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2018 , 33 (9): 969-982 https://doi.org/10.11867/j.issn.1001-8166.2018.09.0969

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分析

张宸嘉13, 方一平14*, 陈秀娟23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2.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0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

Zhang Chenjia13, Fang Yiping14*, Chen Xiujuan23

1.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China
2.Chengdu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4.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eijing 100190, China

中图分类号:  P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166(2018)09-0969-14

通讯作者:  *通信作者:方一平 (1965-),男,浙江淳安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生态效率、环境变化适应、山区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E-mail:ypfang@imde.ac.cn

收稿日期: 2018-07-9

修回日期:  2018-08-16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0-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球科学进展 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联合基金项目“变化环境下柯西河跨境流域农村居民生计适应链研究”(编号:41661144038)资助.

作者简介:

First author:Zhang Chenjia(1990-), female,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Ph.D student. Research areas includ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ail:teddycj1990@163.com

作者简介:张宸嘉(1990-),女,甘肃兰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山区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teddycj1990@163.com

展开

摘要

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是解决人类发展中存在的代内和代际不公平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以“可持续生计”为关键词进行文献精确高级检索。利用TDA、UciNet 6和Gephi等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内容涉及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作者和载文期刊等,以量化分析我国可持续生计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研究主题及热点领域。经过对809篇文章的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开始于2000年,与国际上相比起步较晚,随后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主要资助来源,资助科研成果数量显著,约占总科研产出的81.09%; ③与可持续生计相关受较高关注度的领域包括农业、经济、环境、地理、人口、社会科学等,部分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④主要发文机构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机构间、学者间的合作都未能形成紧密联系,未来的合作还有很大发展空间;⑤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分析,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三大方向:可持续生计理论研究类、生计策略研究类(问题导向的研究)和生态脆弱性研究类。未来国内的可持续生计研究,要与国家的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呼应,以全面解决所有贫困区域和贫困人群的可持续生计为根本导向,拓展研究领域与视角,从主要研究农业经济,拓展到研究生计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与适应、人力资本开发、农村全方位振兴等更广泛的领域;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深化研究层次,传播和辐射有益和典型的可持续生计模式和策略;创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科学性、研究质量和学术咨询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等的科学决策。

关键词: 中国 ; 可持续生计 ; 可持续发展 ; 文献计量 ; 可视化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SLs) is a significant subject and concept with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i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deal with the fundamental challenge in terms of inequalities between inter-generation and intra-generation,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adopted bibliometrics to conduc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hot topics, and collaboration network in terms of SLs researches. Moreover, the analyzed parameters included publication output, distribution of publications by authors and organizations, subject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ation, etc. Some 809 papers were analyzed on various aspects of publica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ublication output has increased promptly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however,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among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and authors on the topic of SLs has not been closely linked. The hot topics of SLs involve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①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②the research on livelihood strategy (problem-orientated); ③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t is important for Chinese scholars to continue the future SLs research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ategy of target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dditionally, it is also vital to broaden the theoretical horizons by transitioning from th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the exploration of relationship of SLs-ecological environment, SLs-biodiversity, SLs-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SLs-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etc.; to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to innovate research approach; to improve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research output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long-term and scientific decision for the decision makers.

Keywords: China ;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Bibliometric analysis ; Visualization.

0

PDF (1669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张宸嘉, 方一平, 陈秀娟.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9): 969-982 https://doi.org/10.11867/j.issn.1001-8166.2018.09.0969

Zhang Chenjia, Fang Yiping, Chen Xiujuan.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8, 33(9): 969-982 https://doi.org/10.11867/j.issn.1001-8166.2018.09.0969

“可持续生计”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的报告中,作为一种集目标、范围和优先事项为一体的思考方式,重点关注穷人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政策和制度的重要性。此概念于1992年被引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行动议程中,随后1994年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1995年召开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大会以及1995年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等会议对可持续生计目标的发展都起到了推进作用[1]。2000年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确定将于2015年实现极端贫困人口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半的目标,这是一项以关注弱势群体和实现可持续生计为主的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再次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实现可持续生计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可持续生计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2]。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一种更加清晰和综合的办法,其开放性考虑到了所有与贫困相关的可能因素和所有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在全力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脱贫攻坚仍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攻坚战。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主动积极参与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决心,并制定了严格的中长期规划,修订完善国家相关法律,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包括《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等在内的一系列行动指南,成为指导各地脱贫攻坚、实现农民可持续生计目标工作的重要依据[3,4,5]。改善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制定农村反贫困政策、使农户的生计得以可持续是缓解贫困并且最终消除贫困的重点。我国自引用可持续生计方法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以来,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伴随着新形势下贫困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及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极端贫困人口居住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之地,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特困问题突出、易返贫等主要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农民的生计安全与生存质量问题仍是目前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实现农村居民的稳定生计才可以使有关政策协调发展、消除贫困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总体来看,在实现农民可持续生计目标的道路上,我国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极端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仍是我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1 可持续生计概念的由来及国内外发展进程

国际上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图1),而国内最早则以反贫困问题为研究主题,以强调保障基本生活和鼓励就业为主进行着反贫困活动。同为生计问题,研究角度和侧重点均有差异性。

图1   国际可持续生计观念范式演进 (据参考文献[7,8]修改)

Fig.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chronology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s[7,8])

图2   中国可持续生计观念范式的演进及重要事件(据参考文献[9,10,11]修改)

Fig.2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in China (modified after references[9~11])

国际可持续生计研究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6,7,8](图1),包括:第一阶段,可持续生计概念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第二阶段,可持续生计方法的成型期(1987—1995年);第三阶段,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完善期(1996—2001年);第四阶段,可持续生计方法的创新与拓展期(21世纪以来)。

在我国以实现可持续生计为目标的扶贫政策的演进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9,10,11](图2):①贫困区域(区级)瞄准:救济性生计和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以提高生计水平的发展阶段(1978—1985年);②贫困县(县级)瞄准:开发式生计帮扶阶段(1986—2000年);③贫困村(村级)瞄准:保障性生计(2001—2012年);④贫困户(户级)瞄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可持续生计目标(2013年至今)。与此同时,相关学术研究也相继展开,特别是随着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政策的建立,贫困地区农民生计可持续问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明显增多。苏芳等[12]对国外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分析;汤青[13]回顾了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历程,以英国国际发展署(the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建立的生计可持续模型为基础,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产、政策机构与作用过程、生计策略与生计输出4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现状;苏飞等[14]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已发表的国际可持续生计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分析可持续生计国际研究热点与前沿;何仁伟等[15]利用DFID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框架梳理了我国农户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同时提出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主要趋向和意见建议。

目前对可持续生计的研究主要是对国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内容、框架(方法)的分析,方法多采用描述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框架多以DFID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方法为主,而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缺乏对生计领域属性的研究、整体综合的评述[14]。同时,国内对于开展可持续生计相关研究方面缺乏可视化分析,难于判断和评价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目前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文献计量学作为一种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的重要研究方法,逐渐被各个学科所采用,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6,17]。本文即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对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状况进行整体综合评述,观察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等,分析发展脉络与合作网络,探究研究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为促进国内可持续生计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设定为:“主题=可持续”并且“主题=生计”,时间跨度不限,采用精确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7日,共检索出期刊文献1 109篇。通过人工判别的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筛选、去重,剔除掉主题中包含“可持续”和“生计”但实际上与本研究领域不相关的文献299篇以及2018年的仅发表的1篇文献,最终得到809篇文献。

2.2 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利用科睿唯安公司的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对原始文献进行处理,规范化、合并原始文献的发文期刊、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字段,并利用Excel对数据集进行描述统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Gephi对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整体发文情况、主要研究力量、学术影响力、主要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等多个角度,探索国内学者在可持续生计方面的研究现状、发展态势与研究特点等,通过上述观察和进一步讨论,分析并提出国内加强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有关建议。

3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分析

3.1 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整体情况

3.1.1 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年度演化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自2000年开始出现,并且总体呈上升趋势(图3)。2000年,联合国开发署贫困与可持续生计小组的Caroline Ashley和Diana Carney的文章《让生计可持续》在国内被翻译发表[18],推开了我国研究可持续性生计的大门。2000—2013年,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平缓增长。2010—2017年论文呈现稳步上升,2016年发文量达123篇。反映出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处于稳定成长阶段,但其关注度在最近几年才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在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后,相关研究明显增多。

图3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数年度演化

Fig.3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 per year

3.1.2 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基金资助情况分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可持续生计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约占发文总数的81.09%。其次,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资助论文数量上有着细微差别,资助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资助基金如图4所示。地方政府的资助基金虽然比例不大,但可以看出我国不少地区都关注可持续生计问题。

3.1.3 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期刊分布

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发文期刊分布较为分散,809篇论文发表在417种期刊上。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12种期刊,3种期刊并列第10)如表1所示,总发文量126篇,占该领域论文的15.57%。从期刊所属学科领域来看,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主要隶属于农业、经济、环境、地理、人口、社会等学科领域,其中农业经济领域占比最高,这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范畴密切相关。从期刊影响力来看,排名前10位的期刊都属于国内核心期刊。表明该领域部分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图4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资助基金分布(Top 10)

Fig.4   Distribution of funding contributing to the area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Top 10)

表1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期刊分布(Top 10)

Table 1   The ten most-active journals with the number of articles, and the category of journals

序号期刊载文量/篇所占比例/%期刊所属学科是否核心期刊
1农村经济202.47农业经济双核心
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61.98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双核心
3农村经济与科技121.48农业经济
4资源科学111.36资源科学双核心
5农业经济问题101.23农业经济双核心
6安徽农业科学101.23农业综合
7地理科学进展91.11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双核心
8西北人口91.11人口学与计划生育南大扩展
9中国土地科学80.99农业经济双核心
10农业经济70.86农业经济北大核刊
11江苏农业科学70.86农业综合北大核刊
12统计与决策70.86社会学与统计学双核心

注:表中载文量为7的期刊有3种,3种期刊并列第10;期刊所属学科分布参照CNKI的学科分类,图5同样参照CNKI学科分布;是否核心期刊指是否被北京大学《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来源期刊和南京大学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年)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收录

新窗口打开

3.1.4 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学科分布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学科领域分布广泛,包括农学、行政学、经济学、林业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旅游学、政治学、畜牧学、人才学、人口学等,呈现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态势。其中农学、行政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占大多数(图5)。

图5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学科分布(Top 10)

Fig.5   The categories with the most publication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 (Top 10)

3.2 可持续生计主要研究力量

3.2.1 可持续生计主要研究机构

对可持续生计论文所有作者的机构进行统计,共涉及432个研究机构,排名前10的机构如表2所示,共发文240篇,占总发文量的29.67%。其中,中国科学院(包括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的发文量居于首位,其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但整体而言,国内各机构的发文量均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对可持续生计问题虽有一定的关注度,但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表2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机构分布(Top 10)

Table 2   Top ten productive organisations with the number of article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

序号机构发文量/篇所占比例/%序号机构发文量/篇所占比例/%
1中国科学院455.566西安交通大学202.47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23.957中国社会科学院182.22
3河海大学283.468兰州大学172.10
4中国农业大学273.339内蒙古财经大学141.73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53.0910江西农业大学141.73

新窗口打开

为揭示国内可持续生计主要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以发文机构作为节点,机构间的合作关系作为节点间的联系,选取发文量大于等于3的90个机构(涉及论文数584篇,占总文献量的72.18%)构建机构合作网络(图6),其中同一颜色和形状的节点代表节点属于同一度数中心度(度数中心度指在网络中与其有直接合著关系的节点数目),连线越粗表示节点间的合作强度(即合作发文)越大,为保证合作网络图的清晰度,设置图中合作强度的阈值皆大于等于1,略去小于临界值的合作关系。经Ucinet6计算,该机构合作网络的密度为0.0227,即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合著关系占理论上可能的合著关系的2.27%,因此,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较为稀疏、联系较少。在该网络中,度数中心度最高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度数中心度值为14,中国科学院与该网络中的14家机构合作发表过论文;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兰州大学,分别与5家机构合作发表过论文。

图6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合作强度大于等于1)

Fig.6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of productive organisation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 (cooperation intensity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

图7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度数中心度大于等于2)

Fig.7   The co-authorship net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 (degree centrality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2)

3.2.2 可持续生计主要研究作者

统计809篇论文的所有作者,共有1 368名,发表论文量前10名的作者如表3所示。整体来看,由于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每位作者的发文量较少。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李树茁和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赵立娟,各发表11篇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从10位发文作者的机构来看,这些作者多数来源于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前10名的机构(表3),说明他们是本机构可持续生计研究的主要力量。

表3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发文作者分布

Table 3   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by author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

序号作者论文数/篇所占比例/%作者机构
1李树茁111.36西安交通大学
2赵立娟111.36内蒙古财经大学
3史俊宏101.23内蒙古财经大学
4黄建伟101.23江西农业大学
5严登才91.11河海大学
6施国庆91.11河海大学
7付少平80.9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8左 停70.86中国农业大学
9李 聪70.86西安交通大学
10杨新军70.86西北大学

新窗口打开

对所有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合著论文545篇,占总文献的67.37%,涉及合著作者1 187位,占总作者的86.77%,具有较高的合著率。为直观分析作者合著情况,本文以发文作者作为节点,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作为节点间的联系,选取发文量大于等于2的239名作者构建作者合作网络(图7),图7中节点同一颜色和形状代表相同的度数中心度,连线粗细代表合作强度。经计算,作者合作网络的密度为0.0137,即网络中实际存在的作者合作占理论上可能的作者合作的1.37%,说明虽然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合著率较高,但多数作者的合作频次较低,未能形成紧密的合著关系。在较为松散的作者合著关系下,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子群。其中,最大的合作子群是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张继飞、刘邵权、徐定德(度数中心度为8)为核心,14位作者组成的合作网络,总发文13篇,高频关键词包括生计资本、可持续生计、生计策略、农户、四川省、尼泊尔、山区、精准扶贫等。其次是以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度数中心度为8)为核心,9位作者组成的合作网络,总发文16篇,高频关键词包括打工、搬迁移民、生计资本、农户模型、农民、可持续生计、家庭结构、弹性、生计多样性、生态补偿等。

3.3 可持续生计研究学术影响力

利用CNKI的学术趋势搜索工具检索“可持续生计”的学术关注度,得到我国可持续生计领域的学术关注度趋势图和热门被引文章(图8)。从图8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可持续生计的关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Singh等[18]、Roberts等[19]、杨云彦等[20]、苏芳等[12,21](中文译文)发表的文章被引用频次相对较高,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点是均对DFID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方法的概念和实践框架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同点是,Roberts等[19]将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克拉克大学的脆弱性分析方法和DFID的可持续生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对2种方法的概念和理论支撑进行了描述和对比,以明确2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互相补充使得2种方法彼此加强。苏芳等[12,21]是对于可持续生计方法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国际研究进展,围绕DFID的可持续生计方法框架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各种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生计战略等,并具体讨论了可持续生计方法在扶贫领域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Singh等[18]以国际环境作为大背景,阐述了可持续生计概念的演进,以及各政府和发展机构在推进可持续生计方法遇到的挑战。杨云彦等[20]基于DFID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的农户生计资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库区农户的生计资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问题,社会融合度低。可以看出,DFID 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在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最具有影响力。

图8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和热门被引文章
图中数据展示2000年之前该领域也有文章,与图3不相符,原因在于图3展示的是清理后的数据,但并不影响该图表达可持续生计研究整体关注趋势

Fig.8   The trend of academic attention on the topic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with most frequent cited articles
There were articles published before 2000,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figure 3, because figure 3 shows the data that have been processed, however, it does not affect overall trend in terms of SLs research

3.4 可持续生计主要研究主题与热点领域

对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可有效反映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表5展示频次大于等于5的50个关键词(为清晰展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关键词聚类图谱中删除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可持续生计”),并通过图谱网络展示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一些热点研究主题,图谱中词语的大小代表词频大小,不同颜色的连接线代表聚类(相同颜色属于同一类)。对6个聚类子群(图9)和出现频次前50的高频关键词(表5)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97—2017年间,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可大体分为3类:

(1)可持续生计理论研究类

主题1:农民生计问题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例如贫困区划、贫困类型研究,农民生计脆弱性评估,可持续生计理论、生计安全评价指标、农民生计管理策略及管理评价。此类型主题文章以构建模型、指标体系等为主进行农户生计相关研究,分析农户生计效益、生计安全状况等,从问题入手给出生计策略和建议。

主题2:对整个可持续生计的综合研究。例如对国内外可持续生计的进展研究、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国际进展研究、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农户生计转型效应研究等。其中对可持续的生计进展研究进行综述的文章,多是以DFID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框架为主要基准对框架的背景及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他类型的综合研究也多是采用此框架,首先是对脆弱性背景的深入研究,再以五大资本为着手点,对贫困群体的主要生计资本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根据生计资本的测度,给出合理的生计策略及政策建议。综合以上研究来看,学者们运用可持续分析框架,将研究的重点从收入的提高及生计状况的改善逐渐转移到生计可持续性思考上来,深层次的挖掘致贫原因,这对更好的进行扶贫、反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表5   可持续生计论文的高频关键词(Top 50)

Table 5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nd frequency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Top 50)

排序关键词频次排序关键词频次
1生计资本18326山区15
2农民失地14727征地13
3农民6928土地产权12
4生计策略6629土地利用12
5就业6330民族地区12
6农民生计4531生计多样性12
7可持续发展4232生计转型12
8脆弱性4233人力资本11
9影响研究4134创业11
10退耕还林4135土地征收11
11生计3636生计能力11
12可持续生计框架3237农村10
13社会保障3038城市贫困10
14城镇化2739对策建议19
15生态移民2640气候变化10
16可持续2441贫困10
17生态补偿1942地震灾区9
18搬迁移民1843少数民族9
19收入1844教育培训9
20牧民1845最低生活保障9
21资本1846灾害移民9
22农民工1747生态系统9
23Logistic模型1648生计方式9
24征地补偿1649生计风险9
25城市化1550社会资本9

新窗口打开

(2)生计资本状况及生计策略研究类(问题导向的研究)

主题1:城镇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规模扩大,引发的农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农民失地问题日益出现。我国学者根据失地农民实际问题,指出制度的缺陷是导致农民失地后生计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20,21]。与失地农民相关的其他研究问题,包括征地补偿制度缺陷[22,23]、缺乏长效的就业安置制度[2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25]、项目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26],以及集体资产处置[27]等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主题2:退耕还林政策影响下的农民生计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自1999年起开始实施的一项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而制定的重要农业发展政策和农民生计改善政策,有学者认为退耕还林政策收效甚微,甚至对农户生计产生了不利影响。蒙吉军等[28]以探讨退耕禁牧政策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牧户生计的影响为主,提出了帮助改善和提高农牧户的生计状况的建议。李金香等[29]以宁夏盐池县为例,指出退耕政策的实施对农户生计资产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包括耕地的减少、农户主要生计方式的改变,并对如何实现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效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黎洁等[30]比较研究了陕西省周至县退耕山区农业户与兼业户生计状况,指出退耕政策的实施后,兼业户贫困程度低于农业户,建议鼓励农户兼业经营来解决当地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

主题3:连片特困区(极端贫困区)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随着近年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及实施机制研究[30,31];如何结合扶贫开发纲要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及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等[32,33];根据可持续生计框架建立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基于中国贫困化空间分异规律帮助精准识别贫困农户,基于大数据思维优化政府扶贫治理机制[34];针对不同致贫原因提出帮扶措施[35, 36]

主题4:农民可持续生计相关规划、政策、法律、保障制度研究。刘嘉汉等[37]提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必须以“人的发展权”为优先考虑,根据农民的切实需求,重点解决农户就医、教育、安居、就业等现实问题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目标。王三秀[8]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衔接,指出了农民生计不可持续的主要问题(贫困农民存在较高的返贫率;农民对自我生计改善的参与水平低;部分农民未来面临生计不可持续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其他机构发布了专业指导意见,帮助促进农村居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衔接,确立农村低保户档案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扶持贫困户(包括扶贫贴息贷款、产业扶贫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对于无劳动能力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方式帮助提高贫困户生计的可持续能力。

主题5:生计多元化创新研究。包括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在内的一系列特殊旅游的根本内涵是通过开发当地生物资源多样性使得当地社区得到发展;而在享受生态服务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能为当地社区带来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多重利益的有效手段[38,39]。汤青[40]指出促进农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户也可以拓展生计策略,向发展果园型、做小生意型或外出打工型转变,以增强收入来源多样性。张志国[41]认为政府在帮助引导农户实现可持续生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在精准扶贫的模式下调整和改进扶贫模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帮助增加农户收入来源、构建产业开发、降低贫困的发生及返贫概率。

(3)生态脆弱性研究类

主要包括环境变化、气候变化为主导因素的农民生计问题研究,其中涉及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区域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估[42,43],对生态补偿居民[44]、生态移民[45]等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并给出相应建议。气候变化对农业和养殖业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通过对水土资源等的影响,从而造成粮食的减产,使农民的收入减少。因此解决气候变化背景下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46]

图9   我国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关键词聚类图

Fig.9   The clustering graph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research in China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所有可持续生计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可持续生计领域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可持续生计领域论文呈现增长态势,论文增长与我国脱贫扶贫行动高度吻合。自2000年有相关论文发表以来,贫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问题引起国内社会和科技界的重点关注。自2010年以来,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颁布以及扶贫工作进入片区攻坚阶段以后,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论文年度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经济领域论文占绝对优势。而国际可持续生计领域目前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及环境科学领域,其次为林业与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开发等管理领域,可持续生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从研究人员与机构的论文产出与合作网络来看,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河海大学的研究最为活跃,位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前列。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可持续生计领域同样研究成果较多,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2)我国政府对“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关注始于山区贫困问题,可持续生计研究的论文自200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落后于国际上近10年。但我国的“贫困问题”研究开始较早(始于1978年),反映了国内外研究侧重点、角度、话语体系的不同,我国的研究存在就贫困论贫困的问题,与国际上对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研究分析,我国可持续生计领域文章发文量自2000年起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农民生计可持续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态势良好。与国际上相比,我国在可持续生计与生态环境间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仍需要加强,包括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是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

(3)生计研究缺乏方法上的创新,多数学者研究生计问题主要采用国际上有关政府发展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开发的生计研究框架,例如在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最为学者们所认可的是由DFID开发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仍需改善和提高,例如脆弱性评估[47],虽然目前已有量化研究方法,以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等级及分布来预测未来自然生态系统对风险的适应,但是学者们、决策者们及非政府组织更加关注区域的脆弱性综合评估,而忽略了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识别、致贫原因和过程的分析,更缺少一套广泛应用的量化方法。

(4)国内对生计问题的研究面较窄,国内相关机构的发文量较少,说明学术界对可持续生计问题虽有一定关注度,但生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团队活跃度较低。从作者合著网络来看,可持续生计研究领域的作者之间合作强度不高,作者合作网络相对分散,基本以小团体为主,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此外,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为稀疏,联系较少,机构间未来的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仍然处于较浅层次,与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比显得学术研究支撑不足。

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自2000年以后,特别是大扶贫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以及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阶段以来,我国农民可持续生计领域的研究工作才得到重视和进展迅速。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农民生计状况与影响因素的基础,可以为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科学决策和行动实践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重要科学决策依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un Xinzhang.

China's strategy to participating in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6, 26(1):1-7.

[本文引用: 1]     

[孙新章.

中国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7.]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一幅由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描绘的未来发展蓝图。联合国制定该议程的内在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未竟事业.二是为了汇聚国际社会力量共同应对新的全球性挑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重塑当今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深入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提供了机遇.也有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走出“气候变化泥潭”。但是.该议程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些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互重复和难以量化、没有对不同类型国家给出建议、以及里约原则被弱化等。"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中国未来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对外合作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挑战主要体现在中国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三重压力”。面向未来.中国应在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定位下.积极、主动参与相关进程。从对内看.应在该议程框架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203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建立有利于产业界、地方政府、民间团体等参与的机制.在实现议程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从对外看.应在坚持“力所能及、互惠互利”原则下.积极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和发展援助.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该议程做出中国贡献。
[2] Assembly, UN General.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5.

[本文引用: 1]     

[3] Qi Huaiga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and China's development goals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2,(6):51-61.

[本文引用: 1]     

[祁怀高.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中国发展理念的互动

[J]. 国际安全研究, 2012,(6):51-61.]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已成为衡量全球发展进程的首要标准和进行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框架。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落实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同时,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启示:明确确立民生优先的导向性,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的有效性,大力整合发展利益攸关者的力量,务实利用国际援助和开展对外援助等。未来3-8年,是中国将其发展理念和经验外化为国际组织规范和原则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可以在提升中国发展理念、开展国际发展合作、设计国际发展规则等方面做出努力。
[4]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PR China,United Nations System in China.

Report on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2000-2015)[R]

.Beijing: The Foreign Ministry and the UN System in China, 2015.

[本文引用: 1]     

[5] Zuo Ting, Jin Jing, Li Zhuo.

The innovation of China's anti-poverty governance framework with respect to winning the batt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J].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 19(5):6-12.

[本文引用: 1]     

[左停, 金菁, 李卓.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反贫困治理体系的创新维度

[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9(5):6-12.]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反贫困治理体系创新既是帮助穷人的民生工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中国的反贫困正在从临时的、项目制的治理转向制度性治理。为了提高反贫困治理绩效,中国政府在反贫困治理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其中4个维度的创新对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反贫困治理重心的下移,包括扶贫理念贴近群众、帮扶措施要精准和工作人员下移;二是反贫困协作治理框架的形成,包括跨部门领导小组及多部门参与反贫困措施和贫困县涉农资金县级整合;三是反贫困中不同利益主体参与的扩大,包括目标人群、社区居民、合作社、第三方机构、商业主体的参与;四是反贫困治理工具措施载体的多样化,针对多样性的致贫原因实施多样化治理的工具,并探索治理工具的时空组合。当然反贫困治理体系机制改革在这4个维度仍有许多亟待探索研究之处,如基层单位自治能力的提高、长效机制的建立、内生动力的强化、商业盈利与扶贫效果的平衡以及政策实施过程的完善。
[6] DFID, UK.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R]

. London: UK DFID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7.

[本文引用: 1]     

[7] Solesbury W.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 Cas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DFID Policy

[M].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03:3-5.

[本文引用: 1]     

[8] Wang Sanxiu.

The evolution, theoretical logic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J].Studies on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Theories, 2010,(9): 79-84.

[本文引用: 2]     

[王三秀.

国外可持续生计观念的演进、理论逻辑及其启示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9): 79-8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国外可持续生计观念大体经历了观念蕴含、明确提出以及理论体系系统形成及拓展几个基本阶段。 其包含的内在理论逻辑是,生计内容的整体性是生计可持续的基本条件;单一反贫困主体难以满足贫困农民整体性生计内容的需要;各反贫困主体有机合作是实现农 民可持续生计的必由之路。以上理论观念对当今我国农村反贫困行动创新和农民生计的持续改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9] Shen Qiu.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n rural China and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7,(1):91-100.

[本文引用: 2]     

[申秋.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扶贫实践研究反思

[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7,(1):91-10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关心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体制改革下的救济式扶贫(1978-1985年)、开发式扶贫制度化和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86-2000)、"大扶贫"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阶段(2001-2013)、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阶段(2014至今)四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基数快速减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据我们的分析,在当前中国实施的农村精准扶贫实践中,仍然存在如何精确瞄准扶贫对象、整合扶贫资金、调动扶贫对象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
[10] Li Wenwei, Zhang Bo.

Evolu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nd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J]. 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2017,16:93.

[本文引用: 2]     

[李文卫, 张博.

我国扶贫政策演变及精准扶贫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 16: 9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文章梳理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对扶贫领域最新的工作机制——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论内涵作了解析,以期清晰掌握我国扶贫政策的演进。
[11] Liu Juan.

The evolution, experience and trend of China's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2009,(8):55-58.

[本文引用: 2]     

[刘娟.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沿革、经验与趋向

[J]. 理论导刊, 2009,(8):55-58.]

DOI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贫困是一个困扰全世界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效。在优化扶贫格局、培育多元化扶贫主体、构建动态化扶贫目标、精准化扶贫瞄准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当前,针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继续完善扶贫政策,重构扶贫机制,创新扶贫战略,实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跨越。
[12] Su Fang, Xu Zhongmin, Shang Haiyang.

Anoverview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9, 24(1): 61-69.

Magsci      [本文引用: 3]     

[苏芳, 徐中民, 尚海洋.

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61-69.]

DOI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工具,是一种旨在分析社会和物质环境之间多维复杂关系的框架。通过对可持续生计研究中的国外进展的系统阐述和理论总结,较为清晰和全面地把握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发展轨迹和重要成果,重点阐明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的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生计战略和生计输出、结构和过程的转变等组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人们如何利用大量的资本、权利和可能的策略去追求某种生计出路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规划确认和设计、规划新的项目和检查评估现有发展活动中的应用;这些研究在扶贫领域具有较强的参照和指导意义。
[13] Tang Qing.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key trend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5, 30(7): 823-83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汤青.

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现状及未来重点趋向

[J].地球科学进展, 2015,30(7): 823-833.]

DOI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中国当前快速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可持续生计研究不仅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也对促进居住在城市的大量半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回顾了可持续生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并介绍了现有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然后从理论和实证2个方面归纳了国外可持续生计研究的现状,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产、政策机构与作用过程、生计策略与生计输出4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进展。研究认为,当前国内外可持续生计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有待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足,影响研究结果;静态评估为主,缺乏动态预测;以农村地区点状研究为主,缺少城镇化过程中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以及宏观层面的研究。最后,提出了未来可持续生计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半城镇化农民的可持续生计研究,宏观尺度的可持续生计研究,人文与自然交叉学科的综合集成研究,基于新技术手段的动态研究,以及典型案例区的可持续生计研究。</p>
[14] Su Fei, Ying Rongrong, Zeng Jiamiao.

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6, 36(7):2 091-2 101.

[本文引用: 2]     

[苏飞, 应蓉蓉, 曾佳苗.

可持续生计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J]. 生态学报, 2016, 36(7):2 091-2 101.]

DOI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可持续生计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正日益发展为可持续性科学的重要研究范式之一.论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为数据源,应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Ⅲ,采取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突现词分析等方法对国际可持续生计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可持续生计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资源及管理相关学科;瓦赫宁恩大学、中国科学院、昆士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博茨瓦纳大学等研究机构表现出较强的研究实力;研究人员及机构的成规模的合作网络已经形成.Scoones I、Chambers R、Conway G、Ellis F和Ostrom E等学者及其代表作品对可持续生计理论知识基础的构建及相关研究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研究重点,交叉学科的综合集成研究将成为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新热点.
[15] He Renwei, Liu Shaoquan, Chen Guojie,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tendency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or peasant household in China

[J]. Progress in China, 2013, 32(4): 657-670.

Magsci      [本文引用: 1]     

[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

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及趋向

[J].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4): 657-670.]

DOI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开展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阐述了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并对国外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概况进行了简介;然后从生计资产(资本)研究、生计脆弱性分析、生计策略研究、政策、机构和过程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等5 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农户生计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提出了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主要趋向: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新技术方法的综合与动态研究,农户可持续生计与贫困问题研究,城乡转型期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重点区域的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
[16] Wang Xuemei, Zhang Zhiqiang.

Tendency analysis of socio-hydrology research based on bibliometrics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6, 31(11):1 205-1 212.

[本文引用: 1]     

[王雪梅, 张志强.

基于文献计量的社会水文学发展态势分析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1):1 205-1 212.]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社会水文学是一门研究人水耦合系统动态变化规律、服务水资源管理的交叉学科,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系统综述社会水文学的国际研究发展态势和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广义的社会水文学研究涉及水资源、环境科学、土木工程、地球科学、环境工程、农学、环境研究、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地理学等。国际上长期关注水资源管理、水质、农业灌溉和水政策等问题,不同时期研究的问题热点根据时代发展的水资源管理需求有所变化,不同国家根据国内水资源情势,其关注点也有所不同。狭义的社会水文学研究主要涉及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水需求和水安全等问题,强调通过有效的水文模型预测来支持科学管理决策。该学科的发展将会促进人类对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水问题。
[17] Wang Ting.

A bibliomet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ibetan Plateau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6, 31(6):650-662.

Magsci      [本文引用: 1]     

[王婷.

基于文献计量的青藏高原国际合作研究态势分析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6):650-662.]

DOI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性及其对全球环境、生态、气候的重要影响,成为国际科学重点关注的地区和研究对象。回顾青藏高原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以1980&#x02014;2014年35年来青藏高原国际合作的SCI论文为分析对象进行定量统计和数据挖掘。总结青藏高原国际合作研究从萌芽到快速发展到趋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青藏高原领域研究的主要组织模式;分析青藏高原国际合作学科领域从单一化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变化;比较主要国家青藏高原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的变化;并提出中国在今后继续加强青藏高原国际合作研究的建议。
[18] Singh N, Gilman J.

Making livelihoods more sustainable

[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0,(4):123-129, 6-7.

[本文引用: 3]     

[纳列什·辛格, 乔纳森·吉尔曼.

让生计可持续

[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2000,(4):123-129, 6-7.]

[本文引用: 3]     

[19] Roberts M G, Yang Guoan.

The international progr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vulner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3,22(1):6-12.

[本文引用: 2]     

[Roberts M G,

杨国安.可持续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

[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6-12.]

DOI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Since The Brundtland Commission formal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ir famous book Our Common Future, the global community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till difficult even today, because of its essential complexity Therefore, many research too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emerge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Among them are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SL) Approach an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Approach, two analytical tools that can info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posalsThe first focus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second on mitigation of risks to shocks and stress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se two frameworks i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escribes where they intersect and where they differThe first section describes and compares th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each approach.
[20] Yang Yunyan, Zhao Feng.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ousehold livelihood capital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9,(3):58-65.

[本文引用: 3]     

[杨云彦, 赵锋.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为例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9,(3):58-65.]

[本文引用: 3]     

[21] Su Fang, Pu Xindong, Xu Zhongmin,

et al.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elihood capital and livelihood strategies: Take Ganzhou in Zhangye City as an exampl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6):119-125.

[本文引用: 3]     

[苏芳,蒲欣冬,徐中民,.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9-125.]

DOI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农民的生计安全与质量问题是当今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稳定的生计可以使有关的政策佛调发展、消除贫困并可持续地利用资源。本文采用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研究基础,农户的生计资产为框架核心,通过建立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户的生计资产状况和由此决定的资产配置方式——生计策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结果表明: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户而言。物质资本的值最高(其值为0609),人力资本的数值相对较高(其值为0.516),社会资本次之(其值为0.354),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数值相对较低(其值分别为0.286和0.24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引起农户选择以非农为主与以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发生比缩小0.119倍:当其他解释变量不变时.金融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引起农户选择以非农为毫与以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发生比扩大9.698倍。所以要想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加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就必须加强对箕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使其有能力和资本储备从农业生产转向二、三产业,从而促使农户生计水平得以提高。
[22] Research Group of Institute of Soc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Livelihood strategies for the land-lost farmers

[J]. Policy & Management, 2005, (Suppl.2):20-22.

[本文引用: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

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对策

[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5,(增刊2):20-22.]

[本文引用: 1]     

[23] Liu Jiaqiang, Luo Rong, Shi Jianchang.

Socialsecurity system for the landless peasants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J]. Population Research, 2007,(4):24-34.

[本文引用: 1]     

[刘家强, 罗蓉, 石建昌.

可持续生计视野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基于成都市的调查与思考

[J] . 人口研究,2007,(4):24-34.]

[本文引用: 1]     

[24] Wang Hui.

Land acquisition in the urban-rural junction: Expropriation rights and land acquisition compensation

[J].Chinese Rural Economy,2002,(2):40-46.

[本文引用: 1]     

[汪晖.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

[J].中国农村经济,2002,(2):40-46.]

[本文引用: 1]     

[25] Cui Yuxi,Zhang Lianshe.

Study of the effective way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landless peasants

[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41(3):1 297-1 298.

[本文引用: 1]     

[崔玉玺, 张联社.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有效途径的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3):1 297-1 298.]

[本文引用: 1]     

[26] Chen Yingfang.Land Acquisi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Suburban Rural Areas— Investigation in Shanghai[M]. Shanghai:Wenhui Press, 2003.

[本文引用: 1]     

[陈映芳. 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本文引用: 1]     

[27] Lu Haiyuan.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10):52-56.

[本文引用: 1]     

[卢海元.

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J] . 经济学动态,2004,(10):52-56.]

[本文引用: 1]     

[28] Meng Jijun, Aimu Rula, Liu Yang, et al.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elihood capital and livelihood strategy of farming and grazing households: A case of Uxin Banner in ordos

[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13, 49(2):321-328.

[本文引用: 1]     

[蒙吉军, 艾木入拉, 刘洋,.

农牧户可持续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9(2):321-328.]

[本文引用: 1]     

[29] Li Jinxiang, Gong Xiaode, Xia Shuqin, et al.

Influences of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 on the ability of rural households' sustainable livelihood—Based on the survey of Yanchi County in Ningxia

[J].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3, 34(3):279-284.

[本文引用: 1]     

[李金香, 龚晓德, 夏淑琴,.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基于宁夏盐池县农户的调查

[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4(3):279-284.]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通过比较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收入效应;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改善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建议.结果表明,在影响生计资本的众因素中,退耕对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影响比较明显,退耕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不明显,生计资本的变化产生了收入效应.提出发挥地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户市民化;实行生态移民工程,将农户迁移至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实现积聚效应;适当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等建议.
[30] Li Jie, Li Yali, Tai Xiujun, et al.

Analysis on the livelihoods status of farmer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Western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alysis

[J]. China Rural Survey, 2009,(5):29-38.

[本文引用: 2]     

[黎洁, 李亚莉, 邰秀军,.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部贫困退耕山区农户生计状况分析

[J]. 中国农村观察, 2009,(5):29-38.]

[本文引用: 2]     

[31] Zhao Wu, Wang Jiaoyue.

Research on inclus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Suppl.2):170-173.

[本文引用: 1]     

[赵武, 王姣玥.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增刊2):170-173.]

[本文引用: 1]     

[32] Deng Weijie.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and path selection for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J]. Rural Economy, 2014,(6):78-81.

[本文引用: 1]     

[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J]. 农村经济, 2014,(6):78-81.]

[本文引用: 1]     

[33] Han Bi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entralized detachment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Guigui Rock desertification area

[J]. Academic Exploration, 2015,(6):73-77.

[本文引用: 1]     

[韩斌.

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初析——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例

[J]. 学术探索, 2015,(6):73-77.]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目前各地扶贫实际效果来看,扶贫工作中扶贫对象不明确、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扶贫工作难点仍未解决等问题突出,本文以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例,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提出存在扶贫对象不准确、缺乏人力资本支撑和产业扶贫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并结合该区的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提出了生态扶贫、特殊群体"救助+帮扶"和"种养+加工+科技"等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34] Zheng Ruiqiang, Cao Guoqing.

Research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big data thinking

[J].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15,(8):163-168.

[本文引用: 1]     

[郑瑞强, 曹国庆.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J]. 贵州社会科学, 2015,(8):163-1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解决问题的因果思维在大数据时代受到挑战,着眼预测的效果思维与关联分析受到重视。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开发速度趋缓与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现象明显,资源投入和瞄准效率是影响扶贫效果的两大因素。基于精准扶贫辩证理解与大数据分析支持的可行性研究,以提升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为主线,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总结当前扶贫工作的挑战,提出"十三五"期间扶贫策略:精准扶贫,供需对接,整合扶贫资源,实施普惠式扶贫向适度竞争式扶贫战略转变,关注"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优化扶贫资源运作与传递,注重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发展扶持政策衔接,提高贫困人口资源承接水平等。
[35] He Renwei, Li Guangqin, Liu Yunwei, et 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Taking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7, 36(2):182-192.

[本文引用: 1]     

[何仁伟, 李光勤, 刘运伟,.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2):182-192.]

[本文引用: 1]     

[36] Liu Yansui, Zhou Yang, Liu Jilai.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and it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

[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3):269-278.

[本文引用: 1]     

[刘彦随, 周扬, 刘继来.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3):269-278.]

[本文引用: 1]     

[37] Liu Jiahan, Luo Rong.

A study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path with the core of development right

[J]. The Economist, 2011,(5):82-88.

[本文引用: 1]     

[刘嘉汉, 罗蓉.

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J]. 经济学家, 2011,(5):82-8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结合地方实践,通过对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比较分析,提出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当前城镇化中诸多问题的正确选择和关键所在。
[38] Wang Jin, Zhang Yujun, Shi Ling.

The model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target—Taking the Wangjiazhai Community of Baiyangdian wetland nature reserve in Hebei as an example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9): 2 388-2 400.

[本文引用: 1]     

[王瑾, 张玉钧, 石玲.

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

[J]. 生态学报, 2014, 34(9): 2 388-2 400.]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由于"保护自然"和"社区受益"两大特征,生态旅游常作为缓解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生计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手段和工具,它的作用体现于:1)能够为当地社区提供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生计方式;2)鼓励社区居民更直接的参与到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中去。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建立了当生态旅游作为生计策略时,生计结果和生计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作为调查对象,从农户角度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方法,一方面针对已将旅游作为生计策略的社区农户进行生计结果的评估,得出结论:在各利益相关者间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社区各项设施和服务质量的改善,以及对居民的环境教育方面,白洋淀旅游均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社区中生计策略未涉及旅游成分的农户进行生计资本的评估,发现在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方面存量不足,因此限制了对旅游发展的参与。
[39] He Ailin, Yang Xinjun, Chen Jia, et al.

The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n farmers' livelihoods: A case study of the northern foothills in Qinling Mountains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2):174-181.

[本文引用: 1]     

[贺爱琳, 杨新军, 陈佳,.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

[J]. 经济地理, 2014, 34(12):174-181.]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秦岭北麓四个不同旅游发展阶段景区,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方法对景区周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设计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农户分类,对乡村旅游影响下六种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家庭特征、生计策略和生计资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乡村旅游深刻改变了农户传统的生计组合模式,农户生计方式发生变迁和重构,传统单一的生计方式趋于多样化;2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当地农业生产功能衰退,大量传统生计农户向新型生计(旅游经营和务工结合)农户转化,形成六种不同理性偏好共存的生计模式;3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农户的生计资本储量和组合形式,改善了农户原有的生计环境。总体而言,当地农户生计资本规模有限,且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的差异显著,传统生计型农户生计资本储量和生计活动多样性均明显低于旅游参与型农户。
[40] Tang Q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ssessment and future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farmers in the Loess Plateau—Based on survey of 1076 households in Ya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and Guyuan City, Ningxi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2):161-16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汤青.

黄土高原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估及未来生计策略——基于陕西延安市和宁夏固原市1076户农户调查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161-169.]

DOI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是黄土高原自实施生态退耕政策以来备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通过构建可持续生计效益评价模型, 对农户可持续生计效益进行了分级评价, 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效益差异。结果表明:① 具有较高可持续生计效益指数的农户生计收入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不同生计策略收入所占比重也趋向平均化, 而生计效益指数较低的农户主要依赖于外出打工、卖粮菜等个别生计策略;② 各类型农户的人均生计效益指数和人均年收入排序呈现出:发展果园型&gt;做小生意型&gt;外出打工型&gt;大棚种植型&gt;舍饲养殖型。基于可持续生计效益评价并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 提出4 种黄土高原未来生计策略:① 推进人口城镇化, 有序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外迁;② 促进农地流转,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③ 拓展生计策略, 增强收入来源多样性;④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户非农生计可持续性。
[41] Zhang Zhiguo.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household poverty vulnerability in China—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alysis

[J].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2018,(5):144-147.

[本文引用: 1]     

[张志国.

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5):144-147.]

URL      [本文引用: 1]     

[42] Zhong Juntao, Mi Wenbao, Fan Xin'gang, et 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onnected depressed area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 case study of Ningxia restricte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zone

[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5,26(9): 2 767-2 776.

[本文引用: 1]     

[仲俊涛, 米文宝, 樊新刚,.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连片特困区发展机理——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例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26(9): 2 767-2 776.]

[本文引用: 1]     

[43] Wei Wen, Xu Zhu, Shi Shangli, et al.

Livelihood status assessment of farmers and herdsmen's households based on participatory appraisal: A case in Taipusi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1, 22(10):2 686-2 692.

[本文引用: 1]     

[魏雯, 徐柱, 师尚礼,.

基于参与式方法的农牧户生计现状评估——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0):2 686-2 692.]

[本文引用: 1]     

[44] Wei Huilan, Feng Ru, Fan Wena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forest edge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Baishuij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ansu Province

[J]. Rural Economy, 2008,(4):62-65.

[本文引用: 1]     

[韦惠兰, 冯茹, 范文安.

生态补偿与林缘社区的可持续生计——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J]. 农村经济, 2008,(4):62-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补偿已经成为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森林的生态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林缘社区居民寻找长久的可持续生计是森林生态效益保护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出甘肃白水江林缘社区居民的生计方式不可持续,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指出生态补偿对于改善居民生计可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45] Zhang Huashan, Zhou Xianfu.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acity of reservoir settlers: A case study of typical hydropower projects in Aba Prefecture

[J]. Journal of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 2012, 30(4):68-71.

[本文引用: 1]     

[张华山, 周现富.

水库移民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以阿坝州典型水电工程为例

[J]. 水利经济, 2012, 30(4):68-71.]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水库移民已经成为水电工程建设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移民的生产生活困境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运用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对水库移民问题进行解析,为研究水库移民的困境现状、导致贫困的因素以及可行的治理策略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对四川省阿坝州几个水电站的典型个案分析,发现水库移民可持续性生计能力短缺,水库移民成为潜在的贫困社会群体,自然资本贫瘠、经济资本薄弱、人力资本稀缺、社会资本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指出:解决水库移民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战略层面分层逐步提升移民的可持续性生计能力。
[46] Tian Suyan, Chen Jiaye.

Study on adaptability of farmers'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5):31-37.

[本文引用: 1]     

[田素妍,陈嘉烨.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24(5):31-37.]

DOI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利用江 苏,山东,四川,福建,江西5省754个样本的实际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的probit回归模型和养殖利润方程,从农户方面分析了当期的养殖利润,生计资本 和生计策略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期的养殖利润对生计策略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养殖户采取应对策略具有滞后性;物质资本中的通用型资产,金融资 本中的消费类资产对生计策略的影响为负,通用型资本的增加意味着养殖户的转移成本较小;消费类资产越多,农户可用于应对的风险的资金越少,因此这两者都会 减少养殖户对生计策略的选择。而物质资本中与气象风险相关的专用型资本、金融资本中的储蓄类资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为正;专用型资本越 多,农户的沉淀成本越多;而储蓄类资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农户应对风险的资源增加,故上述生计资本的增多会使得农户的适应性能力增强。而生计策 略对当期养殖利润的影响受养殖规模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农户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能力,政府就必须加强对其专用型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补贴,提高农户 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对规模化的养殖场进行政策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
[47] Yu Ou,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Progress i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1):27-34.

Magsci      [本文引用: 1]     

[喻鸥,闫建忠,张镱锂.

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7-34.]

DOI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 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 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阐释了定性内涵、指标评 估、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的脆弱性评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评估等方法。针对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建议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评估其 脆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