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亚锋,芦晓明,朱海峰,梁尔源. 高山树线的调查与研究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 38-51. |
[2] |
夏军, 左其亭, 韩春辉. 生态水文学学科体系及学科发展战略[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7): 665-674. |
[3] |
李哲, 陈永柏, 李翀, 郭劲松, 肖艳, 鲁伦慧. 河流梯级开发生态环境效应与适应性管理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7): 675-686. |
[4] |
宫进忠. 华北地区人类文化遗址的地球化学环境演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10): 1153-1160. |
[5] |
尹锴,赵千钧,赵煜. 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用的思考[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4): 444-450. |
[6] |
秦养民,谢树成,顾延生,王军霞,周修高. 第四纪环境重建的良好代用指标——有壳变形虫记录与古生态学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8): 803-812. |
[7] |
周名江,朱明远. “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7): 673-679. |
[8] |
张兰兰,陈木宏,向荣,张丽丽. 放射虫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利用放射虫化石揭示古海洋、古环境的基础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5): 474-481. |
[9] |
赵士洞. 美国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EON)——概念、设计和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5): 578-583. |
[10] |
梁文举;张晓珂;姜勇;孔垂华. 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及其对土壤生物产生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3): 330-337. |
[11] |
刘羽. 未来10年(2000—2010)美国古生物学研究方向——地球—生命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历史[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11): 1256-1261. |
[12] |
赵哈林;周瑞莲;赵悦. 雪生态学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2): 296-304. |
[13] |
张志强. 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6): 960-973. |
[14] |
刘志民,赵晓英,范世香. Grime的植物对策思想和生态学研究理念[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4): 603-608. |
[15] |
黄成敏,王成善,艾南山.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古环境意义及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4): 619-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