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90, Vol. 5 ›› Issue (5): 64 -67.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0.05.0064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出版日期:
通讯作者:
Online:
Published:
作者认为,中国地质现象的丰富多彩及其复杂的特点,尤其是大陆上广阔的盆地—山脉格局、变形、变质现象以及区域性岩浆活动等,不能用大洋板块的线性碰撞模式来解释。建议在“八五”设立基础地质研究项目时,首先应考虑大陆内部地质构造研究,特别是大陆内部的盆地和山脉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研究。
[1] 易善锋,活跃理论思维,发展地质科学,地球科学进展,1990年,第1期。 [2] Peter Molnar,板块构造衍生的大陆构造,Nature, Vol. 335, 8 , September,1988。 [3] Tapponnier,P. and Molnar,P.,Active faulting and tecnics in china,J.G.R.,1977,82(20). [4] Tapponnier,P. and Molnar,P.1975, Major strike-slip faulting in china: Its Signification for Asian tectonics, Earthquake Notes, 46(3) [5] Molnar,P. and Tapponnier,P. The Collision between Tndia anal Eurasia,Scientific American 236(4) [6] 白文吉、杨经绥,甘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西藏高原隆升史的讨论,中国区域地质,1988,第4期。 [7] 白文吉、杨经绥,青藏高原隆升的主因——大陆板块内的盆—山碰撞作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1, 第2期。 [8] 许志琴等,东秦岭复合山链的形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9] Thompson A. B. and England,P. C.,1984,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II: Their inference and interprelati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rocks,Jour. of Petrol.,Vol 25,Part 4. [10] 刘训等,中国东部白垩—早第三纪盆地构造发展的某些特征,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81。 [11] 魏梦华,利用重力资料推断华北平原北部地壳构造的基本特征,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84。 [12] 田在艺,我国石油地质学的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0,第1期。 [13] 孙肇才,发展我国天然气工业的政策、思路与选区,地球科学进展,1990,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