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唐志敏(1992-),男,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E-mail:tangzmh@163.com
选取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4个不同沉积相带的第四系岩心做元素全量分析,并对4种重金属进行了赋存形态分数分析,揭示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物源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不同沉积环境下物源的影响程度不同,物源在三角洲平原相的沉积环境下影响强度最大,在海陆交互强烈的沉积环境下,物源的影响减弱,海陆交互作用的影响增强。不同重金属元素由于自身化学性质的差异,其对沉积环境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研究区Cd富集显著,且其活性态比例最高、潜在生态风险最大;而As,Hg和Pb的富集程度较弱,且As和Hg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Pb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态为主,它们的生态风险相对较低。不同的沉积环境下pH等理化指标对Cd形态的影响不同,Cd的活动态主要与pH和淋滤系数有关。
*Corresponding author:Hou Qingye(1978-), female, Linfen City, Shanxi Province, Associate professo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regional geo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E-mail:qingyehou@126.com
First author:Tang Zhimin(1992-),male,Mianyang City,Sichuan Province,Master student. Research areas include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E-mail:tangzmh@163.com
This paper analyzed contents and geochemical fractions of four heavy metals in four Quaternary boreholes from different sedimentary areas in Pearl River Delt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heavy metals were controlled by geological provenanc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geological sources showed differentiation in fou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delta pla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geological sources were the most predominant. In the sea land interacti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control of the geological source factor was weakened. The effect of land-sea interaction became more important. Due to different 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avy metals, they showed distinct sensitivities to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admium (Cd) was enrich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tudy areas. Mobile fraction of Cd possesse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Cadmium was the highest among heavy metals. Asenic, mercury and lead were enriched weakly. Arsenic and Mercury were dominated by residual fraction. Lead was mainly composed of residual and Fe-Mn oxidation fraction. Their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were relatively lower.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had various effects on Cadmium geochemical fraction such as pH. The mobile fraction of Cd was mainly correlated with pH and leaching coefficient.
珠江三角洲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 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3次海侵与海退的交互沉积[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缘, 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已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2]。近年来, 该地区日益突出的各类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按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 珠江三角洲表层土壤(0~20 cm)存在大面积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问题[3]。有研究认为土壤重金属异常主要与人为活动有关[4, 5]; 也有研究认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Cd等重金属异常既受上游成矿地质背景的影响, 同时也与地质历史时期海陆交互的沉积环境相关[6]。重金属元素活动性大小及其环境危害效应主要与元素的赋存形态有关[7]。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不仅与全量有关, 也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区, 多数研究集中于土壤元素含量在沉积剖面或表深层土壤中的变化特征, 而关于元素赋存形态分数的研究相对较少[8]。已有研究表明西北江输沙量占珠江水系输沙量的93.1%, 对珠江三角洲的发育起主导作用。因此, 本文选取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冲积平原区4个典型的岩心作为研究对象, 分布于西北江冲积三角洲区域, 各岩心分别代表了河流相、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等沉积环境(图1), 对各岩心上主量元素、重金属元素全量、赋存形态分数等指标进行了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手段, 探讨了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对元素全量及其形态的影响。该研究对于冲积平原区土壤重金属的区域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9]。
基于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在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针对第四系开展的一系列岩心工作, 本文选取了4个岩心作为该区域各沉积相带的代表, 在沉积环境方面具有较高的代表性[10]。4个岩心从珠江三角洲上游到下游由陆地到海洋的趋势展布成水平剖面(图1), 区域上跨越了广东的佛山、中山两市, 其中Ⅱ 03位于佛山市三水县, 对应沉积相为河流相, Ⅲ 03位于佛山市南海区, 对应的沉积相为三角洲平原相, Ⅰ 07位于中山市东凤镇, 为三角洲前缘相, Ⅳ 03位于中山市三角镇, 为前三角洲相。岩心取样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 即按照沉积物质地或岩性将剖面分层, 每一层中再视层厚酌情等间距取样, 岩心的深度到半风化基岩为止, 各岩心的深度及采样数量见表1。
![]() | 表1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岩心一览表 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Quaternary boreholes in Pearl River delta |
对各样品主要分析了Si, Al, Fe, Mg, Ca, Na, K, As, Cd, Cr, Cu, Hg, Ni, P, Pb, Ti, Zn和Zr等元素含量。元素含量分析测试遵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 250000)》(DD2005-01)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执行,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完成, 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及精确度均满足要求。对4个岩心的As, Cd, Hg和Pb元素进行了形态分析, 采取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分析了元素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态、铁锰氧化物态、强有机态和残渣态等7种赋存形态, 每种形态的浸提取剂分别为:用蒸馏水作为提取剂提取水溶态; 离子交换态采用氯化镁溶液[c(MgCl2· 6H2O)=1.0 mol/L, pH=7.0± 0.2]提取; 碳酸盐态采用醋酸钠溶液[c(CH3COONa· 3H2O)=1.0 mol/L, pH=5.0± 0.2]提取; 腐殖酸态采用焦磷酸钠溶液[c(Na4PO7· 10H2O)=0.1 mol/L, pH=10.0± 0.2]提取; 铁锰氧化物态采用盐酸羟胺— 盐酸混合溶液液[c(HONH3Cl)=0.25 mol/L-C(HC)=0.25 mol/L]提取; 强有机态采用过氧化氢[φ (H2O2)=30%, pH=2.0± 0.2]提取; 残渣态采用氢氟酸[ρ (HF)=1.15 g/mL]提取。该分析由国土资源部安徽地质实验中心完成。
不同形态分析方法准确度是以土壤中元素全量分析作为标准, 与各形态之和做比较, 计算其相对偏差[RE=
![]() | 表2 As, Cd, Hg和Pb不同形态分析检出限要求 Table 2 Requirements of detection limits to various species of As, Cd, Hg and Pb |
Ⅱ 03岩心总长44.8 m, 岩心从上至下可分为15层:表层0~0.9 m为耕植土; 0.9~26.6 m为较细粒级的沉积物, 主要由深灰色— 灰黄色的黏土、粉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粉砂和淤泥质黏土组成; 26.6~38.3 m为粗粒级沉积物, 由中砂、含砾粗中砂、砾石和卵石组成; 38.3~44.8 m为细粒级沉积物, 由桔黄色粉细砂和灰黑色淤泥质粉砂组成; 岩心底部为中风化砂岩(图2)。
Ⅲ 03岩心总长23.2 m, 岩心从上至下可分为17层:表层0~1.35 m为耕植土和素填土; 1.35~8.90 m为灰色的淤泥质黏土、粉砂质淤泥、粉细砂和淤泥质粉细砂组成, 含腐殖质和贝壳碎片; 8.9~10.7 m为灰黑色黏土, 含较多腐殖质; 10.7~22.1 m为主要由砂质沉积物组成, 包括粉砂、粉细砂和粉砂质黏土; 22.1~23.2 m为黏土质沉积, 由青灰色花斑黏土和灰色黏土层组成; 岩心底部为全风化泥岩(图3)。
Ⅰ 07岩心总长47 m, 岩心从上至下可分为17层:表层0~1.5 m为素填土层; 1.5~20.5 m为细粒级淤泥质沉积, 主要由深灰色淤泥、淤泥质粉细砂和粉砂质淤泥组成, 中间夹有一层中细砂; 20.5~33.2 m为较粗粒级的沉积, 主要由灰色的淤泥质中粗砂、中细砂和中粗砂组成, 中间夹有一层腐木层; 33.2~40.6 m为细粒级沉积, 由深灰色的粉砂质黏土、粉砂质淤泥和黏土组成; 40.6~47.0 m为粗粒级沉积, 由灰白色中细砂和卵石层组成; 岩心底部为灰黑色强— 中风化花岗岩(图4)。
Ⅳ 03岩心总长为46.8 m, 岩心从上至下可分为18层:表层0~0.5 m为灰黄色耕植土; 0.5~5.8 m为细粒级砂质沉积, 由深灰色淤泥质粉细砂和粉细砂组成, 含较多贝壳碎屑; 5.8~8.2 m为灰黄色黏土质沉积, 由黏土层和花斑黏土层组成; 8.2~9.2 m为灰黄色淤泥质沉积, 由淤泥质细砂和淤泥组成; 9.2~28.0 m为细粒级黏土质和砂质沉积, 主要由灰色、灰白色黏土、粉砂质黏土、粉细砂和花斑黏土组成; 28.0~46.8 m为巨厚的含砾粗砂层, 显灰黄色, 主要成分为石英、硅质和砂岩; 岩心底部为强中风化砂岩(图5)。
总体上来看, 岩心沉积物粒度在纵向上交替变化, 与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 表现为在以砂质为主的粗粒级的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偏低, 而在以黏土质为主的细粒级沉积物中重金属富集。
![]() | 图4 中山市东凤镇Ⅰ 07岩心元素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Ⅰ 07 borehole of Dongfeng Town, Zhongshan City |
在各岩心上, 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的性质以及粒度有着密切关系。各岩心的有机碳(OrgC), pH, Al, Fe, Ca, Ti, Zr, As, Cd, Hg和Pb的变化特征见图2~ 5。在沉积物岩性均一的层位, 元素含量的波动较小, 如Ⅱ 03岩心较厚的黏土层(层厚为13.1 m)中, As, Cd, Hg, Pb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7 ~13.49 mg/kg(平均值为10.00 mg/kg), 0.15 ~0.71 mg/kg(平均值为0.59 mg/kg), 0.06 ~0.09 mg/kg(平均值为0.08 mg/kg)和21.99 ~33.71 mg/kg(平均值为30.53 mg/kg); 它们的变异系数也较小, 分别为13%, 13%, 5%和5%。对各岩心0~10 m的样品测试了pH和有机碳含量。Ⅱ 03岩心有机碳含量为0.24%~1.20%, pH值为5.40~8.15; Ⅲ 03岩心有机碳含量为0.32%~1.68%, pH值为2.35~7.82; Ⅰ 07岩心有机碳含量为0.32%~0.86%, pH值为7.65~8.17; Ⅳ 03岩心有机碳含量为0.16%~1.83%, pH值为4.45~8.28。各岩心Al和Fe含量相差不大, 两者在各岩心的变化趋势近于一致。各岩心Ca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Ⅱ 03岩心Ca含量为0.09%~2.01%, 中值为0.41%; Ⅲ 03岩心Ca含量为0.09%~0.95%, 中值为0.25%; Ⅰ 07岩心Ca含量为0.1%~11.46%, 中值为1.15%; Ⅳ 03岩心Ca含量为0.11%~5.2%, 中值为0.42%。Ⅱ 03~Ⅳ 03岩心Ti的含量范围分别为708~5 981 g, 940~5 845, 1 198~8 687和1 823~7 244 mg/kg; Zr含量范围分别为57.6~1 218.7, 103~516, 79~1 527 g和120~459 mg/kg。各岩心As, Cd, Hg和Pb 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描述统计见表3。变异系数可反映统计数据的波动幅度, 从各元素含量在岩心变异系数的角度来看, Cd和Hg的变异系数较大, 而As和Pb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
![]() | 表3 各岩心重金属元素描述统计量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heavy metals in each borehole |
各岩心重金属元素的形态特征具有一定差异(表4)。总体而言, 各岩心中As, Hg和Pb 3种元素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 而以活动性较强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等赋存的比例相对较低。不同形态As的含量在各岩心上的变化较小, 分布较为均一, 其中各岩心残渣态的比例均大于60%; 其次为腐殖酸态、铁锰氧化物态, 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以及碳酸盐态(图6)。Hg的不同形态在各岩心的分布相对As稍显复杂, 三角洲平原相的岩心中(Ⅲ 03)残渣态具有较高比例, 其平均值为75.66%。而前三角洲相的岩心(Ⅳ 03)中下部Hg残渣态显著减少, 腐殖酸态和强有机态显著增加, 残渣态Hg所占比例在该岩心的平均值为37.88%; 该剖面上Hg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以及碳酸盐态比例相较其他岩心显著增加(图6)。各岩心上Pb以残渣态为主, 在Ⅱ 03~Ⅳ 03水平剖面上残渣态Pb的平均比例在50%左右, 残渣态Pb比例总体变化较小, 而铁锰氧化物态Pb的变异性较高; 与As和Hg元素相比, 铁锰氧化物态Pb具有较高比例, 其中铁锰氧化物态Pb的比例在三角洲前缘相岩心(I07)最高, 其平均值为28.13%(图6)。Cd的形态特征相对复杂, 在所有的岩心中其残渣态的比例均较低(图6), Ⅱ 03和Ⅲ 03岩心Cd的形态分布特征较为相似, 各相态的比例相差不大, 但Ⅲ 03岩心的腐殖酸态比例较Ⅱ 03明显增大, 其平均比例为27.19%。Ⅰ 07岩心Cd的活动态最低, 水溶态与离子交换态总比例为3.25%, 而铁锰氧化物态和强有机态比例较高, 在垂向上两者平均比例之和达60.72%。Ⅳ 03岩心中Cd的活动态比例最高, 平均比例为28.95%。
![]() | 表4 各岩心重金属形态比例平均值(单位:%) Table 4 Average geochemical fraction of heavy metals in each borehole (unit:%) |
Cd相对于地壳丰度的富集明显, 其平均含量约为地壳丰度的4倍, 高于长江三角洲等其他地区土壤背景值, 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值, 为全国土壤背景值的3倍左右(表5)。As平均含量约为地壳丰度的3倍, 其平均含量与广东省和长江三角洲两地的土壤背景值大致相当, 略低于其他地区土壤及沉积物背景值(表5)。Hg含量约为地壳丰度的2倍, 高于黄河三角洲土壤背景值, 低于长江三角洲土壤背景值(表5)。Pb含量约为地壳丰度的2倍, 其平均值高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值, 而与其他地区土壤及沉积物背景值相当(表5)。
总体来看, 4种重金属在第四系岩心剖面中含量均高于地壳丰度, 其中尤以Cd的富集程度最高, 其生态风险也最大。
对各岩心的元素及理化指标作主成分分析(图7和表6), 结果显示, 各岩心主要可分为3个主成分, 其中各岩心第一主成分(PC1)包含了绝大部分指标:①Si, Al, Fe, Mg, Ti和P这类成岩元素在该因子中的载荷很高, 最小值为0.77, 最大值高达0.99。因此, 可以将该主成分作为“ 物源因子” , 反映物源因素对元素分布的制约。②除了Ⅳ 03岩心的Cd元素外, As, Cd, Cr, Hg, Ni, Pb和Zn在PC1中的载荷也非常高, 说明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也主要受物源因素的控制。从各岩心上PC1的方差贡献率来看, Ⅲ 03岩心上PC1的贡献率最高, 为74.89%, 且该岩心上PC1中各指标的分布更加集中, 反映了物源因素对该岩心的控制最强, 其次是Ⅰ 07和Ⅱ 03; PC1对Ⅳ 03的方差贡献率最低, 为54.51%, 反映了物源因素对Ⅳ 03的控制力度最弱。Ⅲ 03为三角洲平原相, 珠江上游碎屑物质经搬运至该沉积环境下达稳定沉积状态, Ⅳ 03为前三角洲相, 陆相沉积作用的制约相对减弱。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沉积物的物源主要为西北江流域上游的碎屑物质, 西北江上游发育有众多的多金属矿床, 其成矿地质背景以富集As, Sb, Zn, Cd, Cr, Ni, CaO, Au, Hg, Pb, Ag, Cu, S, Mo, F, Li, Sr, B, Mn, V, Ti, Co, P, MgO, Fe2O3等元素及化合物为主要特点[10]。西北江上游碎屑物质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为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纪沉积物对西北江的高地质背景具有一定继承性。
前人的研究显示, 北江水系上游(广东境内)流经石炭、二叠纪石灰岩, 中游和下游流域以燕山期花岗岩和泥盆系碎屑岩为主, 西江水系流经区域则主要为泥盆纪的石灰岩、砂砾岩以及燕山期花岗岩[6]。Ca-Na-Ti三角图对沉积物源区的化学特征有较好的示踪作用(图8), 沉积物源区以富集Na为主要特征, 岩性特征上主要处于低Ca花岗岩与上地壳之间, 这与西北江中下游流域广泛发育燕山期花岗岩这一特征有较好的响应。
![]() | 表5 各岩心及其他地区重金属含量 Table.5 Heavy metal content in each borehole and other areas |
Cd等重金属元素全量在水平剖面上的变化也呈现一定规律, 反映了沉积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制约(图9)。以元素含量的中值来代表各岩心中元素平均含量的稳健估计, 总体而言, As元素含量在各岩心的变化较小, 趋势也较为集中。其他3种重金属元素在三角洲平原相的Ⅲ 03岩心中含量最低, 在河流相的Ⅰ 07岩心中含量最高, 除Cd元素外, Hg和Pb在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元素含量近于一致(图9)。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 各元素平均含量在Ⅱ 03~Ⅳ 03水平剖面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元素含量的高低取决于包含物源因素和沉积环境在内的多个因素, 河流相沉积环境下重金属元素高度富集。三角洲平原相属于稳定的沉积环境, 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亏损。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强烈的沉积相带, 海洋作用较多地参与了该沉积相带下的沉积过程, 在海陆交互沉积的环境下, 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有较为明显的富集。这种变化趋势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既受控于上游地质背景(物源因素), 亦受沉积环境的影响。
![]() | 表6 元素主成分分析结果 Table 6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elments |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平原区受同一物源的控制, 但各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特征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有所不同[5, 18], 暗示着沉积环境对于元素的活动性具有一定制约。前人研究认为, 环境中重金属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以及碳酸盐态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 活动性较强, 而铁锰氧化物态、强有机态和残渣态在环境中的性质相对稳定, 其活动性较弱[7]。因此, 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态之和的比例来表征元素的活动性。在各岩心中, As和Hg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 Pb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态为主, 这3种重金属元素的活动性较弱, 对环境的危害较小。Cd的化学形态较为复杂, 在各岩心中Cd的稳定态比例相对较小, Cd活动态比例高达3.5%~83.5%, 远高于As, Hg和Pb的活动态比例, 他们三者活动态的比例分别为0.25%~29.5%, 0.6%~19.4%和0.9%~43.4%。研究区Cd元素的富集程度又最为明显, 因此, 仅讨论Cd活动态的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各种形态Cd比例与各类理化指标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有机碳与各形态Cd的相关性较差, 沉积物中Cd形态主要与pH、淋滤系数(SiO2/MgO)等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图10)。不同的沉积环境下pH对Cd形态的影响模式不同。Ⅱ 03岩心中Cd离子交换态与pH相关性最好, 二者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反映该沉积环境下Cd的离子交换态可能主要以Cd2+形式存在, Cd2+在沉积物中与H+发生拮抗效应, 故随着pH的减小Cd离子交换态比例增加。Cd碳酸盐态与pH呈现良好的正相关, Cd与Ca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 可以类质同象方式赋存在方解石中, 已有研究发现土壤里有少量的方解石[19], 推测, 随着pH值的增大Cd伴随着Ca与环境中的C
土壤学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 从成土母质的角度出发能够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形成机理有更深入的认识。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来源于西北江流域的碎屑物质, 物源区的地质背景对第四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重要制约。不同沉积环境下物源因素的控制强度不同, 物源因素对三角洲平原相下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控制强度最强, 对前三角洲相控制强度最弱, 在前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下, 海洋作用较多地参与了沉积过程。
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重金属元素主要以Cd的活动性最强, 不同的沉积环境下pH等理化指标对Cd形态的影响不同, Cd的活动态主要与pH和淋滤系数有关。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