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2002, Vol. 17 ›› Issue (3): 344 -347.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2.03.0344

综述与评述 上一篇    下一篇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孙成权,曲建升   
  1.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 收稿日期:2002-03-20 出版日期:2002-12-20
  • 通讯作者: 孙成权(1946-),男,北京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信息与情报分析研究工作.E-mail:suncq@ns.lzb.ac.cn E-mail:suncq@ns.lzb.ac.cn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STUDIES

SUN Cheng-quan, QU Jian-sheng   

  1. Th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AS,Lanzhou 730000,China
  • Received:2002-03-20 Online:2002-12-20 Published:2002-06-01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科学研究在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组织形式、信息交流、方法手段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指出地球科学已经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和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热点与重点问题是:①突出地球系统科学,关注全球变化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的研究,以及人类活动引发的重大环境变化研究;②突出地球演化的动力过程研究,关注地球内部深层过程与岩石圈动力学、气候系统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③突出地球信息科学,关注数字地球、3S(GIS、DIS和GPS)一体化和地球科学定量化的研究趋势;④突出地球管理科学,关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治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碳循环、水资源、食物与纤维、能源战略等问题;⑤突出地球科学跨学科研究进展与创新,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影响与需求,重视地球科学在自然科学内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Earth science have developed on the research thought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 of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 contents, organizing form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since 1980s.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Earth science have entered into the time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service for social-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Earth science will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in the interior of Earth system, the driving process of the Earth evolution, geo-information/digital Earth, Earth managing science/environment protecting/resources servic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

中图分类号: 

[1] 艾鑫,马明国,王雪梅,匡鸿海. 全球地球科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2): 1270-1280.
[2] 刘羽,王军,李慧,徐奴文,冯娟,董紫君,李紫燕,吉莉,郭晓明. 2020年度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1): 1171-1188.
[3] 吴泽燕,章程,蒋忠诚,罗为群,曾发明. 岩溶关键带及其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5): 488-498.
[4] 王卷乐,王明明,石蕾,高孟绪,陈明奇,郑晓欢,王超,王玉洁. 科学数据管理态势及其对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启示[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3): 306-315.
[5] 刘羽,王军,李慧,徐奴文,张士秀,周志祥,王书兵,蒲生彦,吴国灿,董紫君. 2019年度环境地球科学学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1): 1189-1201.
[6] 刘羽, 张倩茹, 王军, 刘小莽, 刘进峰, 朱鸿鹄, 周志祥, 蒲生彦, 魏孝荣. 2018年度环境地球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资助成果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2): 1297-1304.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 1-11.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1): 1-14.
[9] 汪品先. 迎接我国地球科学的转型[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7): 665-667.
[10] 安培浚, 张志强, 王立伟. 地球关键带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2): 1228-1234.
[11] 吴炳方, 邢强. 遥感的科学推动作用与重点应用领域[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7): 751-762.
[12] 宋长青,柴育成,李军. 2015年度地球科学部基金项目会议评审工作报告[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12): 1328-.
[13] 程国栋, 肖洪浪, 傅伯杰, 肖笃宁, 郑春苗, 康绍忠, 延晓冬, 王毅, 安黎哲, 李秀彬, 陈宜瑜, 冷疏影, 王彦辉, 杨大文, 李小雁, 张甘霖, 郑元润, 柳钦火, 邹松兵.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4): 431-437.
[14] 王卷乐, 林海, 冉盈盈, 周玉洁, 宋佳, 杜佳. 面向数据共享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2): 265-274.
[15] 宋长青, 柴育成, 李军. 2014年度地球科学部基金项目会议评审工作报告[J].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12): 1394-1395.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