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林丽, 史军, 杜华强. 植被物候的遥感提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1): 9-16. |
[2] |
黄婉彬,鄢春华,张晓楠,邱国玉. 城市化对地下水水量、水质与水热变化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5): 497-512. |
[3] |
杜欣儒,路紫,董雅晴,丁疆辉. 机场终端空域航空流量热区云图模型及其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案例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8): 879-888. |
[4] |
任国玉, 任玉玉, 李庆祥, 徐文慧. 全球陆地表面气温变化研究现状、问题和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8): 934-946. |
[5] |
王效科, 欧阳志云, 任玉芬, 张红星. 中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内容和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5): 617-623. |
[6] |
胡宁,张朝林,仲跻芹,李玉焕. 大气对流层平流层交换(STE)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4): 375-385. |
[7] |
樊杰,李平星. 基于城市化的中国能源消费前景分析及对碳排放的相关思考[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1): 57-65. |
[8] |
符娟林,乔标. 基于模糊物元的城市化生态预警模型及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9): 990-995. |
[9] |
彭旭阳,张枝焕,何奉朋,高丹丹,卢松. 北京地区典型土壤剖面分子标志物分布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6): 580-589. |
[10] |
孙杰,贾建业,詹文欢,易顺民.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3): 234-240. |
[11] |
姚士谋,管驰明,王书国,陈爽.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区域空间建设策略[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3): 271-280. |
[12] |
刘桂禄. 深圳市扩库填海问题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6): 658-660. |
[13] |
AbhineetyGoel,Dr.R.B.Singh. 以减少碳损失为目标的印度大城市可持续林业:以德里地区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2): 144-150. |
[14] |
史培军,杜鹃,冀萌新,刘婧,王静爱. 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2): 170-177. |
[15] |
章雨旭;吕洪波;张绮玲;乔秀夫. 微晶丘成因新认识[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6): 693-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