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共找到 4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雷灵逸, 王飞鹏, 臧昆鹏, 吕小龙, 张智, 杨丽阳, 穆景利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11): 1156-1168.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24.088

    科学评估海湾养殖区的溶存甲烷(CH4)和海—气扩散通量分布对于认识渔业养殖活动对大气CH4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3年4个季度现场考察,研究了福建省典型养殖海湾——三沙湾各季度、不同养殖区域表层海水的溶存CH4浓度、海—气扩散通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评估了海湾渔业养殖活动对大气CH4浓度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海湾表层水体溶存CH4浓度为9.91~609.22 nmol/L,海—气扩散通量为3.46~1 188.15 μmol/(m2·d),CH4海—气扩散通量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三沙湾内溶存CH4浓度及海—气扩散通量空间分布趋势一致,总体呈现由河口向湾口降低的趋势,CH4高值区域出现在养殖活动频繁的河口养殖区站位,其次为中部养殖区和东部养殖区,湾口养殖区为监测最低值区域。对三沙湾养殖区域的表层海水溶存CH4浓度、海—气扩散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渔业养殖活动及陆源径流输入共同调控着海湾内CH4的时空分布格局。大型藻类养殖期间,养殖区域水体溶存CH4浓度、通量低于非大型藻类养殖期;夏季是CH4释放的高峰,这与鱼类养殖活动增多和丰水期径流输入密切相关。养殖海域的溶存CH4浓度及海—气扩散通量研究可为养殖业CH4控制减排提供科学支撑。

  • 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王维真,徐自为,李新,王介民,张智慧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11): 1208-1216.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0.11.1208
    摘要 (2570) PDF全文 (1558)   可视化   收藏

    大孔径闪烁仪(LAS)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通量测量仪器,用以观测较大尺度上的感热通量变化。“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项目在黑河上、中游地区不同下垫面上建立了多个地面站,除常规气象参数、各辐射分量、土壤温湿梯度和热流以及涡动相关(EC)通量外,还在黑河上游阿柔冻融站及中游临泽草地站架设有大孔径闪烁仪。依据有关观测,着重分析大孔径闪烁仪所测感热通量的日、季变化特征。阿柔站所用数据时间段为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临泽草地站为2008年5~8月。在与涡动相关通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中,除依据解析模式计算分析EC及LAS的源区差异及有关影响外,对不同大气稳定度下大孔径闪烁仪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感热通量的计算方法等做了仔细分析,以提高LAS通量结果的总体质量。长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大孔径闪烁仪与涡动相关仪的感热[JP2]通量及其时间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部分时段的较明显差异,主要由二者源区所含下垫面类型的不同引起。多数情况下,LAS所测感热通量比EC的有关结果偏大,可能因为LAS的源区一般远比EC的大,大孔径闪烁仪所测通量有天然的面积平均效果。

  • 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现状和前沿
    康尔泗,陈仁升,张智慧,吉喜斌,金博文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7): 675-68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8.07.0675
    摘要 (2659) PDF全文 (2041)   可视化   收藏
    以河西走廊黑河干流山区流域为例,从山区水文循环、水文与生态系统以及径流形成和预测等方面讨论山区流域水文和生态相互作用研究的有关问题。山区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和固态、液态降水组成变化主要受制于海拔和地形的影响,而不同海拔和地形条件下的下垫面不同土地覆被和复杂的空间异质性则主要影响蒸散发量。对内陆河山区流域的水文小循环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水文和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问题。至今,对山区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还非常薄弱,需要研究山区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在山区水文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在维持和保护山区生态和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内陆河流域山区水文过程复杂而综合性强,须加强对山区径流形成机理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改善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过程的模拟和预测水平。
  • 综述与评述
    康尔泗,陈仁升,张智慧,吉喜斌,金博文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9): 940-953.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7.09.0940
    摘要 (2549) PDF全文 (1831)   可视化   收藏

    水科学研究的发展,对水文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流域、区域和全球尺度进行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和协同研究,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水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变化中的作用,认识水圈及其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为了解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各分量之间的变化和转化关系及其与生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和反馈,基于内陆河流域上游山区径流形成区、中游人工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和下游荒漠绿洲径流散失区的流域水文循环特征,从能水通量、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讨论了山区水文过程;从生态水文、尺度转换、阈值和反馈讨论了水文和植被的相互作用;从国外提出的关键作用带的概念讨论了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土壤—植被作用层的水文过程。提出了开展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观测和研究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