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风沙地貌研究方法
董治宝, 吕萍, 李超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Martian Aeolian Geomorphology
Zhibao Dong, Lü Ping, Chao Li
表3 成功实施的火星探测计划
Table 3 Successful Mars exploration program
探测器名称时间国家/机构探测类型计划探测任务主要工作与重要科学发现
水手4号(Mariner 4)1964年11月28日发射,1965年7月15日飞越火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飞越对火星近距离探测并将照片传回地球,在火星附近进行星际磁场测量,提供长时间星际飞行工程方面的经验和知识1967年12月21日结束工作。第一次成功飞越火星,传回21张照片,清晰观察到火星上大量陨击坑,记录了约70个陨击坑。证明火星地势有高差变化,否定了火星上的黑色区域代表植被,探测到火星表面大气压为400~700 Pa
水手6号(Mariner 6)1969年2月24日发射,1969年7月31日飞越火星NASA飞越以飞越模式共同执行探测任务。研究火星表面和大气,为未来探测提供数据,寻找有关地外生命方面的信息,探索未来探测的有关技术水手6号传回75张照片,其中49张远距离照片,26张近距离照片,拼接起来覆盖火星表面20%面积。水手7号传回126张照片,其中93张远距离照片,33张近距离照片。分析了火星表面和大气。获得800 M数据,确定火星南极冠主要由碳氧化物组成,表面大气压估计为600~700 Pa,修正了火星质量、半径和形状数据
水手7号(Mariner 7)1969年3月27日发射,1969年8月5日抵达距火星最近处NASA飞越
水手9号(Mariner 9)1971年5月30日发射,1971年11月14日进入火星轨道NASA轨道器进入环火星轨道,返回照片和数据,研究火星气候及表面的变化,对80%的火星表面制图1972年10月27日结束工作。第一个安全进入火星轨道的轨道器,传回540 T数据,包括7 329张照片,覆盖80%以上的火星表面,获得了有关火星全球性尘暴、三轴形状、不均匀的重力场和风成活动的信息
火星2号(Mars 2)1971年5月19日发射,1971年11月27日进入火星轨道苏联轨道器+着陆器(着陆时被撞碎)获得火星表面和云层的图像,研究表面形貌、成分和物理性质,测量火星表面温度、大气性质,监测太阳风和星际、火星磁场传回大量数据,包括60张照片。所获数据可用于绘制火星表面形貌图,提供有关重力和磁场信息。发现火星表面高达22 km的高山,大气层有原子氢和氧,表面温度变化为-100~13 ºC,大气压500~600 Pa,大气中水蒸气浓度约为地球1/5 000,电离层下界高度为80~110 km,大气7 km高度处有来自尘暴的颗粒
火星3号(Mars 3)1971年5月28日发射,1971年12月2日进入火星轨道苏联轨道器+着陆器(着陆20秒后停止工作)
火星5号(Mars 5)1973年7月25日发射,1974年2月12日进入火星轨道苏联轨道器获取火星大气和表面成分、构造和性质的信息绕火星22圈,工作9天,传回60张图片。测得火星最高表面温度-1 ºC,土壤热惯性与0.1~0.5 mm的颗粒一致,风成沉积物的粒度0.04 mm,发现与地球镁铁质岩石类似的U、Th、K成分,40 km高度臭氧层,高水汽含量等
火星6号(Mars 6)1973年8月5日发射,1974年3月12日进入火星轨道苏联飞越+着陆器(发送了224 s数据)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现场研究火星大气和表面着陆器发送的数据可编制大气对流层结构图。测得火星表面大气压600 Pa,气温-43 ºC,显示比之前报道更多的大气水蒸气
海盗1号(Viking 1)1975年8月20日发射,1976年6月19日进入火星轨道NASA轨道器+着陆器研究火星表面和大气的生物学、化学组成、天气、地震、磁性、形貌和物理性质“海盗1号”轨道器于1980年8月17日结束工作,绕火星飞行1 485圈。着陆器于1976年7月20日着陆,1982年11月13日结束工作,传回表面照片。“海盗2号”轨道器于1978年7月25日结束工作,绕火星飞行了706圈,传回16 000张照片。着陆器于1976年9月3日着陆,1980年4月11日结束工作。“海盗计划”是一次科学与技术上的巨大成功,获得的数据,特别是轨道器获得的数据得到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着陆器传回4 500余张照片,轨道器传回51 500余张照片,对97%的表面制图,分辨率达300 m
海盗2号(Viking 2)1975年9月9日发射,1976年8月7日进入火星轨道NASA轨道器+着陆器主要目标是探索火星生物
火星全球勘测者(Mars Global Surveyor, MGS)1996年11月7日发射,1997年9月12日进入火星轨道NASA轨道器认识表面特征和地质过程,测定表面矿物、岩石和冰物质性质、组成和分布,测量全球地势、火星形状和磁场,监测全球天气和大气热结构,研究表面和大气的相互作用2006年11月14日结束工作。全面研究火星表面、大气和内部。发现天气格局的周期性变化,特别是沙尘暴发生于春季至秋季、代表流水作用的冲沟和碎屑流、新巨砾轨迹和新近形成的陨石坑
火星探路者(Mars Pathfinder, MPF)1996年12月4日发射,1997年7月4日着陆火星NASA火星车巡视探测对火星表面进行长距离和近距离照相,表面岩石和土壤成分、性质测试,探测火星气象,考察火星环境,为未来探测提供参考1997年9月27日结束工作。旅居者号(Sojourner)火星车传回2.3 G数据,16 500张着陆器拍摄的照片,550张火星车拍摄的照片,15组岩石和土壤的化学分析数据,广泛的风和天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火星曾经温暖湿润,有液态水和较浓密的大气,显示火星大量类似古河道的证据,频繁的尘卷风使沙尘进入大气,早晨低层大气有水冰云,上午气温波动剧烈
火星奥德赛(Mars Odyssey)2001年4月7日发射,2001年10月24日进入火星轨道NASA轨道器基于探测数据,评估火星是否适合生命存在,了解火星气候和地质概况,研究辐射对宇航员的潜在危险目前在工作,NASA工作最长的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地下含有丰富的氢,可能以水的形式存在
火星快车(Mars Express Orbiter)2003年6月2日发射,2003年12月25日进入火星轨道欧洲空间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轨道器获取火星高分辨率(10 m)地质图像,高分辨率(100 m)矿物学制图,研究火星浅层地下结构、大气循环、大气与表面和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目前在工作。轨道器正常工作,Beagle 2着陆器失联,欧洲空间局第一个地外行星探测器。发现北极附近环形山底部一块水凝结成的冰,极光现象,近期冰川活动,火山爆发,以及甲烷气
火星探测漫游者—勇气号火星车(Mars Exploration Rover- Spirit, MER)2003年6月10日发射,2004年1月4日着陆火星NASA火星车巡视探测机器人地质学家。借助仪器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包括照相、岩石取样和分析。通过在岩石和土壤中寻找水存在的证据等数据,帮助确定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了解气候和地质特征,为载人火星探测提供资料“勇气号”于2004年1月4日到达火星表面,2010年3月22日结束工作;“机遇号”于 2004年1月25日着陆火星表面,2019年2月13日结束工作。最重大的科学发现是土壤中的二氧化硅,是曾经有水的有力证据,另外发现土壤中有硫酸盐存在,是咸水曾经存在的证据。在岩石中发现溴、硫和氯,可能被水深度改性
火星探测漫游者—机遇号火星车(Mars Exploration Rover-Opportunity, MER)2003年7月7日发射,2004年1月25日着陆火星NASA火星车巡视探测
火星勘测轨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MRO)2005年8月12日发射,2006年3月10日进入火星轨道NASA轨道器借助目前行星探测计划中最先进的相机,提供火星表面形貌最清晰的细节。增进对火星气候、塑造星球的各种过程以及水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确认一些地方的水的存在,判读有利于生物活动甚至生命的环境,确定未来火星着陆点目前在工作。发现大量水合二氧化硅,表明液态水在表面持续存在的时间可能要比之前认为的长10亿年,在支持生命的环境中扮起重要作用。在碎石表层下广泛埋藏着冰层
凤凰号火星着陆器(Phoenix Mars Lander)2007年8月4日发射,2008年5月25日着陆火星NASA着陆器主要任务是寻找火星北极地区的生命宜居性。寻找水存在的证据,分析土壤样品成分,确定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判读现在和过去的环境是否适宜生命存在“凤凰号”着陆器于2008年5月25日着陆,2008年11月2日结束工作。发现北极土壤中的盐分,被认为是过去生命的养分,碳酸钙等矿物形式表明曾有水的参与,土壤中氧化性极强的高氯酸盐表明过去严酷的环境,鉴别出土壤样品有水蒸气,确认火星有水,几百万年前气候更湿润温暖
火星科学实验室—好奇号(Mars Science Laboratory-Curiosity, MSL)2011年11月26日发射,2012年8月6日着陆火星NASA火星车巡视探测NASA火星实验室计划的一部分,核心任务是寻找水和生命的证据。探寻生命证据,分析气候特征,开展地质调查,为载人火星探测做准备目前在工作。借助目前最大和功能最强的火星车,发现湖泊遗迹,探测到7×10-6甲烷,打钻发现有积碳颗粒,火星岩石中存在氮化物。提供了早期生命的证据,如液态水、组成生命的关键元素、化学能源及酸度和盐度比较适中的水
曼加里安号火星轨道器(Mangalyaan)2013年11月5日发射,2014年9月24日进入火星轨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轨道器主要科学目标是探测火星表面形貌、地质结构与物质成分、大气环境、大气成分、大气氘氢比例、甲烷、热点和冰雪轨道器携带5台科学仪器:莱曼α光度计(LAP)、火星甲烷传感器(MSM)、火星大气层中性成分分析仪(MENCA)、火星彩色照相机和热红外成像光谱仪
梅文号(MAVEN,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2013年11月18日发射,2014年9月22日进入火星轨道NASA轨道器研究火星大气中的气体逃逸在火星演化中的作用,探测火星大气与气候的变化历史、液态水及其宜居性目前在工作。目前的发现揭示了火星大气的散逸速率、路径及其演化史;在形成后不久,火星上的生命已不复存在
火星生物学探测计划2016(ExoMars 2016 Mission)2016年3月14日发射,2016年10月19日进入火星轨道ESA、俄罗斯联邦空间局(Roscosmos)轨道器+着陆器主要目的是探测甲烷和其他大气痕量气体,作为活跃的生物和地质过程的证据。目前在工作包括痕量气体轨道器和着陆器。痕量气体轨道器于2016年10月19日进入火星轨道,Schiaparelli 着陆器于2016年10月16日从轨道器释放,19日失联。科学探测于2017年12月开始
洞察号火星着陆器(InSight)2018年5月5日发射,2018年11月26日着陆火星NASA着陆器NASA发现探测计划的一部分,通过研究火星内部结构与过程,理解类地行星的演化,确定当前火星的构造活跃程度以及流星的撞击率目前在工作,计划于2020年11月结束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