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钻探计划的前世今生 |
<p style="line-height:150%"> <br /> </p> <h4 style="text-align:center;"> 大洋钻探计划的前世今生 </h4> <p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font-size:14px;background-color:#ffffff;"="">大洋钻探是国际科学合作的一面旗帜, 从1968年至今经历半世纪而盛况不衰,始终保持着在深海研究、乃至整个地球科学中的引领地位。这种地位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而保证这种先进性的关键,在于汇集全球学术界的智慧,及时制定大洋钻探的长期科学计划。</span> </p> <p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embed flashvars="vcastr_file=/attached/media/20181107/20181107101353_337.mp4" src="../../images/Flvplayer.swf" type="video/x-ms-asf-plugin" width="550" height="400" autostart="false" loop="true" /></span> </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从1968年以来,国际大洋钻探50年经历了深海钻探(DSDP,1968-1983)、大洋钻探(ODP,1985-2003)、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等四大阶段。除了早期的DSDP外,每个阶段都提前由国际学术界共同制订科学计划,确定其主要科学目标,用做对于各国航次建议的评价标准。大洋钻探是国际合作的大型科学平台,只有依靠世界各国提供的顶尖技术,去执行最前沿的科学探索,才有可能赢得各国政府的共同支持。因此,制定既能引领学科前沿、又能切实可行的科学计划,是半世纪来大洋钻探取得成功的保证。 </p> <p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99年在南海主持实施了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欧洲地学联盟的米兰克维奇奖等荣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研究方向为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span><span></span> </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