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事件沉积与灾害历史

      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海啸、风暴、洪水及其灾害链等,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均表现为瞬变事件,遗留下不同类型的沉积记录。通过解析这些保存于陆地和海洋环境中的事件沉积,可以获取灾害事件的发生时间、规模、强度和历史等关键信息,有助于理解其发生过程、发育机理和演化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球系统突变过程的认识,还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为了及时地展示国内外“事件沉积学”方向的科研进展及与其相关的最新动向(如国际大洋钻探未来科学计划等相关内容),为地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多元化知识服务,《地球科学进展》于2023年4月特开设“事件沉积与灾害历史”专栏,特邀刘维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卢银教授(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担任专栏主编,至今已经刊发一系列稿件,供专家学者借鉴。

      热忱欢迎“事件沉积学”相关方向的专家学者继续踊跃供稿!

共找到 5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梁诗晴, 罗传秀, 向荣, ARIFUL Islam, 魏海成, 苏翔, 万随, 杜恕环, 张兰兰, 杨艺萍, 黄云, 林刚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6): 616-63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24.048

    火事件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以及植被变化密切相关,系统性地研究全新世火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火活动机制与区域性气候、植物变化的关联,同时有助于预测未来火的演化趋势。为了解安达曼海周边地区火灾活动的演化以及可能的驱动因素,以安达曼海南部的海洋钻孔ADM-C1为研究材料,对其全新世以来的炭屑记录进行深入分析,并综合安达曼海周边地区其余的5个炭屑记录,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安达曼海周边地区火灾活动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尽管点火、火灾天气和植被组成在各地不尽相同,导致火灾发生频率在区域和地方范围有所不同,但在广泛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全新世安达曼海周边各地的火事件发生频率变化具有广泛同步性。全新世安达曼海周边的火灾活动发生频率受到区域性植被和降水变化影响,并最终受控于印度夏季风强度的变化。与末次冰消期相比,12.0~9.0 ka BP安达曼海周边区域火灾活动的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反映了印度夏季风降水逐步增加以及木本植物含量逐渐上升的区域环境;9.0~5.0 ka BP较低的区域火灾活动发生频率同时受到较高的印度夏季风降水量和区域木本植物含量的制约;5.0 ka BP后高频的区域火灾活动更多反映了印度夏季风降水的降低。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全新世安达曼海周边区域火灾活动发生频率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强度、印度洋偶极子位相和热带辐合带位置的变化相关。

  • 事件沉积与灾害历史
    江凯禧, 苏明, 林春明, 刘佳威, 雷亚平, 王策, 陈慧, 马文斌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3): 279-29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24.024

    从前寒武纪至今,各年代地层中普遍存在风暴沉积物,它们记录了地史时期曾经发生的极端气象事件。古风暴沉积物研究被认为能在预测未来极端气象事件演变趋势方面提供关键的长时间尺度信息,而准确识别风暴沉积物是这项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先前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相对容易识别的砂质风暴沉积物、碳酸盐(钙质)风暴沉积物、风暴砾石与巨砾以及风暴贝壳层,而对较难识别的泥质风暴沉积物缺乏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岸泥质风暴沉积物的判识方法和指标、沉积过程以及古风暴历史重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这对于完善对风暴沉积记录类型的认识以及进行高分辨率的古风暴活动历史重建十分重要。为此,着重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海岸泥质风暴沉积物判识方法体系的研究进展,发现综合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敏感指标是准确识别泥质风暴沉积物的关键,但仍需深入探究泥质风暴沉积物地球化学判识指标与风暴沉积动力过程的响应机理,建议优先关注不同沉积环境泥质风暴沉积物的系统性对比研究、野外原位观测及室内沉积模拟,并强化跨学科交叉合作。

  • 事件沉积与灾害历史
    张济东, 梁超, 操应长, 陈奥, 卢银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1): 96-107.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24.007

    对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解析和触发因素识别一直是国内外事件沉积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常将地层中保存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成归因于地震作用,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地震震动触发相应的沉积过程与变形机制。由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可以由地震、风暴和非地震参与的液化作用、重力作用及滑坡等因素触发,且可能受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因密度差异沿垂向变形)或开尔文—亥姆获兹不稳定性(沿水平方向变形)机制的控制,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本身并不能作为特定触发因素的判别标志。此前,通过解析事件层组合特征来揭示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成相关的沉积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而限定变形构造触发因素的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中东地区死海盆地(死海断裂带)的事件沉积研究中。尝试应用此方法来解析灵山岛灯塔剖面底部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机制与触发因素,研究发现灯塔剖面底部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原位形成与保存的,并被浊流沉积层上覆,且二者之间无背景沉积物。这种独特的事件层组合指示原位变形和异地搬运两种水下沉积过程准同期发生,而能够同时激发这两类物质来源与沉积过程迥异的事件沉积响应的最可能因素是区域强震震动。结合灵山岛研究案例认为,前人所做的模式化的事件沉积成因判别标志不宜直接套用,而控制事件沉积的沉积过程与物理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应该是事件沉积学研究的关键。

  • “事件沉积与灾害历史”专栏
    张璐, 王伟, 贾国栋, 伊凯, 张振卿
    地球科学进展. 2023, 38(11): 1173-1185.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23.067
    摘要 (318) PDF全文 (1115) HTML (21)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小兴安岭地区火灾长期演化规律,基于一个典型泥炭沉积柱芯的大(>125 μm)、中(50~125 μm)、小(<50 μm)3种炭屑组分记录,分别重建了近1 100年来局地、局域和区域火灾演化历史,并结合区域已有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资料,探讨了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暖干的气候条件易引发火灾,但火灾频率和强度分别受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相对比例的控制。受此环境条件影响,1 100~900 cal a BP采样泥炭地的局地、局域和区域火灾频率和强度较低,900~570 cal a BP达到最高,随后570~200 cal a BP显著降低。近200 cal a BP来,受人类活动和气温升高的共同驱动,采样地局域和区域火灾频率显著上升,而采样地局地火灾频率和强度相对较低,主要受湿度增加和乔木植物减少的制约。

  • “事件沉积与灾害历史”专栏
    加依娜·叶尔扎提, 陈震, 张献河, 林小明, 吴维盛, 黄孝波, 闫亚鹏, 汤永杰, 刘洁
    地球科学进展. 2023, 38(8): 866-878.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23.048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否存在晚第四纪的断裂活动是大湾区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活动断裂带内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是断层活动的主要标志及信息载体,细致、立体地观测松散沉积物并非易事。通过采用X射线全岩芯扫描技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钻孔岩芯进行了扫描和处理,使用体渲染技术对岩芯的三维结构进行可视化,重点观测第四系未固结沉积物的变形现象。研究表明,岩芯CT扫描图像不仅克服了未固结岩芯难以自由转动、无法开展多角度观测的困难,而且可以揭示大量在岩芯照片上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如岩芯的内部非均匀结构、物质分布情况、裂缝的展布形态,以及裂缝处的物质成分变化等。结合沉积物测年结果,可以给出断裂活动时间。因此,对于未固结沉积物钻孔岩芯,全岩芯CT扫描可以作为优选的观测、分析新手段,在未来的工程探查和活动断裂研究中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