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倪师军,徐争启,张成江,宋 昊,罗 超. 西南地区黑色岩系铀成矿作用及成因模式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10): 1035-1042. |
[2] |
徐争启,程发贵,唐纯勇,宋 昊,张成江,倪师军,郭景腾,祁家明. 广西大新地区辉绿岩地质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10): 1080-1086. |
[3] |
姚素平,丁 海,胡凯,焦堃. 我国南方早古生代聚煤过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成矿效应[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2): 174-183. |
[4] |
安伟,曹志敏,郑建斌,刘激,陈敏. 古代与现代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5): 773-782. |
[5] |
金瞰昆,杜振川,李世峰. 欧洲有机质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5): 787-788. |
[6] |
王奖臻,李朝阳,胡瑞忠. 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 514-519. |
[7] |
周少平. 对与我国金属矿产资源探寻有关基础研究的思考和讨论[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6): 555-558. |
[8] |
陈国能. 花岗岩成因与成矿理论研究进展——原地重熔说与元素地球化学场简介[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2): 140-144. |
[9] |
李院生,卢焕章,陈晓枫,李兆麟. 流体作用在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1997, 12(2): 138-143. |
[10] |
李文渊. Re-Os同位素体系及其在岩浆Cu-Ni-PGE矿床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11(6): 580-584. |
[11] |
王岳军;张琴华;郑海飞. 实验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11(1): 30-34. |
[12] |
李忠. 生物矿物:研究现状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1993, 8(4): 49-53. |
[13] |
杨敬之; 唐天福. 拓宽古生物研究领域[J]. 地球科学进展, 1993, 8(2): 47-52. |
[14] |
陈志明. 沉积铁矿形成过程中的生物作用[J]. 地球科学进展, 1992, 7(6): 56-. |
[15] |
潘传楚. 洋脊地质学与成矿学[J]. 地球科学进展, 1991, 6(1): 3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