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荣涛. 硅质碎屑岩中的微生物席相关构造——联接现代与过去的纽带[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4): 467-476. |
[2] |
梅冥相. 微生物席沉积学:一个年轻的沉积学分支[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6): 586-597. |
[3] |
姚玉鹏,张进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陆动力学研究资助与绩效[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4): 460-464. |
[4] |
林承焰,张宪国. 地震沉积学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11): 1140-1144. |
[5] |
王良书;刘绍文;李成;李华;徐鸣洁;钟锴;韩用兵.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大陆动力学[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3): 382-386. |
[6] |
于兴河;郑秀娟. 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2): 173-182. |
[7] |
张树明,王方正. 玄武岩在研究岩石圈深部过程及构造背景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5): 685-692. |
[8] |
刘宝珺,李廷栋. 地质学的若干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5): 607-616. |
[9] |
杜远生,韩 欣. 论震积作用和震积岩[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4): 389-394. |
[10] |
尹寿鹏,王贵文. 测井沉积学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5): 440-445. |
[11] |
王成善,丁学林.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6): 526-532. |
[12] |
李任伟. 沉积物污染和环境沉积学[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4): 398-402. |
[13] |
柳永清. 地球轨道旋回沉积节律研究进展——兼论轨道旋回的沉积学特征、年代学意义和研究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3): 217-224. |
[14] |
冯益民. 祁连造山带研究概况——历史、现状及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1997, 12(4): 307-314. |
[15] |
谭明,刘东生. 洞穴碳酸钙沉积的古气候记录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11(4): 388-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