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1): 1165-1174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9.11.1165

基金项目管理与成果介绍

2019年度地理学基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

张朝林,1, 郑袁明1, 王佳2, 张晴3, 肖舜4, 袁振杰5, 刘京6, 刘欣7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 100085

2.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5

3.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4.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5.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7.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收稿日期: 2019-09-29   修回日期: 2019-10-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2-30

Received: 2019-09-29   Revised: 2019-10-20   Online: 2019-12-3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朝林(1972-),男,云南昭通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科学领域的基金管理和相关研究.E-mail:zhangcl@nsfc.gov.cn

摘要

2019年地理学科开始实施面向未来的申请代码资助体系。详细比较了新的资助体系的增改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科申请、受理方面的变化。在分析2019年地理学基金项目评审和资助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对2018年底结题项目资助成果和代表性项目的结题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资助体系 ; 申请受理 ; 送审 ; 资助 ; 成果进展

PDF (118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朝林, 郑袁明, 王佳, 张晴, 肖舜, 袁振杰, 刘京, 刘欣. 2019年度地理学基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J], 2019, 34(11): 1165-1174 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19.11.1165

1 新时期地理学科资助体系的发展

2019年地理学科开始实施面向未来的申请代码资助体系[1]。与2018年试行的申请代码相比,2019年地理学学科体系依然保持自然地理学(D0101和D0103)、人文地理学(D0102)、自然资源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0104和D0105),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0106,D0107和D0108)等4个分支学科、8个二级代码,但新增了6个三级代码,三级代码数增加到23个(表1)。自然地理学(D0101)、自然资源管理(D0104)和区域可持续发展(D0105)3个分支学科方向分别新增2个三级代码,D0104删除1个三级代码,D0101和D0105各修改1个三级代码(表1)。

表1   2019年地理学资助体系调整对照表

地理学分支学科

(D01分支学科)

二级申请代码

调整前

三级代码/个

调整方案

调整后

三级代码/个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D01015新增“水文学与水循环”“地理环境演化”,修改“生物与土壤地理学”7个
景观地理学D0103无变化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D01024无变化4个
自然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管理D01043新增“水资源与流域管理”“土地资源与土地系统”,删除“可再生资源演化”4个
区域可持续发展D01053新增“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模拟”“生态系统服务”,修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5个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机理与方法D0106无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D01073无变化3个
测量与地图学D0108无变化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新的申请代码体系通过对以上8个方面三级代码的增改,面向未来突出了以下资助导向:通过扶持水、土、生态系统服务、人地关系演变等方向的研究,延续和完善了地理要素资助体系的整体性;加强对景观地理、自然资源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引导,学科发展更趋平衡;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于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2 2019年项目受理情况

2019年地球科学部一处接收申请面上项目1 92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基金)1 798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地区基金)443项(表2);重点项目120项(其中重点领域6“地表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效应”75项、领域7“土、水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4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项目)65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优青项目)99项。经过初审,上述项目中有55项不予受理(包括面上项目21项、青年基金14项、地区基金16项、重点项目3项、优青项目1项),其余4 393项接受同行评议。

表2   地球科学部一处20182019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申请数量比较

地理学分支学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合计
2018年/项2019年/项增幅/%2018年/项2019年/项增幅/%2018年/项2019年/项增幅/%2018年/项2019年/项增幅/%
合计1 6381 92317.41 4701 79822.336744320.73 4754 16419.8
自然地理学D0101和D010342359540.732145842.710913221.18531 18538.9
人文地理学D01023543817.634743224.59210918.579392216.3

自然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

D0104和D0105

19125131.418428856.5639042.943862943.6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0106~D01086706963.96186200.31031128.71 3911 4282.7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在2019年地理学的新学科代码体系下,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的申请量较2018年分别增加了285项、328项和76项,增幅达到17.4%,22.3%和20.7%(表2),总体增幅为19.8%,超过了地球科学部的平均增幅(12.2%)。2019年地理学科申请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从项目类型看,青年基金申请总量的增幅最大,为22.3%,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有利的;其次为地区基金,增幅为20.7%;面上项目增幅最小,但申请基数最大。其中,自然资源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支学科,青年基金申请总量的增幅最大,达到56.5%,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支学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申请总量的增幅均较小(图1)。

图1

图1   20182019年地理学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申请情况


(2)从分支学科看,自然资源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科增加了191项,增幅最大(43.6%);其次为自然地理学,增加了332项,增幅为38.9%(图2)。6个新增的三级代码的申请总量达到了564项,凸显出地理学申请代码体系优化建议对学科发展的重要影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支学科的增幅最小,仅为2.7%,说明在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队伍规模已趋稳定,但其依然是申请量最大的分支学科。

图2

图2   20182019年地理学科各分支学科申请项目情况对比


(3)地理学科总体申请量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支学科的占比依然是最大的,但比重下降到了34.3%,与2018年(40.0%)相比降幅明显。自然地理学的比重增加到了28.5%。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计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0.6%。

(4)面上项目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支学科在整个地理学科的占比依然最大。而增幅最大的分支学科是自然地理学,达到了40.7%,其次为自然资源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支学科,增幅为31.4%。

(5)青年基金的申请量增幅最大为自然资源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56.5%,展现了很好的发展前景;其次为自然地理学的42.7%。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支学科的青年基金增幅仅为0.3%。

2019年度地理学科接收的4 164项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3类项目的申请共来自662个注册依托单位(表3),与2018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回升。其中,234个单位仅申请1项,占申请项目总量的6.1%。申请数量超过40项的依托单位共有10个,申请项目总量占到总申请量的16.8%(表4),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6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各101项、武汉大学96项、中山大学59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52项、北京师范大学50项、南京师范大学43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2项和华东师范大学41项。17.8%的依托单位的申请比重达到了62.9%,集中度比较明显。此外,面上项目申请量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均为75项,其次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申请73项;青年基金申请量的三甲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1项)、武汉大学(33项)和中山大学(31项);地区基金的申请分别来自95个依托单位,申请量最大的是宁夏大学,为25项;其次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的21项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的18项;其中31个依托单位只申报了地区基金(51项),没有申请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

表3   地球科学部一处20142019年申请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的依托单位数量

年份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近5年平均
依托单位数量/个710725723753604662693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4   地球科学部一处2019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依托单位申请情况

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申请量/项依托单位数/个3类项目申请总数/项占依托单位总数比例/%占3类项目申请总数比例/%
合计6624 164100.0100.0
≥40107011.516.8
20~39349275.122.3
10~197499011.223.8
2~93101 31246.831.5
123423435.35.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2019年项目申请及通讯评审工作

2019年地球科学部一处发现申请和送审中存在以下问题:

(1)2019年度共有55项申请书未能通过形式审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共有6项申请由于资助期限未按照项目指南要求填写而不予受理。

(2)部分申请书个人简历中未按格式要求填写导师信息,包括在职博士的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的姓名。申请人应及时在基金ISISN系统中更新自己的相关教育经历信息,避免出现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3)部分申请书个人简历中的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工作单位名称未使用规范名称。重点项目未正确填写附注说明。地球科学部在2019年度申请指南中虽已举例说明重点项目填报要求,但是仍然有不少申请人犯错。

(4)专家信息需要进一步规范。最基本原则是所填写的单位名称应与单位法人名称一致。

(5)通讯评审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通讯评审专家未能按时间节点要求返回评审意见;未能在收到评审通知的第一时间对不适合评审的项目选择“拒绝指派”,甚至在评审截止日期临近或者之后拒绝指派。

(6)个别通讯评审意见的填写需要完善,评审意见应具有比较好的针对性。针对上述问题,科学处特别提出如下建议:

(1)申请人须认真阅读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特别是申请须知部分以及所申请的项目类型的指南。

(2)申请书的撰写必须严格按照申请提纲完成,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的个人简历填写应真实规范,并对申请书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3)申请人还应认真阅读所填报项目类型的填报说明。为避免学术不端,申请人不得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向科学部提出申请,更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向科学部申请重复资助。

(4)专家应及时更新个人信息中的“研究领域”及“关键词”,以便工作人员严格高效地指派适宜的申请书。

(5)评审人应确保“通信地址”的准确性。

4 2019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送审情况

2019年地理学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继续执行送审5位通讯评审专家的制度。科学处根据学部下达的2019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资助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局关于评审工作的要求,在保证高于最低送审比例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评审组专家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提出2019年学科评审组审议的送审项目计划(表5)。

表5   2019年地球科学部一处送审项目计划

项目类别申请数/项送审上会数/项拟批数/项送审项目占拟批准项目比例/%
合计4 1641 209907133
面上项目1 923566427133
青年基金1 798554415133
地区基金4438965137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面上项目:遴选通讯评审平均分3.6分及以上、且“不予资助”意见少于2份的项目送审;在通讯评审平均分3.4分的项目中,对于应用气候学(D010103)、生物地理学(D010104)、冰冻圈地理学(D010105)、地理环境演化(D010106)、综合自然地理学(D010107)及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D010702)6个领域,遴选“优先资助”意见不少于1份、且“不予资助”意见不多于2份的项目送审,对于其他分支学科[遥感机理与方法(D0106)除外],遴选“不予资助”意见少于2份的项目送审。

(2)青年基金:遴选通讯评审平均分3.6分及以上、且“不予资助”意见少于2份的项目送审,此外,进一步遴选平均分3.6分及以上、有2份“不予资助”意见但“优先资助”意见不少于2份的项目送审。在通讯评审平均分为3.4分的项目中,对于遥感机理与方法(D0106)和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D010702)2个领域,遴选“优先资助”意见不少于1份、且“不予资助”意见少于2份的项目送审,对于其他分支学科,遴选“不予资助”意见少于2份的项目送审。

(3)地区基金:遴选通讯评审平均分3.4分及以上、且“不予资助”意见少于2份的项目送审。

(4)相似度问题项目:经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相似度检查系统检查,在按照上述3类标准遴选的拟送审项目中,共有22个上会项目存在相似度问题。以整体相似率、摘要、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任何一种指标为标准进行比较,有1项地区基金与2019年度其他申请项目相似度大于等于50%,有2项面上项目与往年申请未获资助项目相似度大于等于50%,有17项申请(15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和1项地区基金)与已获资助项目相似度大于等于40%。根据2019年7月2日地球科学学部部务会纪要精神,上述20项申请均列为备查项目。

另外,学科对2019年度基金申请中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一律“零容忍”。凡涉及此类问题的人员,其所申请的全部基金项目一律列为备查项目。

5 2019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资助情况

2019年地球科学部一处共受理面上项目申请1 923项,资助427项,直接费用资助25 273万元,资助率为22.20%,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59.19万元/项。2019年地球科学部一处共受理青年基金1 798项,资助415项,直接费用资助10 388万元,资助率23.08%,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5.03万元/项。受理地区基金443项,资助65项,直接费用资助2 619万元,资助率为14.67%,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40.29万元/项。2019年地球科学部一处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各分支学科资助量及资助率统计见表6

表6   地球科学部一处各分支学科2019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资助量及资助率

地理学分支学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
资助量/项资助率/%资助量/项资助率/%资助量/项资助率/%
合计42722.2041523.086514.67
自然地理学D0101和D010315926.7214832.312115.91
人文地理学D01027118.647918.291614.68
自然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D0104,D01054718.733712.851213.33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0106~D010815021.5515124.351614.29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019年共有662个依托单位申请地球科学部一处的上述3类项目,资助270个单位。21个单位获得3类项目10项以上资助,共获得项目379项,占一处3类资助项目总数的41.8%。其中,隶属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6个,获得资助项目151项;高等院校15个,获得资助项目228项。地球科学部一处2019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不同部门依托单位申请和资助情况见表7

表7   地球科学部一处2019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不同部门依托单位申请和资助

申请单位数占比/%资助单位数占比/%申请项目数占比/%资助项目数占比/%
高等院校70.777.078.673.8
中国科学院7.110.013.620.9
其他科研机构22.213.07.95.3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6 2018年底结题项目发表成果统计

由于地球科学部申请代码和资助格局的调整,2018年底结题项目的数量与未调整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3]。此外,学科调整还涉及到重点项目管理范围的调整,所以2019年度的重点项目成果产出未纳入学科报告的统计范围。从2014年起,杰青项目的资助期限变更为5年,因此,2018年没有该类项目结题,学科报告中没有相关的成果统计。本报告中所提SCI收录论文包含被SSCI收录论文。特此说明。

整体而言,以资助项目是否发表SCI、EI和CSCD收录的文章为标准进行统计(即该项目产出的文章被SCI/EI/CSCD任何一种检索系统收录均可),面上项目的发文率是92.6%,青年基金的发文率是90.3%,地区基金的发文率是82.0%。共有66项项目没有任何文章产出。

根据近年的学科报告对比[2,3],随着申请量和资助量的增加,面上项目的CSCD论文的发文产出比较稳定,近5年中基本维持在2.4篇/项的水平之上,在2016年出现一个小高峰,达到3.1篇/项(表8)。SCI论文发文量(第一标注该结题项目编号的文章)从2013年的1.3篇/项,上升到2015年的2.3篇/项,2017年的2.4篇/项以及2018年的2.9篇/项(2011年面上项目改革,资助期限改为4年,故2014年无正常结题的面上项目),近4年均维持在2篇/项以上的水平(表9)。这个现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发表SCI论文的项目比例为84.9%,高于发表CSCD论文的项目比例,但SCI论文第一标注结题基金项目的比例仅为57.2%,远远低于CSCD论文的70.3%。发表EI论文的项目比例仅为28%,但EI论文第一标注结题基金项目的比例为69.1%(表10)。

表8   地球科学部一处2018年底结题项目发表CSCD中文论文情况

结题项目总数/项发表论文项目数/项发表论文总数/篇单项最高发表论文数/篇发表论文项目比例/%发表论文平均数/(篇/项)第一标注该项目论文总数/篇第一标注率/%第一标注该项目论文平均数/(篇/项)
面上项目27120110893174.24.076670.32.8
青年基金3602136661759.21.949874.81.4
地区基金61492194680.33.617881.32.9
优青项目52282740.05.61760.73.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9   地球科学部一处2018年底结题项目发表SCI论文情况

结题项目总数/项发表论文项目数/项发表论文总数/篇单项最高发表论文数/篇发表论文项目比例/%发表论文平均数/(篇/项)第一标注该项目论文总数/篇第一标注率/%第一标注该项目论文平均数/(篇/项)
面上项目27123013613384.95.077857.22.9
青年基金3602649971673.32.853153.31.5
地区基金613492955.71.56570.71.1
优青项目557735100.015.43039.06.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10   地球科学部一处2018年底结题项目发表EI论文情况

结题项目总数/项发表论文项目数/项发表论文总数/篇单项最高发表论文数/篇发表论文项目比例/%发表论文平均数/(篇/项)第一标注该项目论文总数/篇第一标注率/%第一标注该项目论文平均数/(篇/项)
面上项目271762692728.01.018669.10.7
青年基金36082213922.80.610147.40.3
地区基金6161549.80.21066.70.2
优青项目513320.00.6266.70.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从近5年青年基金的SCI发文项目比例对比可以看出,2018年的发文比例与2017年接近,维持在70%以上。SCI发文的第一标注发文平均数(1.5篇/项)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但CSCD发文项目比例持续下降,仅为59.2%(表8)。与面上项目的统计结果相似,SCI论文第一标注率也较低,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措施和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地区基金的成果产出还是以CSCD论文为主,平均每项结题项目产出2.9篇CSCD论文,而SCI论文的产出为1.1篇/项,相对较少。但二者的第一标注率均高于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的统计结果,特别是SCI论文的第一标注率,达到了70.7%,说明地区基金发挥了很好的管理绩效。

优青项目的SCI论文和CSCD论文的产出数量比较好,平均论文发文情况均好于其他项目类型的统计结果。但论文的第一标注率是所有项目类型中最低的,SCI论文第一标注该优青项目的比例仅为39.0%,优青项目的负责人要加强在基金资助下的成果产出,打造好优青项目这个“品牌”。

7 2018年底结题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7.1 自然地理学

(1)应用气候学

项目批准号:41471033

项目负责人:陈效逑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中国北方温带秋季树木物候过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研究

秋季物候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不利于全球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精确评估。通过收集107个站点、11种木本植物和17种草本植物的221个时间序列的秋季物候数据,项目进行了树木叶变色日期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统计分析和过程模拟。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叶变色的影响比干旱更为显著,生长季均温比秋季日最低气温对叶变色发生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较高的生长季均温和较低的秋季日最低气温均会导致叶变色期的提前;生长季均温可以抵消触发叶变色的秋季最低气温的影响。该发现深化了对冬季落叶树木叶变色机理的认识,并指出叶片寿命控制(依赖于生长季均温)和秋季低温控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叶变色的主要环境诱因。在气候增暖的情景下,叶变色日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生长季均温对秋季低温抵消效应的强度。与现有的秋季物候模型(基于秋季温度和光周期)相比,改进秋季物候过程模型考虑了生长季温度与干旱事件对叶变色时间的影响,从而得到了更好的模拟效果。因此,较高的生长季温度会加速叶变色期的出现而生长季较少的降水则会推迟叶变色期的出现。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周期和低温耦合预测叶片衰老时间的全新过程模型,大大简化了前人的耦合模型。新模型将光周期和低温作为叶片衰老的独立条件,当二者之一达到阈值时,叶衰老过程即可启动;而叶片的衰老速率则由光周期与日最低气温乘积的指数函数予以描述。该模型在反映叶片衰老生理生态机理的真实性、模拟与预测的准确性和模型结构的普适性方面均优于现有的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夏季光周期较长的北方,叶片衰老过程主要由气温的降低启动,而在夏季光周期较短的南方,叶衰老过程主要由光周期的缩短启动。该模拟结果与大量野外和室内实验的研究观测结果一致。

在该面上项目的资助下,主持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lobal Change Bi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刊物发表第一标注SCI论文9篇,CSCD论文1篇,同时出版英文专著1部。

(2)综合自然地理

项目批准号:41501094

项目负责人:邓蕾

项目类型:青年基金

项目名称:黄土高原次生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碳固持及其物理化学稳定性机制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是土壤最基本的要素,且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示因子,其稳定性对植被恢复下土壤固碳效益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次生植被自然恢复序列(约160年)为对象,研究了SOC及其组分在长期恢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时间稳定性,探讨了长期植被恢复过程中新碳和老碳的动态变化过程,阐明了SOC和土壤团聚体的联结关系,揭示了长期植被恢复对SOC影响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机制。

研究发现:长期植被恢复(约160年)后,表层和下层的SOC分别提高了219%和37%,且表层SOC曾显著的线性增加,而下层SOC表现出先增加后趋向稳定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壤总有机碳增加速率随着植被恢复的增加而降低,发现植被恢复中新碳的比例逐渐增加,相反,老碳的比例逐渐降低,大约恢复30年,土壤中新碳和老碳的比例基本相等;新碳的量主要由凋落物和细根的输入决定,而且SOC固定后期受氮限制的作用比较明显,但新碳的增加速率和SOC的分解速率主要由土壤结构决定;阐明了植被恢复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中活性碳和有机碳含量,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作用是SOC固定的重要机制之一;揭示了SOC的稳定性在表层土壤中主要是由植物和微生物决定的生物化学稳定机制决定,而在下层土壤中主要受土壤结构和质地等的物理保护机制影响。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特征及其稳定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在该青年基金的资助下,负责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第一标注SCI论文5篇,第二标注SCI论文5篇。

7.2 人文地理学

(1)经济地理

项目批准号:41471108

项目负责人:杜德斌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全球创新资源转移的空间过程、格局与机制研究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产业价值链的细化分解,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该项目从创新资本资源、创新人才资源和创新技术资源3个方面建立了全球创新资源转移的时空分析框架,并基于此框架构建了全球、“一带一路”、美国和中国创新资源分布及转移的时空大数据库。

研究发现:空间集聚是全球创新资源分布的第一特征,即在全球尺度高度集聚在西欧、北美的少数国家,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结构特征;在国家尺度高度集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美国的硅谷地区和五大湖地区;在城市尺度高度集聚在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或大学城等。系统性东移是全球创新资源转移的第一特征,即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全球创新资源的系统性东移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全球研发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国际化下,中国的地缘经济影响力逐步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贸易高敏感区呈现出由亚太向非洲、拉美地区推进的趋势,中国经济权力空间已由周边扩展至全球,并向发达世界渗透。然而中国在全球地缘科技格局中持续位于边缘层次,中国科技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另外,该项目也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组织结构、动力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全面分析了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短板,向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和领导提出了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

在该面上项目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第一标注SCI/SSCI论文5篇,第一标注CSCD/CSSCI论文25篇。基于该项目研究成果,向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专家建议等,其中《以基础研究为牵引,增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认识及建议》等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2)城市空间

项目批准号:41471139

项目负责人:孙斌栋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

国家长期实施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和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镇)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实质是城市规模分布多中心化的思路,但已有实践效果并不乐观,大城市规模有增无减,小城市吸引力不足。那么,多中心战略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否比单中心具有更好的经济绩效?该如何正确推进这一战略?该项目以我国2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从市区和市域两个尺度,定量测度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程度,采用计量经济和空间计量手段检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及其机制。

研究发现:空间尺度在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市区尺度,多中心更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绩效;市域尺度则是单中心的结构具有更好的经济绩效。市区尺度多中心结构具有更好的经济绩效,其机制之一在于多中心可以降低集聚不经济,包括通勤时耗节约和地价的降低。次中心的形成对于多中心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但目前不少城市实践经验显示,政策作用还有很大提高空间。因此,引导超大城市市区多中心化是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向,而市域尺度则单中心集聚的经济绩效更佳。研究为国家城镇化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和实施思路,同时也丰富了相关理论的解释框架。

在该面上项目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第一标注SCI/SSCI论文4篇(第一标注率100%),发表CSCD论文9篇。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2篇研究专报《关于探索利益共享模式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议》和《关于疏解上海非核心功能的建议》,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研究采纳。

7.3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可再生能源

项目批准号:41471449

项目负责人:余柏蒗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GIS的城市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调查与利用评价

为了更充分有效的在城市区域内利用太阳能资源,需要在中观尺度综合考虑该区域内太阳能资源的总体可利用潜力、城市三维形态对区域内具体位置太阳能资源可获得性的影响和太阳能设备安装选址等因素。该研究按照既定计划完成了所有预期目标,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生产了上海市外环以内的高精度DSM数据(0.5 m分辨率),并提出了基于GPU并行计算的SHORTWAVE-C模型,实现了多因子的太阳辐射量估计,并生产了2016年上海市外环以内的太阳辐射量(直射、散射和反射辐射量)以及日照时长数据,弥补了当前精细尺度的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数据集的空白。基于不同的太阳能使用场景(光伏和光热),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开展了太阳能利用潜力评估,并有机地结合了Landsat 8遥感影像、MODIS产品数据以及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构建了城市区域的下垫面热环境和城市发展状况评估模型,为今后的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前做好准备。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该项目绘制了不同时长下的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图一套以及不同利用情景(光伏或光热)下的太阳能设备安装选址规划图1套,研发原型系统软件2套(预期1套原型系统)。

该面上项目执行期间,已在Applied Energy等学术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本项目第一标注SCI论文17篇。

(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项目批准号:41471463

项目负责人:贾绍凤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中国人口高峰期粮食安全的水土资源配置研究

中国人口高峰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演变规律,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土资源配置情景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人口高峰期粮食安全对水土资源配置的要求,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具有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问题。该研究以统计分析、作物生长模型(EPIC)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要研究手段,评估中国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水平,预测中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及其匹配格局演变趋势,分析我国人口高峰期粮食安全的水土资源需求;研究人口高峰期水土资源配置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定量评估未来我国的粮食供给。

研究认为,我国应坚持口粮自给的国策;我国有能力保证粮食安全,随着人口高峰期过去,水土资源压力将得到缓解;未来新增耕地潜力在我国西北地区,黄河水资源要更多用在西北地区;虚拟水理论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虚拟水贸易来解决缺水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提出“水—能源—粮食”协同对策,建议完善多资源综合管理体制。

该面上项目共产出22篇文章,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第一标注SCI论文7篇,CSCD论文7篇。

7.4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量与地图学

(1)遥感机理研究

项目批准号:41471362

项目负责人:邱炳文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抗干扰的农作物种植模式自动提取方法

农作物种植模式的遥感自动提取对及时获取农业信息并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消除植被指数时序数据噪声与类内异质性的干扰是农作物种植模式遥感监测所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该项目针对这一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开展研究,获得了如下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区域、年份与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植被复杂类内异质性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时频域的植被遥感监测方法;提出基于图谱的耕地复种指数自动监测方法,能有效地消除植被物候期变化、植被长势与生长期长度差异等各种类内异质性问题;创建了基于生长期植被指数增量的冬小麦大范围快速识别方法,获得了相当准确的分类精度;建立了基于植被与水体变化比值指数的水稻自动遥感监测方法,能有效避免降水以及数据来源差异与数据噪声干扰,提高了水稻识别精度;针对时序遥感影像数据可获得性差异带来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水稻自适应制图方法;创建了基于生长盛期NMDI增减比值指数的玉米自动制图方法,能适用于全国尺度连续多年玉米种植分布信息快速自动提取;建立全国大范围长时间序列耕地复种指数和水稻、冬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分布时空连续数据库,深入揭示了其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并有力校验了所创建技术方法的大范围长时序应用推广能力。

在该面上项目的资助下,申请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第一标注SCI论文12篇。项目组研发的农作物遥感监测技术已用于全国21世纪以来中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时空分布信息获取,并公开发表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网站免费共享(http://www.geodoi.ac.cn/)。

(2)生态遥感

项目批准号:41471343

项目负责人:张秀英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中国南方地区氮沉降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的遥感监测与模拟

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探讨区域尺度氮沉降对稻田排放甲烷(CH4)的影响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和计算全球CH4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卫星OMI监测的NH3和NO2大气柱浓度、大气化学传输模型MOZART-4模拟的NH3和NO2的廓线数据以及区域尺度地面的站点监测数据,基于沉降过程构建了氮气体、颗粒物和湿沉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我国无机氮沉降的时空动态分布;并基于受控实验和DNDC模型,监测和模拟了氮沉降对我国稻田产量和CH4排放的影响。

结果显示,我国无机N总沉降的范围为2.81~200.26 kg N/(hm2·a),平均值为26.64 kg N/(hm2·a)。干沉降通量高于湿沉降通量,占总沉降量的61.8%;硝态氮沉降高于铵态氮沉降,占总沉降通量的55.9%。硝态氮沉降从1997年开始上升,在2012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呈现下降趋势;铵态氮在1997—2017年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DNDC模拟结果显示,以县为模拟单元,氮沉降对我国水稻产量缺乏显著影响的模拟单元占84%,而15%的模拟单元中水稻产量显著提高。施肥条件下氮沉降对我国水稻田的甲烷排放情况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全国单季稻CH4总排放减少1.39×107 kg CH4-C,占全国平均总CH4排放量的1.3%;双季稻CH4总排放减少8.28×106 kg CH4-C,占全国平均总CH4排放量的0.6%。

在该面上项目的资助下,申请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主流期刊发表第一标注SCI论文12篇。

8 2018年项目结题和进展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年底的部分项目结题报告以及年度进展报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 结题报告的核心进展没有总结到位,不够突出。大部分项目的结题摘要和报告表现为对工作内容的简单罗列,强调过程,缺少核心结论的提炼,缺少对科学问题的总结。

(2) 对基金成果的分类总结不规范。在进展和结题报告中,需要根据发表文章的作者角色以及数据库收录对成果进行分类汇总。有些项目负责人无视这一要求,非常不严谨。

(3) 基金成果的提交不规范。一些项目负责人未按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要求以电子附件形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系统中提交相应的结题成果,导致学科无法阅读并统计相应成果,不得不通过邮件和电话催要,甚至存在电话和邮件催要仍无反馈的现象,影响结题报告审核效率。

(4) 年度进展报告应对年度开展的工作以及本年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必要的总结,避免出现内容过短、缺乏实质性内容描述的现象。另外,年度进展报告仅需列出本年度所产出成果。

(5) 按时提交年度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是每个项目负责人的义务。无论是承担项目管理责任的依托单位,还是项目负责人,均应重视基金的研究工作,按照规定要求完成项目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提交。

参考文献

张朝林,郑袁明,范闻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学科申请代码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J].地理学报,2019,74(1): 191-198.

[本文引用: 1]

张朝林,郑袁明,范闻捷,.

2018年度地理学基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2):1 272-1 281.

[本文引用: 1]

冷疏影, 郑袁明, 范闻捷, .

2017年度地理学基金项目评审与成果分析

[J]. 地球科学进展,2017,32(12):1 319-1 331.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