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娜(1992-),女,甘肃民勤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地震工程研究.E-mail:931464685@qq.com
基于黄土地基改性的物化机制,分析了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情况,评述了改性黄土动静力学性能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及不同改性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未来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黄土地基的物理、化学改性具有不同的内在机制;现阶段黄土地基改性处理研究更多关注了静载作用下地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对动力特性、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考虑不足,研究结果偏向性强、不够系统,定量化和标准化也显薄弱。新型环保改性材料研发及改性土强度、改性黄土的动力特性及稳定性、环境因素对改性地基的定量影响、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施工工艺的优化配置和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控制等是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
First author:Li Na(1992-),female,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Master student. Research areas include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E-mail:931464685@qq.com
Based on the loess foundation modification mechanism, the methods and progress of loess foundation modification treatment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were analyze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research on static and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dified loess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odifica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 Finall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loess foundation modification in future was point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mechanisms between physical and chemical modifications in loess foundation. At present, researches on loess modifi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foundation under static load, which is lacking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dynamic behaviors of loess foundation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Research results are greatly biased, and the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properties as well as standardization are weak. There is no doubt that some research directions should be concerned in future such as the research of new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terials and modified loess soil strength, stability of modified loess and dynamic behaviors, quantitativ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modified foundation,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fine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loess foundation modification.
我国黄土具有分布面积广、层厚大和成因类型复杂的特征, 分布面积达64万km2, 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6.6%[1]。黄土具有大孔隙、弱胶结及富含可溶性盐等特性, 尽管在天然状态下具有一定的承载力, 但是在外部影响因素如水、地震等作用下其结构性极易遭到破坏; 且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震区、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相间地带, 历来为强震多发区域, 高危的地震活动背景和黄土特殊工程性质的共同作用使黄土高原地区滑坡、震陷、液化等地震地质灾害十分发育, 因此黄土地区城镇化建设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为黄土高原地区建设工程带来极大挑战。
黄土具有高压缩性、湿陷性和遇水强度降低等不良工程特性, 必须对天然黄土进行处理后才能满足高速公路、铁路路基和水利坝基等工程的使用要求。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2], 黄土地基改性处理可有效解决建筑地基的变形及沉降问题, 提高建筑地基的稳定性, 其本质是在全面掌握黄土力学特性及其致灾机制的基础上[3], 利用性能稳定的改性材料, 通过改变黄土内部颗粒接触情况和减少土体内部孔隙体积, 改善黄土结构中存在的多孔隙、弱胶结特性, 从而增大地基土的强度。张志禹等[4]提出土体孔隙各类参数对波的衰减系数有明显影响, White[5, 6]则研究了孔隙中气体、液体相互作用对波速的衰减关系, 因此通过改善黄土孔隙度、黏滞性等可有效降低地震对地基的破坏作用。现有的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改性处理(如石灰、水泥、粉煤灰等化学固化剂改性处理)和物理改性处理(如强夯、膨润土改性处理)。从实用性出发, 水泥与石灰改性是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改性处理方法, 能够有效提高黄土强度; 从环保经济出发, 粉煤灰作为二次利用资源, 不仅可有效降低建筑地基处理的成本, 还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废料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此外, 为了在环保经济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改性效果, 更多复合固化剂逐渐在黄土地基改性处理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
作为国家“ 西部大开发” 战略和“ 一带一路” 建设的主战场, 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建设工程的灾害预防能力是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有的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情况, 剖析了不同改性材料改性黄土的物化机制,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改性材料的改性黄土的动静力学性能, 总结了不同改性黄土的优缺点, 分析了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现状, 最终综合考虑工程实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 探讨了已有的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今后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天然黄土的微结构试验结果表明, 黄土颗粒之间存在团絮状胶结物质, 颗粒呈镶嵌分布, 镶嵌的颗粒以点接触为主, 架空孔隙十分明显[7]; 而架空孔隙是造成黄土高压缩性、湿陷性和低强度等不良工程特性的主要原因。因此, 对黄土地基进行改性处理的内在机制包括从物理角度改变黄土的内部孔隙大小及颗粒组分与排布形式, 同时阻碍黄土内部形成贯通的渗流通道, 以及通过掺加外部改性材料与黄土内在物质的化学反应增加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胶结强度, 减小孔隙比, 从而使地基土达到工程使用要求。
黄土地基物理改性包括对黄土本身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改性和掺加外部改性材料对黄土进行改良。工程中常用强夯法及挤密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通过外界荷载作用使黄土原有的大孔隙结构发生改变, 架空孔隙坍塌和颗粒重新排布使土体结构趋于密实, 颗粒间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加, 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 降低其压缩性。王兰民等[8]、何开明[9]和王谦等[10]的研究表明, 强夯法和挤密桩法对于黄土地基的震陷性同样适用, 强夯处理黄土地基湿陷性的方法在有效深度范围内可以完全消除黄土地基的震陷性, 其处理的干密度指标随着含水量的提高而提高; 但对于可液化的高含水率黄土, 当地震烈度大于Ⅷ 度时, 强夯和挤密桩法不能完全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势。
近年来, 学者们还尝试在天然黄土中掺加改性材料, 利用改性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改变黄土颗粒组成和物理结构, 进而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能。这些改性材料多选择黏粒含量高黏土类物质, 如膨润土、高岭土等, 其原理是通过增加黏粒含量改善黄土内部颗粒间的黏结作用, 并使微小的黏粒落入黄土颗粒间的架空孔隙中, 使土体更加趋于密实, 从而提高黄土的强度, 降低其渗透性[11, 12]。然而研究表明[13], 在饱和状态下, 黄土中黏粒含量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抗液化强度, 但当土中黏粒含量超过19%时, 黏粒在黄土结构中的作用从胶结作用逐渐转化为润滑作用, 从而使土体的抗液化强度降低, 因此, 掺加黏性土类改性黄土的方法在黄土地基抗液化处理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 研究人员尝试在黄土中掺加抗疏力固化剂以提高黄土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其原理是:利用抗疏力固化剂使土壤内部水膜与土体分离, 并由空气负压与土壤内部结合力形成不可逆转的凝聚力, 促使土体内部结构改变但不发生化学反应, 从而达到抗渗透、提高承载力以及减小变形等稳固土体的目的[14]。研究表明[15], 利用抗疏力土壤固化剂对甘肃黄土进行改性的效果良好。
与物理改性相比, 黄土地基化学改性技术着重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SH固化剂以及水玻璃等固化剂, 通过固化剂与水的作用及其与黄土中可溶性盐类的化学反应, 产生具有显著胶结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附着在黄土颗粒表面并填充于颗粒间的孔隙之中, 增强了土颗粒之间的黏接强度, 使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大。如水泥水化反应生成的具有胶体和结晶性质的水化物、石灰吸水反应及水— 胶连结作用生成的具有胶结性的硅化物和铝化物胶体、粉煤灰硅化反应形成的结晶以及水玻璃凝结形成的硅胶胶体等, 均能够提高土体的胶结作用[16~18]。此外, 改性材料中的高价金属离子可以置换黄土中一价的阳离子, 使小颗粒形成较为稳定的团絮状结构, 如水泥、石灰和粉煤灰等改性材料中的Ca2+离子置换土体中Na+, K+并附着在颗粒表面, 使土颗粒形成聚粒, 从而有效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2.1.1 密实处理黄土
通过强夯、挤密处理后黄土的密实度和颗粒排布形态发生改变, 使得其力学性能显著提高。研究表明[19~23], 强夯、挤密桩处理可以显著减轻黄土的湿陷性, 使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显著增加, 因此在处理黄土地基湿陷性时被广泛采用。在处理黄土地基震害方面, 王兰民等[8]研究发现当含水率和固结应力一定时, 夯实处理可以减轻地基土的震陷性, 且震陷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单调减小; 当地基土的干密度大于1.63 g/cm3时, 地震烈度不超过Ⅸ 度, 密实处理可使黄土地基的震陷性完全消除。王谦等[10]基于强夯黄土的动三轴试验发现, 强夯法处理的黄土地基, 若处理后的干密度大于1.767 g/cm3, 地震烈度为Ⅷ 度以下时可完全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势, 但当地震烈度大于Ⅷ 度时无法完全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势。
2.1.2 黏性土改性黄土
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的黏土岩, 由于其高黏度及较强的可塑性等特殊的矿物性质, 在工农业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24]。利用膨润土改性黄土, 可增加黄土骨架颗粒间的黏粒含量, 从而起到颗粒间胶结作用并改善黄土的渗透系数。Smith等[25]利用膨润土进行土体改性发现有机改性后的土体渗透系数可低至10~8 cm/s, 膨润土改性土作为垃圾填埋场的防渗里衬时还可吸收苯酚, 独特优势明显。赵天宇等[26]利用柔性壁渗透仪探究不同渗透条件下的膨润土改性黄土的渗透性能, 发现待渗透系数稳定后将不再随时间变化, 改变围压及渗透压可使其降低。杨博等[27]分别研究了不同配比的膨润土改性黄土的渗透系数与孔隙特征之间的关系, 发现随着膨润土掺量的增加, 黄土内部孔隙数量明显增加, 大中孔隙数量明显下降。严耿升等[28]研究发现膨润土改性黄土中由于黏粒含量的增加使得黄土内部黏聚力增大并较大程度地替代了剪应力, 因此当膨润土掺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土体内摩擦角反而减小。张虎元等[11]利用膨润土改性黄土, 通过扫描电镜试验证实膨润土改性黄土的渗透性明显降低, 并建立其渗透回归模型用于预测不同添加量的膨润土改性黄土的渗透系数。袁中夏[12]通过在黄土中掺加不同比例的高岭土制备改性黄土试样进行动三轴试验, 结果表明增加黏粒使得黄土的结构胶结性增强, 一定条件下其动弹性模量增大, 动变形降低; 但由于黏粒具有很大的灵敏性, 仅当黏粒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其对地基土的增强作用才会显著。
2.1.3 抗疏力固化剂改性黄土
抗疏力固化剂是以SD(粉剂, 第三类固化剂, 即高聚物类固化剂)与C444(水剂, 属第四类固化剂, 即电离子溶液ISS类面化剂)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改性材料, 可提高混合料抗水性及密实度, 从而增强改性土的力学强度。作为一种新型改性材料, 其对软弱土的加固效果良好。刘万峰等[29]以甘肃庆阳湿陷性黄土为研究对象, 通过试验得出改性黄土时抗疏力固化剂的最优配比, 并用于公路现场试验进行配比验证, 结果显示抗疏力固化剂改性黄土路基防水、防冻性能好且稳定期长。张虎元等[30]制备了不同配比抗疏力固化剂改性黄土, 通过试验研究发现, 2.5%配比的抗疏力固化剂改性黄土的斥水性优于水泥、石灰、粉煤灰等固化剂改性黄土, 且抗疏力固化剂会降低黄土表面进水能力, 却对土体失水能力无较大影响, 即有利于维持土体内部干燥状态, 对甘肃黄土的工程改良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Eren等[31]在进行意大利黏土改良中发现抗疏力固化剂可有效降低土的液塑限、最大干密度以及膨胀率。Seco等[32]对西班牙黏土改良时发现, 仅加入少量的抗疏力固化剂就可以达到其他固化剂较大掺量时的固化效果。
2.2.1 水泥改性黄土
水泥主要是通过发生水化反应所生成的水化物的胶结作用来提高黄土的强度。杨有海等[33]研究发现水泥可显著加强黄土抗剪、抗压强度, 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 且水泥改性黄土也具有明显的龄期效应, 试验数据显示在工程设计龄期强度值之外, 水泥改性黄土强度仍有明显增长; 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 水泥改性黄土的强度也逐渐增大, 且水泥与土之间的硬凝反应长达3个月。耿煊等[34]针对不同影响因素下水泥改性黄土的抗剪强度进行试验研究发现水泥改性黄土强度还受到掺合比、含水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王家鼎等[35]研究发现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 改性黄土的动弹性模量增加显著, 且水泥掺合比是影响水泥改性黄土在动力条件下残余变形的重要因素。王谦等[36]通过室内试验, 证实了在黄土中掺加水泥可以显著提升其抗液化强度, 并得出水泥改性黄土地基抗液化处理时水泥最优掺合比为5%。然而, 水泥改性黄土作为黄土地区路基填料时, 当水泥掺量达到一定值后, 改性土的强度不随水泥掺量的继续增加而显著提高, 因此出于技术与经济性的考虑, 一般工程应用中水泥掺量控制在2%~5%。
2.2.2 石灰改性黄土
石灰主要是利用灰土硬化机理, 即通过熟石灰的吸水反应、离子交换— 水胶连接作用、固结反应及碳酸化合结晶等作用将土体黏粒表面吸附的钾离子、钠离子被二价钙离子置换成吸附二价阳离子的黏粒, 生成硅酸钙化合物、铝酸钙化合物以及钙铝黄长石水化物等, 使得土体内部颗粒形成聚粒, 从而提高土体强度[37]。影响石灰改性黄土强度的因素包括龄期、压实系数以及掺合比, 相较于水泥改性黄土而言, 石灰与黄土反应的时间可达8~10年, 因此在此期间, 改性黄土的强度会逐渐增加, 且后期强度增长趋势更为明显[38]。王妍[39]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石灰最优掺合比为6%, 且针对不同工程性质所采用的石灰掺合比也不尽相同; 尽管养护龄期对其压缩模量及压缩系数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但随着龄期增长, 石灰改性黄土将逐渐呈现出脆性破坏, 因此对于不同掺合比的石灰改性黄土应进行不同养护龄期设计, 掺合比大的养护龄期长, 相反则短。
2.2.3 SH固化剂改性黄土
SH固化剂是由兰州大学自行研制开发的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 具有成本低、渗透性小、固化效果优良等特点, 若作为地基改性固化剂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高立成[40]研究发现, SH固化剂改性黄土的力学性质优于水泥、石灰改性黄土, 且随固化剂配比不同, 其对改性黄土的土体强度影响程度也具有差异。王红肖[2]通过分析SH掺量和含水率对改良黄土抗剪强度影响曲线发现SH固化剂可有效提高黄土抗剪强度, 对于黄土黏聚力的改善效果好于对摩擦角的改善。王银梅等[41]利用固化材料SH和水泥对黄土进行化学改良, 通过抗压强度、直剪及渗透试验对改性黄土性质进行分析发现, 固化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其渗透性能均将受到固化材料配比和密度、养护时间等因素影响, 考虑到经济适用, 提出2种固化剂配比适宜度为10%。
2.2.4 粉煤灰改性黄土
粉煤灰在掺拌过程中发生的硅酸化反应是改性黄土强度形成的基础。粉煤灰改性黄土是通过短期反应中的水合作用和絮凝作用[42]以及长期反应中的硅酸化反应[43]达到改良土强度的目的。一般含有较多的活性SiO2, Al2O3, Fe2O3等酸性氧化物, CaO含量较低, 因此自身凝聚力较差, 在一定水环境下, 氢氧化钙与粉煤灰中活性氧化物发生反应结晶, 并逐渐从水化玻璃体表面渗入硅胶、水化硅酸盐中心, 以土体骨架形式存在, 由于结晶不可逆, 因此土体强度得以提高[44, 45]。高振林等[46]对掺入适量粉煤灰的黄土试块进行室内压缩实验, 得出其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 并对黄土粉煤灰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探讨, 证明粉煤灰能改变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 使其能满足工程对地基土的要求。王峻等[47]通过重塑非饱和试件的动三轴试验, 开展了粉煤灰改性黄土的动力特性研究。探讨了动荷载作用下粉煤灰改性黄土的动应力— 动应变关系, 考察了粉煤灰掺入量对改性黄土动本构关系、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提出对应于不同粉煤灰掺入量的改性黄土其动本构关系均服从双曲线模型, 并提出粉煤灰改性黄土的最佳粉煤灰含量为15%~20%。王峻等[48]通过动三轴震陷试验, 定性分析了黄土在不同粉煤灰掺量下的震陷特性, 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对黄土震陷性的定量影响规律, 建立了黄土的震陷曲线方程, 得到了粉煤灰掺量与残余应变的定量关系, 并提出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 动残余变形趋于收敛, 最佳粉煤灰掺量为20%。
2.2.5 水玻璃改性黄土
水玻璃由于其可灌性好、适应性好以及无毒等特点成为应用广泛的灌浆材料。复合改性水玻璃是化学改性中最常用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水玻璃的物理化学作用使土中非晶质胶体粒子增多, 凝聚成的硅胶凝数量增加, 从而增强土体颗粒间的胶结作用, 同时增大土体孔隙表面积和小孔隙数量。岳海[49]的研究表明, 改性水玻璃对黄土的固化效果不及水泥与粉煤灰, 因为生成的胶体强度比水泥、粉煤灰改性黄土强度弱。吕擎峰等[50]通过压汞试验[51]测量水玻璃改性黄土内部孔隙体积的变化情况, 实验研究表明改性水玻璃固化黄土孔隙受到加热温度及水玻璃的波美度2种因素影响, 从而影响强度。吕擎峰等[52]研究发现, 在冻融循环作用下, 随循环次数的增加, 固化黄土的质量都将受到损伤, 但是在冻融作用初期, 水玻璃改性黄土的强度都有增强, 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 固化黄土的强度将会骤然下降, 且黄土内部孔隙胶结作用减弱, 抗剪强度也会降低甚至消失[16]。且水玻璃的波美度对固化黄土的强度影响较大, 随波美度增加, 固化黄土的强度增加显著[53]。何开明等[54]研究了化学灌浆处理对饱和黄土地基抗液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经过化学灌浆处理后的饱和黄土地基在Ⅸ 度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液化, 较好地消除了饱和黄土地基的液化势; 然而化学灌浆处理成本高昂, 对于黄土地区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的液化势处理的工程适用性较差。
2.2.6 复合固化剂改性黄土
复合固化剂改性是指在黄土中掺加多种改性材料, 利用改性材料与黄土本身的反应及改性材料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增强地基土强度和稳定性的方法。这类固化剂主要包括二灰土、水泥— 粉煤灰土和水泥— 石灰土等。徐实等[55]的研究表明, 单独使用石灰改性黄土, 并不能使黄土的抗冻融能力提升, 因此寻求不同性质的改性剂联合改性黄土时的最佳配比就显得尤为重要。岳建平等[56]的试验结果显示, 石灰粉煤灰改性黄土强度明显高于原状黄土, 且对黄土强度影响较为明显的是粉煤灰含量, 但改性黄土强度易受到含水率的影响。邓津等[57]通过在黄土中加入有较强分散和胶结效果的硼化合物作为主要改性物质, 并添加轻质碳酸钙和磷酸等辅助材料, 对改性黄土进行震陷试验, 结果表明该种配比的改性黄土可有效改善黄土的微观结构, 使黄土的震陷性明显降低。夏琼等[58]对粉煤灰与石灰、水泥改良黄土填料的试验研究表明, 不论是石灰改性黄土还是粉煤灰改性黄土, 其土体强度均低于二灰黄土, 且二灰黄土中对土体强度影响较大的是粉煤灰含量; 相对于粉煤灰改性黄土和水泥改性黄土而言, 水泥— 粉煤灰改性黄土的强度较高, 且2种改性材料的掺量对于混合改性黄土的强度均有较大的影响; 此外, 上述2种混合改性黄土的强度均受到含水量的影响较大, 且均呈现随着含水量增加, 抗压强度降低的趋势。吕擎峰等[50]利用4%~5%的水泥与6%的石灰及10%的粉煤灰的掺入黄土进行改性, 发现能有效提高黄土的抗压强度并降低其渗透系数, 并改善了黄土的抗冻融性。
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是以黄土基本物理力学特性为基础的。天然黄土包括固水气三相介质, 水气两相介质包存于固相介质形成的骨架之中, 由于气相介质的可压缩性和水相介质的渗透性, 使得黄土在外力作用下极易产生工程病害[59, 60]。因此黄土地区的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和垃圾填埋场等特殊建构筑物建设中, 有必要对地基黄土进行改性, 提高其强度和工程稳定性。
现阶段, 强夯法、挤密桩法等密实处理改性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应用较为广泛[61], 具有相对成熟的体系, 并形成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62]对强夯法、挤密桩法等密实处理改性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做出了说明。《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湿陷性黄土场地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04/T312-2015)[63]中对强夯法和挤密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范围、施工工艺和质量检验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挤密桩法处理地基技术规程》(DBJ61-2-2006)[64]中规定有关挤密桩处理黄土地基的范围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规定执行, 且强调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土中成孔可使用沉管法、冲击法和钻孔法, 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保证成桩的直径和桩间土的挤密效果;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规程》(DBJ61-9-2008)[65]要求强夯消除地基夯实厚度内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湿陷系数< 0.015)《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DDC)规程》(CECS 197-2006)[66]要求桩孔内填料为素土(黄土、粉土、砂土等)时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 《甘肃省地方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67]中规定黄土地基的湿陷和震陷可用强夯、挤密等密实处理方法全部或部分消除;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68]中规定了黄土路基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将黄土作为软土地基进行强夯和加固土桩处理。
然而, 大量研究和工程实践证实, 强夯法、挤密桩法等密实处理改性方法在完全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及高烈度地震作用下地基震陷性、液化势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 10, 36]。有关在黄土中掺入黏性土及抗疏力固化剂等改性材料进行物理改性的方法, 仍处于试验研发阶段, 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化学改性技术中, 水泥改性黄土、石灰改性黄土对地基承载力具有显著的提高, 理论成果相对丰富, 且在建筑工程和铁路建设中有一定的应用, 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69]中对石灰稳定土配比提供了5个掺量配比, 但其处理成本相对较高且对环境构成一定的污染。水玻璃灌浆改性处理理论与技术也相对成熟, 改性后地基强化效果明显, 但处理成本高昂。
有关粉煤灰、SH固化剂改性黄土地基的研究远未达到广泛推广应用阶段, 尽管其在提高工程地基静力稳定性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应用, 但仍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研究形成适用于工程建设的技术规范。复合改性材料改良黄土地基的效果较单一改性材料的改性效果更为理想, 但施工过程相对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 因此仍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为其应用提供支撑。有关物理改良和化学固化相结合的改性方法, 对于消除黄土地基病害行之有效[70], 宜在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得到重视。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黄土地区大量工程建设安全性的迫切需求, 将促进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的发展。在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机制、改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不同地基改性技术的工程适用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诸如密实处理、水泥改性处理和化学灌浆处理等处理方法也已在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 形成了一系列工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然而, 随着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出, 探索和研发同时具备工程适用性、成本节约和保护环境等特点的新型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为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 近年来提出的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方法中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改性机制、物理力学特性和掺合比对改性黄土抗剪强度等的影响, 而对诸如动力作用下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和改性定量化、改性配比对不同成分和结构性黄土的适用性以及地基改性处理施工精细化控制等方面鲜有涉及。这些将会成为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亟待研究或促成应用推广的重点推进方向。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工程建设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作为工程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未来黄土地基改性处理的发展在考虑工程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效能。近年来, 作为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 学者们针对粉煤灰的工程特性, 对粉煤灰改性黄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并逐渐在工程中得以推广应用, 这既减少了粉煤灰对空气及人体的污染与危害, 又节省了改性黄土的成本, 具有成本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双重效益。与粉煤灰类似, 木质素作为造纸厂制浆废液中的主要成分, 是一种无定形、具有巨大网络结构的高分子材料[71], 具备黏结性、水溶性、螯合性以及抗腐蚀性, 能够有效改善散体材料的胶结性能, 是一种兼具经济性和环保性的改性材料。然而目前有关木质素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72~76]多在土壤固化、路面扬尘控制和黏土地基加固等方面, 对于黄土地基改性方面尚未涉及。因此, 用于黄土地基改性的新型环保改性材料的研发和使用仍然是黄土地基改性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且已有的水泥、粉煤灰和木质素改性黄土的力学性质及改性效果研究为此类改性材料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初步依据[36, 47, 48, 57]。
现有的有关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的研究多针对黄土地基的静力强度与稳定性, 而随着黄土地区建设工程抗震安全性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工程的大量建设, 应用于这些工程的改性黄土地基在地震、行车荷载等动力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和稳定性问题逐步成为领域内亟待开展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课题。已有的对部分改性材料在动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和地基改性最优处置配比的研究结果表明, 动力作用下改性黄土的变形特性及改性配比与静力作用下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尤其是对于饱和黄土地基的抗液化处理方面, 针对地基静力强度和稳定性得出的改性配比可能不再适用。因此, 运用土动力学领域的先进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改性黄土地基的动力特性和抗震稳定性研究, 提出动力作用下改性黄土地基的量化处置配比也是未来领域内有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于气候随季节干湿分明的北方地区, 其中部分黄土分布区为季节性冻土区, 在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时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考虑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对改性黄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并综合考虑工程适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提出应对干湿循环、冻融循环等特殊条件影响的工程处置措施。然而,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特殊条件下改性黄土地基的力学性能的定量变化规律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保障特殊条件下黄土地区建筑地基安全性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工程的稳定运行, 开展特殊条件下改性黄土地基力学特性及处置措施研究意义重大。
黄土地基改性处理的研究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 是保障黄土地基建设工程安全性的终极目标和最关键环节。现有的研究中有关新型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施工精细化控制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 开展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施工工艺的优化配置和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控制研究, 对于保证科学研究与工程建设环节的有效契合, 使科研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比率的最大化,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土物质组成的特殊性使得新型改性材料与黄土作用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再者, 一些改性材料与水、与黄土中盐类之间的反应具有明显的龄期效应; 部分改性材料在施工中受到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影响, 使得改性材料与黄土产生不利于工程地基稳定性的物理化学反应。有关改性材料与黄土内部成分的相互作用及改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是未来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中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黄土地基改性处理领域已取得了可观数量的研究成果, 部分成果或已形成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工程实践, 或在工程中进行了探索性的推广应用。但是, 现阶段黄土地区新、奇、特工程的建设和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研发兼具工程实用性、环保性以及经济性的新型改性技术, 并对已有的改性技术进行定量化研究, 形成适用于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
由于成因、沉积环境和赋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黄土的物质组成、颗粒成分、结构性和力学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黄土地基进行改性处理时, 这些差异性会对改性材料的配比以及部分物理改性的施工工艺产生影响。研究改性配比在不同成分和结构黄土中的适用性, 得到改性配比与黄土物质组成、颗粒成分、结构性和力学性能的定量关系, 将有助于促进黄土地基改性处理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
[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