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90, Vol. 5 ›› Issue (4): 45 -49.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0.04.0045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宏观决策研究
柴宗新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收稿日期:1989-12-26 出版日期:1990-07-01
  • 通讯作者: 柴宗新
  • Received:1989-12-26 Online:1990-07-01 Published:1990-07-01

论述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并由此提出了“治东稳西、狠抓两江”的战略决策及有关建议。

[1] 王俊英等,水土保持工作是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中国水土保持,1988(3),6-10页。
[2] 柴宗新,长江、珠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其潜在威协,中国水土保持,1988(8),1-3 页。
[3] 刘恒一等,四川省攀西地区滑坡的分类及其特征,中国水土保持,1986 (10) , 27-30页。
[4] 马振福,金沙江河谷环境工程地质评述,国土经济,1988 (3) , 29-34页。
[5] 顾恒岳等,三峡水库泥沙来源及演变趋势,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7年,522-530页。
[6] 柴宗新,试论广西岩溶区的土攘侵蚀,山地研究,1989 (4),255-260页。
[7] 柴宗新,山崩灾害及其对策研究,灾害学,1989 (1),72-75页。

[1] 夏军, 陈进, 王纲胜, 程丹东. 2020年长江上游洪水看流域防洪对策[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1): 1-8.
[2] 王军,江琴. 长江经济带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价与防范的思考[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8): 816-825.
[3] 常海钦,付亚龙,林鑫,张苗苗,孟刚刚. 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强度空间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以长江和珠江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 93-102.
[4] 顾家伟.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化学元素分布及物源指示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5): 506-516.
[5] 杨秋明. 长江下游夏季低频温度和高温天气的延伸期预报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4): 385-395.
[6] 陶亚玲, 常宏. 长江第一湾附近构造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演化[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5): 488-501.
[7] 吴伊婧, 范代读, 印萍, 胡虞杨. 近岸底层水体低氧沉积记录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6): 567-580.
[8] 姚蓬娟, 王春乙, 张继权.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危险性评价[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5): 503-514.
[9] 王文, 孙畅, 蔡晓军, 许金萍. 南亚高压低频振荡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5): 529-541.
[10] 林春明, 张霞, 徐振宇, 邓程文, 殷勇, 承秋泉.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沉积特征与生物气成藏条件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5): 589-601.
[11] 罗超, 郑洪波, 吴卫华, 杨守业. 长江河水 87Sr/ 86Sr值的季节性变化及其指示意义:以长江大通站为例 1[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7): 835-843.
[12] 曲宝晓,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学刚, 李 宁, 段丽琴,马清霞, 陈 鑫. 东海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变化与控制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7): 783-793.
[13] 杨秋明,宋娟,李熠,谢志清,黄世成,钱玮. 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对长江流域持续暴雨影响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8): 876-884.
[14] 范代读,王扬扬,吴伊婧. 长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5): 515-528.
[15] 王建丰, 王玉, 王刚. 基于FVCOM数值模拟和观察资料的长江冲淡水转向机制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2): 194-201.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