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89, Vol. 4 ›› Issue (6): 73 -77.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89.06.0073

上一篇    下一篇

《地球科学进展》1989年1- 6期总目录
  • 出版日期:1989-11-01
  • Online:1989-11-01 Published:1989-11-01
[1] 吴泽燕,章程,蒋忠诚,罗为群,曾发明. 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5): 488-498.
[2] 李强.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度岩溶学研究热点[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5): 535-545.
[3] 赵春红, 李强, 梁永平, 许亮, 王维泰, 卢海平, 唐春雷. 北京西山黑龙关泉域岩溶水系统边界与水文地质性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3): 412-419.
[4] 张兴波,蒋勇军,邱述兰,曹敏,胡毅军. 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4): 466-476.
[5] 杨吉龙,韩冬梅,苏小四,肖国强,赵长荣,宋庆春,汪娜. 环境同位素特征对滨海岩溶地区海水入侵过程的指示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12): 1344-1352.
[6] 邓英尔,贾疏源,黄润秋,李扬红. 岩溶缝洞系统地下水系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5): 489-494.
[7] 许模,毛邦燕,张强. 现代深部岩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5): 495-500.
[8] 任京辰,张平究,潘根兴,宋林华. 岩溶土壤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以贵州贞丰—关岭岩溶石山地区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5): 504-512.
[9] 余龙江;李为;栗茂腾;李涛. 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生物学诊断及其治理的生物技术措施[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3): 228-234.
[10] 余龙江,李为,栗茂腾,李涛. 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生物学诊断及其治理的生物技术措施[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03): 228-234.
[11] 黄润秋. 中国西南岩石高边坡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化[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3): 292-297.
[12] 何大明;吴绍洪;彭华;杨志峰;欧晓昆;崔保山.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3): 338-344.
[13] 徐兴旺,蔡新平,肖骑彬,梁光河,张宝林,王杰. 滇西北衙地区热水岩溶作用及其伴生的地质灾害[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6): 912-920.
[14] 王宇,张贵. 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6): 933-938.
[15] 中国科学院学部. 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4): 489-492.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