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变化 | 降雨模式改变 | 增加水体营养物质 | 增加营养负荷面源;改变营养物质的入湖通量和水力停留时间 | [46,47] |
风浪扰动 | 促进底泥磷释放 | 增加沉积物的再悬浮量;抑制沉水植物生长 | [48,49] |
水温 | 水温升高,促进底泥磷释放 | 水温升高能促进底泥中Fe-P和Ca-P的释放 | [50~52] |
溶解氧 浓度 | 厌氧条件下,促进底泥磷释放 | 难溶的(Fe(OH)3)x转化为可溶性的 Fe(OH)2,使 PO脱离沉积物进入间隙水 | [53,54] |
光照强度 | 照度增强抑制底泥磷释放 | 促进底栖藻类生长,形成阻碍底泥磷释放的屏障 | [55] |
pH | 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促进底泥磷释放;中性条件下,抑制底泥磷释放 | 酸性条件下,促进Ca-P释放;碱性条件下,促进Fe-P释放;中性条件下,有利于底泥的磷吸附 | [56~58] |
沉水植物 | 吸收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抑制底泥磷释放 | 抑制底泥再悬浮;提高湖水—底泥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抑制底泥中Fe-P释放 | [59,60] |
人类 活动 | 入湖径流水质 | 水质差会导致湖泊磷浓度增多 | 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湖泊 | [61] |
水位 | 水位升高,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降低;水位下降,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增加 | 水位升高会稀释湖水营养物质,水位降低会加剧底泥的再悬浮和磷的释放 | [62,63] |
生物扰动 | 经济鱼类(鲤、鲢和鳙等)和一些底栖动物(水丝蚓)促进底泥磷释放;一些螺类(如田螺、石螺等)和双壳类(如河蚌、河岘等)抑制底泥磷释放 | 鱼类密度的增加及其摄食活动会促进底泥的再悬浮;双壳类可以降低徜水生境中的悬浮物浓度,提高透明度;螺类能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降低浮游植物的密度 | [64~68] |
微生物 | 有微生物促进底泥磷释放;无微生物抑制底泥磷释放 | 微生物可通过微生物作用将沉积物中的不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 | [69,70] |
换水周期 | 换水周期短,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降低;换水周期长,富营养化程度加深 | 换水周期短,导致湖泊大量营养盐流出 |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