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自然生态系统内地下—地上、地质—生物的耦合作用。结合国内外地质多样性研究进展,阐述了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认为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并且地质多样性支撑着生物多样性,其中关键问题是研究高地质多样性支撑高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机制;梳理了不同空间维度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认为此影响在全球尺度、景观尺度和局域尺度等空间维度具有差异性,特别是保护区范围的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总结了地质多样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定性—定量评估3种,认为定性—定量评估方法是最有效的;未来应该在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地质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实证分析、将地质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用于保护区管理以及地质多样性评估方法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
人类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已从起初的局部水资源供给的局域性问题,扩展到目前保护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维持地球系统稳定等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水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等经济活动与气候变化通过水流再分配、远程耦合和虚拟水流动等机制作用于水循环过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作用已经超出了流域尺度,成为区域尺度、大陆尺度和全球尺度水循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行星边界方法评估结果表明,全球蓝水和绿水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水行星边界,其引发的地球系统风险正在上升。但是,现行的水资源治理仍停留在以流域为单元、以水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水问题的复杂性,水资源治理理念与方式亟需根本性转变。水资源治理既要考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用水需要,又要考虑水循环在维持生物圈和地球系统稳定运行中的作用和功能,还要顾及不同国家或地区能够公平地分享由水循环所提供或维持的公共服务。水循环系统韧性以及共有水资源经济学等理念突破了对水循环的传统认识,揭示了水循环在地球系统中的功能性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跨尺度性的内在特征,正在成为引导水资源治理转型的思维方法。未来水资源治理可能会向着3个方向转型:从蓝水管理转向蓝水绿水管理,从水资源综合管理转向水土资源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从流域综合管理转向多空间尺度综合管理。不同领域学者合作加强水循环基础理论、管控政策和管理机制研究,对于促进水资源治理转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