳. 面向数据共享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2): 265-274.
[9] 汪品先.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解与误解——献给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1): 1277-1279.
[10] WuGuoxiong,LinHai,ZouXiaolei,LiuBoqi,HeBian.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科学数据[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 15-22.
[11] 曾庆存,林朝晖. 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和模拟研究的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1): 1-6.
[12] 汪品先. 地球深部与表层的相互作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2): 1331-1338.
[13] 曲建升,葛全胜,张雪芹. 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2): 1277-1284.
[14] 张志强,王雪梅.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评价[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7): 760-765.
[15] 葛全胜,王芳,陈泮勤,田砚宇,程邦波.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4): 417-427.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