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油气形成模拟实验概述

展开
  •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关德师

收稿日期: 1989-11-14

  修回日期: 1990-01-05

  网络出版日期: 1990-07-01

摘要

模拟实验是揭示各类干酪根的组成、结构及其成烃模式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此项工作始于60年代,80年代初煤成气研究期间此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1986年以来又有了新的突破,主要取得的成就有:C6—C14轻烃收集计量;各类有机质成烃途径及产率;生物气的形成等。

本文引用格式

关德师,王岑红,洪峰,边玉平 . 我国油气形成模拟实验概述[J]. 地球科学进展, 1990 , 5(4) : 19 -22 .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0.04.0019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等,1979,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科学出版社。
[2] 徐振泰、左顺林,1981,干酪根向油、气演化的热变模拟实验,石油学报,增刊。
[3] 王新洲,1982,烃类类型及其生物成因的探讨——生物样品模拟热解试验,石油实验地质,第4卷,第3期。
[4] 黄第藩、李晋超等,1984,陆相有机质演化和成烃机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5] 程克明、沈光球,1985,生油层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科学通报,第6期。
[6] 杨天宇、王涵云,1983,褐煤干酪根煤化作用成气的模拟实验及其地质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第6期。
[7] 张文正、徐正球,1986,低阶煤热演化生烃模拟实验研究,天然气工业,第2期。
[8] 方祖康、陈章明等,1984,大雁褐煤在煤化模拟实验中的产物特征,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第3期。
[9] 张文正、刘桂霞等,1987,低阶煤及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模拟实验,煤成气地质研究,pp, 222-228,石油工业出版社。
[10] 关德师、戚厚发等,1987,煤和煤系泥岩产气率实验结果讨论,煤成气地质研究,pp. 182-193,石油工业出版社。
[11] 徐永昌等,1986,煤系有机质热模拟产物的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生物、气体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年报》,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2] 王涵云、杨天宇,1986,从模拟实验讨论甲烷气的下限和深部地层找气的可能性,天然气勘探、石油地质进展丛书3,石油工业出版社。
[13] 朱家蔚、许化政,1987,利用稳定碳同位素研究混合气中的煤成气比例,煤成气地质研究,pp.175-181,石油工业出版社。
[14] 张文正、裘戈,1989,热模拟中轻烃的收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天然气地质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15] 张义纲等,1988,小样品催化热解模拟实验和生气率测定方法,中国煤成气研究,地质出版社。
[16] 李生杰,1988,褐煤煤化作用模拟实验及其地质意义,中国煤成气研究,地质出版社。
[17] 程克明、关德师等,1989,源岩热演化过程中天然气生成量的计其,天然气地质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