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98, Vol. 13 ›› Issue (4): 319 -32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8.04.0319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形成
李德仁,李清全   
  1.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武汉 430079
  • 收稿日期:1998-03-09 出版日期:1998-08-01
  • 通讯作者: 李德仁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理论与关键技术"(编号: 49631050) 资助。

THE FORMATION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Li Deren,Li Qingquan   

  1. Wuha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Wuhan 430079
  • Received:1998-03-09 Online:1998-08-01 Published:1998-08-01

从分析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全球变化监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回顾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产生的背景,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定义及内涵,概括了学科当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现阶段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展望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

In this paper,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GSIS) and global change monitoring &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background of GSIS generation and a definition of GSIS are presented. Then, its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is summarized. The main research tasks in GSIS are introduced. Finally, the future of GSIS is prospected.

中图分类号: 

[1] 王之卓.从一个测绘工作者看GIS学科的兴起.见: 林辉主编.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前景.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 8-11.
[2] 陈述彭, 曾杉.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地理研究, 1996, 15(2): 1-10.
[3] 李德仁.当前国际GIS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RS、GIS、GPS的集成与应用.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5. 24-43.
[4] 李德仁. 关于地理信息理论的若干思考.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7,22(2):93-95.
[5] 李德仁. 论地理信息学的形成和发展.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5,20(增刊):18-22.
[6] 周成虎, 鲁学军. 对地球信息科学的思考. 香山科学会议交流材料, 1997. 3-11.
[7] 杨崇俊, 赵霈生. 从地球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看地球信息科学产生的必然性. 香山科学会议交流材料, 1997, 12-15.
[8] Goodchild F. Future Directions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Proceeding of Geo-Informatics '95 Hong Kong, 1995.
[9] Goodchild 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IJGIS, 1992,6(1):31-45.
[10] NCGIA. Advanc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 Proposal to NSF, November,1995.

[1] 艾鑫,马明国,王雪梅,匡鸿海. 全球地球科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2): 1270-1280.
[2] 张勇,史学正,于东升,王洪杰,赵永存,孙维侠.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连接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8): 840-847.
[3] 袁修孝. 航空摄影测量影像定向的若干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8): 828-834.
[4] 杨勤科,李锐,曹明明. 区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的国内外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8): 849-856.
[5] 童庆禧. 空间对地观测与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1): 1-005.
[6] 张洪岩;王钦敏;鲁学军;励惠国. 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前瞻[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6): 997-1001.
[7] 郑贵洲;申永利. 地质特征三维分析及三维地质模拟现状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2): 218-223.
[8] 马蔚纯,陈立民,李建忠,高效江,林卫青. 水环境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3): 358-366.
[9] 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 内陆河流域分布式日出山径流模型——以黑河干流山区流域为例[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2): 198-206.
[10] 刘刚,吴冲龙,汪新庆.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系统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1): 77-084.
[11] 李德仁. 对地观测与地理信息系统[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5): 689-693.
[12] 李本纲,陶 澍,林健枝,程寿全. 地理信息系统与主成分分析在多年气象观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5): 509-515.
[13] 李 新,程国栋,卢 玲. 空间内插方法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3): 260-265.
[14] 王静瑶,吴 云. 现代地壳运动与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1): 84-89.
[15] 倪绍祥,蒋建军,王杰臣. 遥感与GIS在蝗虫灾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1): 97-100.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