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洪建. 当前全球减轻灾害风险平台的前沿话题与展望——基于2017年全球减灾平台大会的综述与思考[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7): 688-695. |
[2] |
张强, 姚玉璧, 李耀辉, 罗哲贤, 张存杰, 李栋梁, 王润元, 王劲松, 陈添宇, 肖国举, 张书余, 王式功, 郭铌, 白虎志, 谢金南, 杨兴国, 董安祥, 邓振镛, 柯晓新, 徐国昌. 中国西北地区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2): 196-211. |
[3] |
史培军, 孔锋, 叶谦, 汪明, 刘凯. 灾害风险科学发展与科技减灾[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1): 1205-1211. |
[4] |
王丹,刘桂梅,何恩业,李 津. 有害藻华的预测技术和防灾减灾对策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2): 233-242. |
[5] |
曾庆存,林朝晖. 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和模拟研究的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1): 1-6. |
[6] |
周创兵,李典庆. 暴雨诱发滑坡致灾机理与减灾方法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5): 477-487. |
[7] |
周秀骥;吴国雄;郑国光;符淙斌;徐祥德.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3): 261-268. |
[8] |
孙鸿烈,刘闯. 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前沿领域发展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3): 329-333. |
[9] |
李长安,郭广猛. 试论地质学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和意义——兼论长江防洪策略[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1): 45-48. |
[10] |
陈俊勇. 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地学环境[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2): 118-120. |
[11] |
孙成权; 曹月华. 日本地球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本规划简介[J]. 地球科学进展, 1993, 8(2): 95-100. |
[12] |
陈奇.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若干问题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1993, 8(1): 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