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96, Vol. 11 ›› Issue (5): 513 -51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6.05.0513

新学科·新技术·新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环境矿物学
朱立军 1,傅平秋 2,万国江 2   
  1. 1.贵州工学院 贵阳 550003;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贵阳 550002
  • 收稿日期:1996-01-10 修回日期:1996-03-25 出版日期:1996-10-01
  • 通讯作者: 朱立军,男,1958年11月出生,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矿物学研究。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贵州岩溶环境中红土风化机理及其地球化学敏感性研究”(49463011)和贵州省科委主任基金项目。

  • Received:1996-01-10 Revised:1996-03-25 Online:1996-10-01 Published:1996-09-01

[1]傅平秋.浅谈矿物学向何处去.见: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协会(主编).全国第四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地展出版社,1991. 4-6.
[2]谢先德.环境矿物学—矿物学发展的新趋势.见: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编).全国第四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地展出版社,1991. 25-26.
[3]朱立军,傅平秋.环境矿物学初探.见:欧阳自远(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8-9.
[4] Singer A.  The palaeclimatic interpre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sailsand weathering profiles. Earth Science Reviews,1980,15:303-326.
[5] Singer A. The palaclimatic interpre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sediments-a review. Earth Science Reviews,1984,21:251-293.
[6]刘东生,文启忠,安芷生,等.黄土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481.
[7]朱立军,万国江.贵州碳酸盐岩红土地球化学研究特征及其演化.见:万国江等著.碳酸盐与环境(卷一).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41-57.
[8]  Stucki J W,Goodman H A,Schwertmann U. Iron in Soil and Clay Minerals.  NATOASI Series.
[9]闵茂中.核电站废物管理中的地质学研究.地质地球化学,1994, (1) :71-74.
[10]刘皇风.环境磁学.地球科学进展,1993,8:85 -87.
[11]   Thompson R, Oldfield F.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Allen and Unwin,London. 1986.
[12]   Heller F, Liu T S. Magnetism of Chinese Loess Depostites. Geophys J R,1984,77:125-141.
[13]刘秀铭,刘东生,Heller F.等.黄土频率磁化率与古气候冷暖变换.第四纪研究,1990, (1) :42-50.
[14]徐立,刘东生,陈明扬,等,黄土中磁性矿物的穆斯堡尔效应及其磁化率机理解析.科学通报,1991,3fi(13):1011-1013.
[15]   Sandgren P. Mineral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dmlic developed onsanddumes in the lake Gosciaz catchment, Central Poland.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1990,60:297-313.

[1] 柯思茵,张冬丽,王伟涛,王孟豪,段磊,杨敬钧,孙鑫,郑文俊.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7): 727-739.
[2] 陈发虎, 董广辉, 陈建徽, 郜永祺, 黄伟, 王涛, 陈圣乾, 侯居峙. 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进展与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6): 561-572.
[3] 房启飞, 张虎权. 地球系统变化对叠层石衰减影响的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9): 1003-1010.
[4] 刘学, 张志强, 郑军卫, 赵纪东, 王立伟. 关于人类世问题研究的讨论[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5): 640-649.
[5] 刘倩, 高辰晶, 赵元杰, 夏训诚.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红柳沙包落叶阳离子含量及气候环境变化[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12): 1326-1334.
[6] 史培军,李 宁,叶谦,董文杰,韩国义,方伟华. 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4): 428-435.
[7] 张虎才. 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环境变化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绝灭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 49-60.
[8] 曲建升,葛全胜,张雪芹. 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2): 1277-1284.
[9] 郑度,姚檀栋.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5): 451-458.
[10] 姚檀栋,朱立平.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5): 459-464.
[11] 刘燕华,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4): 346-351.
[12] 赵生才. 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10): 1153-1156.
[13] 童庆禧. 空间对地观测与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1): 1-005.
[14] 刘燕华;葛全胜;张雪芹.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6): 889-895.
[15] 张世涛,宋学良,张子雄,冯庆来,刘本培. 星云湖表层沉积物矿物组成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6): 928-932.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