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水质特征及变化
张虎才, 常凤琴*, 段立曾, 李华勇, 张云鹰, 蒙红卫, 文新宇, 吴汉, 路志明, 毕荣鑫, 张扬, 赵帅营, 康文刚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实验室,云南省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通信作者:常凤琴(1976-),女,宁夏中卫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湖泊沉积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研究.E-mail:fqchang@niglas.ac.cn

作者简介:张虎才(1962-),男,陕西凤翔人,教授,主要从事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E-mail:zhanghc@niglas.ac.cn

摘要

利用2015年4~9月对滇池从北到南4个部位的水体水温(Temperature或Temp)、溶解氧(DO)、pH值、叶绿素a(Chl-a)、藻蓝蛋白(Phycocyanin或PC) 和电导率(Conductivity或CD)浓度等监测数据,分析了各参数从旱季向雨季转化以及雨季的特征和空间变化;通过表征蓝藻的藻蓝蛋白浓度和所有藻类的叶绿素浓度之比计算获得了水体中的蓝藻相对数量指数(Cyanophyte Relative Quantity Index, CRQI),并估算了蓝藻在湖泊中的相对数量。结果表明:滇池水温经4~5月增温后在6月达到最高值,之后7~9月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背景下逐步降温,水体温度的变化过程不但会受到水深的影响,表现出在快速升温期不同部位升温速度不同、表层水温快的特点。实测数据分析发现,以叶绿素a值所代表的真核生物在4月快速增加并达到最大值,但以藻蓝蛋白所指示的蓝藻却在9月暴发,这与湖泊表层和底层水温一致、溶解氧含量丰富、pH值达最高并均一及水体盐度较低等因素直接相关。

关键词: 滇池; 水质参数; 藻类爆发; 蓝藻相对指数
中图分类号:P3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2017)06-0651-09
Water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s of Lake Dian
Zhang Hucai, Chang Fengqin, Duan Lizeng, Li Huayong, Zhang Yunying, Meng Hongwei, Wen Xinyu, Wu Han, Lu Zhiming, Bi Rongxin, Zhang Yang, Zhao Shuaiying, Kang Wengang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Lake Ecology & Global Change, 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Plateau,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Chang Fengqin (1976-), female, Zhongwei Ci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sociate professo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lake sediment geochemistry and stable isotopes.E-mails:fqchang@niglas.ac.cn

First author:Zhang Hucai (1962-), male, Fengxia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Professor.Research areas include lake sedimen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E-mail:zhanghc@niglas.ac.cn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easonal change tendencies of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Lake Dian (Dianchi), the monitoring data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2015 at four sites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part from North to south were analyzed, these data includes the profiles of the water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or Temp.),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DO), pH values, Chlorophyll-a (Chl-a), Phycocyanin (PC) and Conductivity (CD). At the same time, the Cyanophyte Relative Quantity Index (CRQI)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Phycocyanin and Chlorophyll-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long with th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 the water temperature also increased step by step from April and May, and reach the maximum in June, from July to September, the water temperature kept relatively stable and decrease steadily. It also shows that the water temperature is not only various with different water depth, but also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at different speed, even generally show tha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crease more rapidly than the deep water. The water temperature and its changes may adjust the air temperature of Kunming strongly and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forming of the Four Springs City of Kunming. We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eukaryotes represented by Chlorophyll-a increased quickly and reach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April, but the blue-green algae, which represented by the Phycocyanin is blooming in the September. This might imply that when the blue-green algae dominated the algae, the algae blooming occur. Thi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the algae blooming processes in Lake Dian. We hope the further monitoring will provide us more detailed and useful information. Mean while, the changes of DO, pH and CD all have shown their unique that inspire us to continue the lake water monitoring. This monitoring work also proves that the single site measurements cannot provide any reliable and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lake water quality. More detailed and sustained monitoring works need to be done before we have a fully understanding on the changes of the lake water quality.

Keyword: Lake Dian (Dian Chi); Water quality parameter; Algae Blooming; Cyanophyte Relative Quantity Index (CRQI).
1 引 言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从形态、功能表现形式上来讲整个滇池湖体形似人“ 胃” , 其入湖主要水量来自北部南盘江, 而高水位时期的水体外泄通道则在西南部的海口。不论历史上还是现代, 对于滇池的治理与改造主要集中在这2个关键部位。

随着昆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流域土地利用功能的转变、人口的急剧增加、城镇化快速扩展、湖区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持续积累, 特别是20世纪大面积围湖造田, 犹如对滇池实施“ 割喉取食” 的大手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滇池这个本来巨型的“ 胃” 由于周边城镇与农业发展导致湖泊本身患上严重的“ 胃溃疡” , 加之上游梯级截水, 海口调水功能几近失效, 湖泊换水受阻犹如患致命性“ 肠梗阻” , 使得滇池受到持续性污染, 形成严重富营养化[1]。随着湖泊富营养化持续和部分不合理、不科学的工程治理又造成湖泊自然物质沉积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全部中断[2], 生态和经济损失巨大、水资源和水安全受到威胁。据官方数据, 近年来滇池治理投资达400亿~500亿元人民币, 虽然通过流域污染源控制入湖污染物数量有明显下降、湖泊生态有所改善[3], 但并未有效解决问题[4], 水质的改善主要发生在北部的草海[5], 作为滇池主体的外海形势依然严峻, 蓝藻暴发呈常态化。

湖泊水体的水温(Temp.)、溶解氧(DO)、pH、叶绿素a (chl-a)、蓝绿藻细胞(PC)密度、电导率(CD)、浊度等参数是数字化精准描述湖泊性状的基本参数。在富营养化湖泊中, 水体温度高低是藻类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一般来讲, 水体分层期, 变温层温度较高, 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藻类的呼吸作用消耗掉水中的DO, 同时释放出CO2, 引起水体的pH值降低; 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会消耗掉水中的CO2, 释放出氧气, 使水体复氧, 致使pH值升高。叶绿素则主要反映了水体中所有含色素蛋白的浮游藻类, 是光合作用中吸收和转化光能的基本物质, 其浓度的高低指示了水体浮游植物量的多少和水体的营养程度。藻蓝蛋白(藻蓝素)是藻胆蛋白中的一种, 通常存在于蓝藻、红藻、隐藻和少数甲藻中。由于蓝藻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其生态位比较宽泛[6], 为水体中的优势种[7]

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指标常常被用来评价水体的营养程度, 而对于另一种指标藻蓝蛋白(PC)研究较少。由于蓝藻体内既含有叶绿素a又含有藻蓝素, 因此可以通过水体中藻蓝素浓度相对于叶绿素a浓度的比值来估算蓝藻的相对数量, 从而深化对水体中蓝藻数量的估算, 提高水体富营养化所伴随 “ 蓝藻水华” 暴发预测的准确性。已有研究对蓝藻相对数量的估算主要使用遥感数据[8], 通过实测水质数据对蓝藻相对数量进行估算的报道不多。本文根据尹斌[8]通过MERTS遥感数据建立的蓝藻相对数量指数(Cyanophyte Relative Quantity Index, CRQI) 的计算公式, 即:CRQI =[PC]/[chl-a], 结合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和藻蓝蛋白浓度对滇池水体中蓝藻所占比重进行估算。

湖泊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能直接反映湖泊的水环境状况。尽管滇池富营养化和污染一直都是各级政府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但是, 目前尚未有湖泊内部多点断面月际连续监测数据可用, 所见公开数据多数不连续、点位不明或为单点单次测定数据。鉴于此,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多点、定点断面水质监测, 来深入认识滇池不同部位水质变化的特点、幅度、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 真正加强对各水质参数的持续监测与分析, 从而掌握水质参数定量特征, 了解滇池从旱季结束至雨季末期这一最关键的水质变化及蓝藻暴发过程, 并通过持续监测, 积累第一手资料。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滇池(24° 39'56″~25° 01'32″N, 102° 35'42″~102° 47'19″E), 是云南面积大于30 km2湖泊中湖泊和流域面积最大的一个湖泊。依据云南省环保厅公布数据, 滇池水位高程1 887.4 m时, 湖泊面积298.05 km2、最大水深11.35 m、平均水深5.01 m。根据2013年4月20日landsat8 OLI数据, 滇池湖泊面积为298.48 km2

滇池呈南北向展布, 南北最大长度为39.4 km, 东西最大宽度为12.66 km, 其周长为161.55 km。以 “ 海埂” 为界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 其以南称外海, 即通常所指滇池, 是滇池总面积和总水量的绝对主体部分; 以北被称为草海, 又称西湖、青草湖。

滇池流域降雨年内分配特点明显, 分为干湿分明的雨季和旱季, 其中雨季为每年5~10月, 干季为11月至次年4月。根据1951— 1980年气象观测统计数据, 昆明年均气温14.7 ℃, 年均降雨量为1 006.5 mm, 雨季平均降水量达895.7 mm, 旱季仅有110.8 mm, 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8.99%。

滇池入湖河流(实为河渠)众多(图1), 共有南盘江、海源、金汁、银汁、白沙、宝象、马料、昆阳、柴河等大小20多条河流从四周源源不断地补给, 其中以纵贯南北、穿越昆明市区的南盘江为最大。高水位时, 滇池之水由“ 海口” 入螳螂川, 经安宁、富民、禄劝, 向北汇入金沙江, 因此滇池属于金沙江水系。

图1 滇池及其流域和监测点分布图Fig.1 Lake Dian and its drainage area, monitoring sites

2.2 数据采集

根据滇池湖泊形状特征,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其整体水质特征, 我们分别在滇池中部从北到南4个部位各设置了一个监测点(图1)对滇池水质进行了监测。工作过程中采用GPS卫星导航仪对监测点进行定位, 使用YSI6600V2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对各个点的水温、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浓度、pH值、电导率、藻蓝蛋白浓度等参数进行垂向上的连续监测。从仪器自主测定数据中, 首先作图检查数据垂直剖面的变化连续性和异常点, 然后选择1 m为间隔数据讨论, 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每次监测前对仪器进行标准化校正, 同时利用2台仪器进行同步测量并进行数据对比, 对于偏差较大的数据, 首先检查、校正仪器, 然后进行重测验证, 将无法验证但又存在较大差别的数据舍去, 以保证发布数据的精确性。

2.3 数据处理

监测的水质参数从仪器中导出后, 使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 计算蓝藻相对数量指数(CRQI), 然后用Grapher软件绘制各月份测点水质参数的垂向分布图和其他图件。

3 结 果
3.1 水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湖泊水温是对大气温度变化做出的敏感响应, 在深水湖泊中夏季会出现水体热力分层现象[9, 10], 表现出变温层和均温层水体温度随深度加深缓慢下降、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加深急剧下降的特点。滇池作为一个高原大型浅水湖泊, 不同部位水体温度随季节而发生变化(图2)。

从季节和垂向变化来看, 滇池水温变化较大。其中4月下旬表层水温随大气温度的升高快速升温, 而水深1 m以下保持稳定, 表层水温与下层之间形成1~2 ℃的温度差, 湖泊从北到南下层水温变化几乎相同。到5月下旬, 水体温度随大气温度升温而整体升高, 表层水温尽管升温依然较快, 但与下层温差梯度变小, 在此过程中, 湖泊不同部位出现明显差异, 表现为北部升温幅度较大的特点。以中南部C点升温幅度最小, 可能与此处湖水接近最深处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滇池6月水体温度整体而言为最高, 尽管其表层温度可能并没有5月高。到7~9月时, 滇池表层和下层水温一致, 变化幅度在21~22 ℃, 并以8月较高、9月最低为特征。这与昆明气温变化以5~8月较高并且差别不大、7月为最高的特点存在差异, 说明滇池水温变化与大气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 这可能与湖泊潜热吸收和释放过程的内部热能平衡过程有关。

图2 滇池水温垂直剖面图Fig.2 Vertical profile of water temperature in Lake Dian

所以, 对于大型浅水湖泊滇池而言, 水体温度的变化过程会受到水深的影响, 表现出在快速升温期不同部位升温速度不同、表层水温快的特点, 在升温前和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 水体温度则变得表层和下层一致、整个湖区水温一致或接近一致。

3.2 溶解氧(DO)

滇池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显示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时空变化情形 (图3)。

从溶解氧在不同月份、垂向和水平上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 滇池溶解氧就所测量的月份而言, 均以表层溶解氧含量为高, 这可能是大型浅水湖泊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自由氧溶解的缘故。从图3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滇池水体以6月溶解氧含量最低, 且表层与下层差别最大、最明显; 以8月和9月水体溶解氧含量整体最大, 且表层与下层水体中含量基本相等。4月、5月和7月溶解氧含量逐渐升高, 表层和下层水体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同时, 展现出滇池北部水体溶解氧含量高于中部到南部的特点。

图3 滇池溶解氧垂直剖面图Fig.3 Vertical profile of Dissolved Oxygen (DO) in Lake Dian

3.3 pH值

滇池水体pH时空变化特征明显(图4), 其中以6月最低、表层和下层水体之间差别最大(变化于7.8 ~9)。滇池pH在9月最为稳定且整体最高, 表现为上下层一致、除湖区南部上下层变化较明显外, 北部、中部均在9左右, 同时以北部稍高为特征。8月水体pH值变化在8.6左右且表层和下层基本一致, 但4月、5月及7月滇池水体pH值变化则较大, 其有表层较高、下层较低的特点。

3.4 电导率

水体中电导率受盐度、溶解物种类及含量、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滇池电导率变化的季节特征明显 (图5)。

从所测定的数据整体来看, 滇池除中南部(水较深的部位)垂直断面上出现异常外, 其他部位从上至下基本没有太明显变化, 即表层水和下部水电导率基本相同。从测量的各月份来看, 以9月下旬电导率为低, 且以北部最低仅为0.44左右, 南部次之。以4月电导率最高、南部、北部几乎相等, 这可能与4月为旱季最后时期, 盐度和矿物质含量为最高时期有关。5~7月滇池水体电导率值比较集中, 变化于0.5~0.54, 其中6月值大于5月, 5月电导率大于7月。随着雨季的持续, 到9月下旬滇池电导率下降, 但存在南部大于北部的现象, 这应当是主要入湖河流位于北部之故。

图4 滇池pH垂直剖面图Fig.4 Vertical profile of pH in Lake Dian

图5 滇池电导率垂直剖面图Fig.5 Vertical profile of conductivity in Lake Dian

3.5 叶绿素a

滇池水体叶绿素a时空变化特点鲜明而复杂 (图6)。整体来看表层水体中叶绿素a值低于下部, 其中以7月叶绿素a值从北到南均最低, 4月水体下部叶绿素a值急剧增大, 到5月达到最大值, 其中滇池北部值最大, 且在上下层之间形成明显的梯度。6月叶绿素a值迅速减少, 至8~9月时叶绿素a值基本稳定(在11.5 μ g/L左右)。叶绿素a值的变化展现了这样一个过程:随着4月和5月气温的回升和雨季的来临, 滇池水体下部藻类数量快速增加, 由于底部数量增加的速度大于表层, 因而形成明显的梯度; 到6~8月, 藻类数量逐步减少, 同时以下部水体中减少最为显著, 使得4月藻类大量暴发时出现的梯度逐渐消失。但9月时藻类数量再次快速减少, 下层水体中藻类数量似乎要低于上层。

从前面讨论已知, 由于叶绿素a值指示了水体中藻类总量的变化, 基于这个论断可以得出, 滇池藻类数量的快速增加出现在4~5月, 且从湖泊底部开始增加。到了6~8月, 滇池藻类数量出现逐渐减少的过程, 到达9月下旬时, 藻类数量是所检测月份的最低月, 而且形成下部水体中藻类数量少于表层的情况、出现于增加过程相反的情形。

图6 滇池叶绿素a垂直剖面图Fig.6 Vertical profile of chlorophyll in Lake Dian

3.6 藻蓝蛋白与蓝藻相对数量指数

水体中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值的大小一样, 能反映水体中浮游生物量的多少和水体的营养状态, 二者差别在于叶绿素a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生物中, 而藻蓝蛋白能有效地表征水体中蓝藻的生物量。

滇池水体中, 不同月份藻蓝蛋白在不同部位是不同的, 与同期叶绿素a值的变化差别很大 (图7)。从藻蓝蛋白数量分布上看, 滇池水体表层藻蓝蛋白含量一般均低于下层水体; 具有北部高于南部的整体特点。与叶绿素a值不同, 藻蓝蛋白最低值出现在6~7月, 最高值出现在9月, 其他月份则为中等水平。这一点, 与滇池水体中蓝藻相对数量指数(CRQI)比较一致 (图8), 并进一步在图9中直观地展现出来。

图7 滇池藻蓝蛋白垂直剖面图Fig.7 Vertical profile of Phycocyanin (PC) in Lake Dian

图8 滇池蓝藻相对数量指数^图中纵坐标数值由公式CRQI=[PC]/[chl-a]计算而来, 其单位为cells/mgFig.8 Cyanophyte Relative Quantity Index in Lake Dian^The index CRQI, with the unit of cells/mg, was calculated using equation of CRQI=[PC]/[chl-a], where PC=phycocyanin

4 分析与讨论

滇池作为云贵高原最大的浅水湖泊, 对于维系昆明的气候环境和水资源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滇池受到持续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 最终成为我国除太湖之外富营养化最严重和蓝藻泛滥常态化的大型浅水湖泊。了解滇池水质现状及季节性变化特征, 掌握湖泊演化的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认识滇池富营养化状况、变化特点、控制因素, 掌握滇池富营养化和藻类生长和发展、死亡的阈值, 是开展滇池污染及富营养化科学治理必由之路。

湖泊是一个系统、一个完整体系的最终和最直观的表现。水体中DO是从空气中溶解到水中的分子态氧, 其含量和变化受到温度、藻类生长、水体生化反应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 水体表层藻类光合作用与大气复氧作用较强, DO浓度较高。随着深度加深, 光合作用减弱, 上层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使得向下传输的氧源减少, 加之下层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氧化反应大量耗氧, 使得下层水体中的氧气利用殆尽, 出现缺氧现象。这与我们观测到的滇池情况一致, 即表层水体DO含量高于下层水体。根据Jacob 等[6]的研究, DO在淡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取决于水温, 气压一定时, 水温越低, DO浓度越高。但是, 滇池监测结果却显示, 4月、5月和7月DO值逐渐增加, 到8~9月时达到最大, 尽管在6月出现所检测月份的最低值, 与前述温度越低DO值越高的结论不一致。

水体中pH值的变化受溶解态CO2高低的影响, 而水体CO2的多少又受制于水体表层浮游藻类的多少和底层有机物的分解。表层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消耗掉大量的CO2, 使酸根离子减少, 致使pH值上升, 水体碱性增强; 底层水体中, 藻类光合作用较弱, 有机物的分解释放出CO2, 使水体酸性增强。藻类生长和有机物分解都需要适宜的温度, 因此, 在温度分层的季节, pH也发生分层, 上层水体pH值较高, 底层较低。在水体混合期, 温度较低, 浮游藻类光合作用较弱, 水体的理化反应缓慢, 湖泊的酸碱度在垂向上变化不大, 整体比较均匀。滇池水体pH值在所监测的月份除8月表层水体pH值低于下层水体、9月pH值均较高以外, 具有表层水中高于下层水的特征。

水体叶绿素a和藻蓝蛋白的浓度高低均能反映藻类的多少。藻类的生长受到的温度、光照、营养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和深度范围内, 藻类大量生长繁殖。滇池叶绿素a在4~5月快速增加, 6~8月则逐渐减少, 9月出现测量月份的最低值。然而, 与叶绿素a值变化不同, 藻蓝蛋白最低值出现在6~7月, 最高值出现在9月, 其他月份则为中等水平。这就说明, 含有叶绿素a的所有真核生物4月在滇池暴发性增长, 但到9月时形成蓝藻暴发。这时, 滇池表层至底层温度均一(21~22 ℃), 形成稳定的温度环境, 这种环境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同时, 水体由于环境温度均匀, 雨季大量降水和径流的注入, 增加了湖水溶解氧, 使其含量达到最高值(8左右); 雨季比较干净的淡水注入使得湖水盐度降低(0.44~0.46), 增加了藻类生长甚至暴发的空间, 使得原先活体藻类和死亡藻类总数量近于饱和的水体在得到较清洁水体补充后重新具有了一定的活力。最后, 水体表层和底层均匀且最高的pH值(9左右)有利于蓝藻的生长。

5 结 论

通过对滇池2015年4~9月水质监测数据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滇池作为一个典型高原大型浅水湖泊, 其水体温度从4月开始增温, 到6月中旬达到最高值, 然后在比较稳定的背景下逐渐降温, 形成7~9月滇池表层水和下层水体温度一致、南部相比北部水温较高的局面。水体温度的变化过程不但会受到水深的影响, 表现出在快速升温期不同部位升温速度不同、表层水温快的特点, 在升温前和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 水体温度则变得表层和下层一致、整个湖区水温一致或接近一致的特征。滇池表层水温的这种变化特征, 对于理解滇池富营养化、特别是藻类的出现、发展和暴发具有一定的的意义。同时可以得出, 滇池DO、pH、电导率各有特点, 目前还不能总结出这些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制约和联动关系, 但至少可以得出已有研究指出温度越低DO值越高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滇池实际情况, 这需要我们在引用已有研究成果获其它地区研究成果时更加谨慎。同时, 监测数据给出了滇池这些特征参数的具体值, 为数字化量度滇池水质打下了基础。

就本研究所涉及月份的实际监测数据显示, 对于滇池而言, 以叶绿素a值代表的所有真核生物在4月快速发展并达到最大值, 但是主要反映蓝藻的藻蓝蛋白则在9月形成暴发, 而且以滇池北部最为严重。蓝藻暴发的原因与湖水水温、溶解氧、pH值和盐度等因子紧密相关。

致 谢:野外监测得到云南省环保厅贺彬博士、九湖办莫绍周、昆明市科技顾问、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彭军、杨建军等长期支持与帮助, 在此一并致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Wang Hongmei, Chen Yan. Change trend of eutrophication of Dianchi Lake and reason analysis in recent 20 year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2009, 28(3): 57-60.
[王红梅, 陈燕. 滇池近20a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 环境科学导刊, 2009, 28(3): 57-60. ] [本文引用:1]
[2] Zhang Hucai. The potential endangers of the tectonic lake water leakage from Dianchi and water security[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6, 31(8): 849-857, doi: 1011867/j. issn. 1001-8166. 2016. 08. 0849.
[张虎才. 滇池构造漏水隐患及水安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8): 849-857,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6.08.0849. ] [本文引用:1]
[3] Zhang Hucai. Can water hyacinth clean highly polluted wate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2, (3): 340-341. [本文引用:1]
[4] Li Zhongjie, Zheng Yixin, Zhang Dawei, et al. Impacts of 20-yea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aquatic environment of Lake Dianchi Basin[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2, 24(6): 875-882.
[李中杰, 郑一新, 张大为, . 滇池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J]. 湖泊科学, 2012, 24(6): 875-882. ] [本文引用:1]
[5] He Jia, Xu Xiaomei, Yang Yan, et al. Problems and affects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Lake Dianchi[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5, 27(2): 195-199.
[何佳, 徐晓梅, 杨艳, . 周鸿斌. 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与存在问题[J]. 湖泊科学, 2015, 27(2): 195-199. ] [本文引用:1]
[6] Jacob Kalff, ed. Gu Binhe, Liu Zhengwen, Li Kuanyi, et al, translated. Franslated Limnology—Inland Water Ecosystem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1.
[Jacob Kalff, 著. 古滨河, 刘正文, 李宽意, 等, 译. 湖沼学——内陆水生态系统[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本文引用:2]
[7] Pang Xiaoyu, Duan Hongtao, Zhang Yuchao,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phycocyanin pigments in eutrophic lake waters[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4, 26(5): 799-806.
[庞晓宇, 段洪涛, 张玉超, . 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方法的对比[J]. 湖泊科学, 2014, 26(5): 799-806. ] [本文引用:1]
[8] Yin Bin. Blue Algae Estimation Based on MERIS Data in Taihu Lake[D]. Nanj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1.
[尹斌. 基于MERIS数据的太湖蓝藻估算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本文引用:2]
[9] Wang Bin, Ma Jian, Wang Yinya, et al.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n Lake Tianchi of Tianshan Mountains[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5, 27(6): 1 197-1 204.
[王斌, 马健, 王银亚, . 天山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J]. 湖泊科学, 2015, 27(6): 1 197-1 204. ] [本文引用:1]
[10] Huang Lei, Wang Junbo, Zhu Liping, et al. Water temper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n Nam Co, Tibet[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5, 27(4): 711-718.
[黄磊, 王君波, 朱立平, . 纳木错水温变化及热力学分层特征初步研究[J]. 湖泊科学, 2015, 27(4): 711-718.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