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成就,更高的使命——写在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陆大道(1940-),男,安徽桐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国土开发、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E-mail:Ludd@igsnrr.ac.cn

摘要

概括总结了我国地理学60多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就研究领域之多、规模之大、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要实际问题做出的贡献之巨等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地理学所无法比拟的,一些重要领域所取得的理论进展在总体上也位于国际前列。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是系统、深入展示我国地理学辉煌成就的难得机遇,要努力使大会成为开启中国地理学全面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地理学新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 中国地理学; 研究领域; 辉煌成就; 国际地理学大会
中图分类号:P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2015)10-1075-06
Splendid Achievements, Greater Mission—Write before the 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in Beijing
Lu Dadao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geography in China over the past 60 years. It points out that such accomplishments are unmatched by 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the diversity of fields, scale,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solve significa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society. The theoretical progress made in certain important fields also takes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orld in general. The 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which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in August 2016 will be a rare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geography to display its notable achievements to the world systematically and thoroughly. We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conference and make it a good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geography to comprehensively reach out to and lead the world i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Keyword: Chinese geography; research fields; notable achievements;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1背景

2016年8月, 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既是国际地理学家的盛会, 更是中国地理学家向世界同行展示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的辉煌成就, 表达我们对世界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基本信念的十分难得的机遇。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成就是几代地理学者以热爱科学、服务国家的情怀和无比艰辛的劳动所铸成, 能够在世界地理大会上得到充分展示是我国几代地理学家在怀已久的愿望。

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强大的财富创造力。中国经济总量赶上并超过美国已经不容置疑。中国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 已经成为拥有约3.6万亿美元的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已经延伸到整个世界。中国的软实力也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世人所承认。美国现在已经积累了60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债务, 且越来越快无限制地增加。美国政府和精英们已经、且还在继续透支全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的巨额财富,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认清。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债务危机在美国。今天的美元, 再也不是昔日的“ 美金” 。美元的危机将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周期性地爆发, “ 美元崩溃” 被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必然的“ 逻辑” 。美元, 这个西方世界文明及其价值观的最主要载体, 在东南亚、非洲、俄罗斯、印度、拉丁美洲甚至在欧盟的公信度已经发生动摇。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左右局势发展的政治影响力已经明显下降。

历史上, 凡崛起中的大国, 都会在原有世界的基础上, 承启和逐步创造新的思想、模式及体系。今天, 中国人完全有理由赋予自己以自信, 这种自信表现在能够辨别当今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体制、思想、文化给世界带来的作用和弊端。我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发展(中美)“ 新型大国关系” 、“ 一带一路” 、“ 亚投行” 等就是为创新未来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重要理念和构架。中国科学家在开启百年国运的发展中, 也必然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要逐步发展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模式, 在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 逐步取得战略制高点和话语权。这其中, 地理科学是最有可能达到这个前景的学科之一。

以往的几十年, 中国地理学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国际同行面前展示新的大国地理学发展形象, 我们已具有坚实的基础。

以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综合国力、全球地缘政治的态势以及国内条件的种种限制, 加上在西方学者创造的学术交流体制内, 我们中国学者也可能多了一份谦卑, 以至于我国地理学家的工作很少能够向国际同行做全方位的充分介绍, 国际同行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成就和发展道路的了解也就很浅显而不完整。

2016年8月的国际地理学大会, 将有众多的地理学家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他们除了带着汇聚同行、交流学术的想法外, 还会增加与到其他国家参会不同的“ 目的” , 就是要看看古老和正在崛起的中国和中国的地理学, 听听中国同行对世界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声音。

为即将在我国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 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我国几十年地理学取得的伟大成就做系统、深入的展示和推介。这不仅仅为了展示中国几代地理学家的价值观, 也会有助于告别部分国家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衰退情势, 给地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注入新思想、新理念、新动力。

在我们迎接全世界各方同行、朋友之时, 我们不会忘记欧洲、美洲、前苏联的先辈地理学家对于世界近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开创性、基础性贡献。不会忘记各国地理学家长期以来对我国地理学发展给予的各种各样的帮助。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并感谢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我国有大量的(在2 000人以上)年青地理学者到前苏联、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高等学校和研究所学习、进修及合作研究, 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培养和同事们的关照。这些年青学者的大部分陆续回到中国, 成为后来(当今)我国地理学的栋梁之才。我们需要表示诚挚的感谢。

2世界一流的中国地理学成就

在过去60多年里, 中国地理学发展走的是紧密结合国家需求、“ 以任务带学科” 的路子。以主要力量投入到“ 国民经济主战场” , 成为相当长时期内地理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创新发展了若干重要的地理学思想, 诸多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实际应用。今天的中国地理学, 适应中国自然和社会经济基本国情的需要, 已经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并具有自己特点的学科体系。在地理学方面的两院院士有20多位。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十多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70个以上。在中等地理学教育以及在地理出版、科学普及等方面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地理学在中国政府和社会层面具有广泛的了解和重视, 其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专业的界限。

以下, 仅就中国地理学在一些主要的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进展作简要的介绍:

(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件大规模的地理学综合研究和成果。根据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需要, 从20世纪50年代就组织以地理学家为主体包括一批著名的其他地学科学家进行了中国自然区划的研究和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的编著。针对中国复杂的自然条件, 首次揭示了自然地带性在中国的普遍存在。这项成果满足了国家发展特别是实施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向政府和学术界提供了关于认识中国地理、掌握基本国情、指导国土资源利用的大量系统资料和建议。

(2)区域性综合考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经两度组织了包括地理学家在内的大规模的区域性综合考察。其中包括新疆、青甘、宁蒙、华南、横断山地区、西南、黄土高原等地区的综合考察, 中国冰川考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规模综合研究。这些大区域性的综合性研究, 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以及为政府提供关于开发建设和治理的第一手资料之丰富, 都是各国地理学历史上少有的。其中, 部分综合考察在大尺度环境变化、人— 地关系等领域创新了一系列重要的地理学思想。

(3)农业发展和农业区划。中国国土辽阔, 自然条件极其复杂。因地制宜科学地发展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根据政府的要求, 从1960年代开始地理学家就对中国全国和各省区市的农业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 组织了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多学科专业队伍, 制订出科学的指标体系, 对全国和部分重点地区进行了农业区划。农业区划对于我国政府实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针、措施, 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4)大地图集的编纂。1965年由地理学家牵头组织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复杂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大型综合地理图集。20世纪80年代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地图集》、《中国人口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1999版)等。在这些大型地图集的编制中, 已经采用了计算机制图技术与自主创新的软件系统。国家地图集系列的编制与出版, 全面、详细地反映和揭示了我国历史、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规律, 对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产生了重大影响, 编制水平上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作为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结晶, 为国家和区域决策分析、国情教育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5)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开发, 即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中国科学院和若干所大学的几百名地理学者, 开展了黄淮海平原大面积治理与农业开发的科学实践。这项大规模的科学实践, 查清了黄淮海平原农业自然资源, 揭示了旱涝成因, 提出了灾害防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新途径, 并研究了配套技术, 建立了示范基地。其成果为地方政府推广应用, 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科学研究是多学科联合进行的, 地理学家是其中的主体力量。

(6)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及城镇化。参与组织和参与了“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 、国家“ 十一五” 规划“ 十二五” 规划的制定、及部分省区国土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在国土资源评价、国土开发战略、国土开发整治区划分等方面承担大量的研究和规划工作。地理学者提出并论证了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对中国经济布局的空间结构提出重要的模式被国家所采纳。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空间扩展问题进行大量实证性研究, 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方针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基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均由地理学为主要力量的科技团队承担。以划分主体功能区进行国土空间的规划和管理已经纳入中国政府的国家战略之一。在大量实践基础上, 发展了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理论。

(7)地方病病因与防治。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 我国地理学家对12个省区进行了大规模地理环境调查, 发现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南、以温( 暖) 带森林和森林草原棕(褐)土系为中轴的地带内。通过数万份水土粮发(血液)的采样分析, 发现了存在一个自然环境低硒带, 其分布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分布相吻合, 为揭示病因找到了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骨节病病区的环境改良和综合防治研究, 为全国大骨节病的防治提供了示范。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创立了地方病环境病因学涚, 提出了系统的地方病防治环境措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工作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8)遥感技术和GIS应用的发展及地理学方法的革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地理学即开始了技术革新。20世纪70年代末的腾冲遥感, 开拓了我国的遥感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相继建设了众多的GIS实验室, 促使空间分析方法愈来愈多地在各种预报、预测和发展研究领域中得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不仅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也为各种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技术方法, 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9)冰冻圈研究与极地考察。我国冰川学、冻土学和积雪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半个多世纪中, 查清了我国冰川家底和变化规律, 为西部水资源评估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第四纪冰川和冰芯记录研究为建立青藏高原隆升理论和探索气候环境演变规律提供了新视角。在地下冰重复分凝理论和冻土力学方面研究取得世界领先认识, 为寒区重大工程(如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科学基础。在南极雪冰物理、化学现代过程, 以及极地浅冰芯记录反映的大气环流变化机理方面取得了新认识。冰冻圈科学正在我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化发展趋势, 具有较大国际影响。

(10)沙漠与沙漠化。我国地理学家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对近170万km2的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进行综合考察和野外定点观测试验, 揭示了沙漠的形成演变规律, 评估了可利用沙区水土资源潜力, 形成了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和防沙治沙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一系列成果已在国家大规模治沙中得到应用。到2015年, 沙漠区域的人工绿洲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约3万km2扩大到12万km2, 穿越沙漠的铁路、公路和输油气管道等畅通无阻, 成为全球唯一的沙漠化过程基本得到控制的国家。开创和发展了沙漠环境学、风沙地貌学、沙漠植物学、恢复生态学等基础研究领域, 中国的流沙固定和沙漠化治理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获得联合国荒漠化公约(UNCCD)的认可:中国荒漠化防治的经验值得全球推广。

(11)全球变化与中国生态系统碳循环。20世纪后半页我国进行青藏高原的研究及气候大规模的青藏高原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就揭示了我国生态系统研究与生态系统评估, 组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希望为国家关于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决策(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 中国组建了全国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 并完成了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评估。中国学者将努力实现由区域性研究向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的转变, 为全球的碳循环总体性研究和对全球变化的科学发现作出大的贡献。

根据上述对中国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进展的概括总结中, 已可以说明, 我们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之多、规模之大、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要实际问题做出的贡献之巨等都是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地理学所无法比拟的。一些重要领域所取得的理论进展即对科学问题的解析深度和对于科学规律的揭示方面在总体上也位于国际前列。

3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道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间, 中国地理学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重大成果, 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阶段的特点紧密结合, 在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国家发展决策问题上做出来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中国各级政府获得了广泛公认的影响。这些发展成就的取得, 展示了我国广大地理学者的科学创造力。同时, 也是与国家各时期制定科学发展正确方针的指引分不开的。

在展示中国地理科学发展的成就的同时, 需要宣传我国地理学所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特点是:

中国中央政府对发展科学事业非常重视。通过与科学家的密切结合, 根据中国国情和国家发展所处的阶段, 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发展方针和规划。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也相应地编制科技发展规划, 具体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重大任务。

在国家发展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指引下, 地理学者能够认识国家发展对地理学提出的需求。地理学发展始终遵循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方向, 以任务带学科, 即根据各时期的发展方向, 制定研究计划和组织科研团队。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科研实践总结和发展理论成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地理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几十年来, 无数的地理学家跑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 许多学者长期深入到条件恶劣的特定区域进行长时期的考察和实验站的观测实验。

通过大型综合性领域和项目研究, 发现了开发和治理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同时向各级政府提交大量的关于我国自然结构、国土开发、区域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资料、规划方案和政策建议等。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地理学的成果不断地获得国家领导人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地理学者曾直接向国家领导人作研究成果汇报, 在中央领导人集体学习会上进行授课。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地理学研究单位(包括试验站)考察、参观。地理学家在国家各主要发展阶段都向中国政府高层提交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 对国家建设和区域治理产生了相当广泛的重要影响。

在大量实践基础上, 地理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都总结出丰富的理论成果。在科学认识上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进展乃至突破。如通过实验研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和水盐运动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关系方面, 在环境健康和地方病病因及防治方面, 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背景值方面, 在地域分异规律与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以及中国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面、在区域自然地理和农业区划、在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理论方面, 在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影响方面, 在专题地图学和综合制图的理论方面等, 都有重要的理论进展和发现。

根据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的要求, 在完成重大科研任务过程中, 发挥了团队集体精神与个人创造力相结合的理念。实践证明, 这是地理学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重大综合性和复杂性问题所必须的。从这一点看, 已不同于我们先辈地理学家那时候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十分重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地理科学人才队伍, 并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地理学家的引导。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末的近40年中国地理学发展中, 黄秉维、陈述彭、吴传钧、施雅风是中国地理学会长时期的领导人, 也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领导人。这个期间他们四人处在我国现代地理学发展的核心(领导层)位置上。他们引领了全国地理学发展方向, 牵头了全国性若干重大合作任务, 对国家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培养了大批的学者和优秀地理学家。建议将他们在国际地理学大会上以适当的方式做专门介绍。

中国地理学所走过的道路,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现代中国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既来源于中国的国情, 也深含着地理科学的独特价值。

4谁能引领世界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我们通过对世界地理学发展近现代历史的分析, 考虑到今天全球各类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和任务, 我们认为, 我国地理科学发展方向与美国、西欧等部分发达国家应该有较多的不同, 但我国地理学却可以代表当今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地理科学提出的客观要求和世界地理科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欧洲。在近现代长时期发展中, 直至20世纪70年代, 地理科学的理论发展在欧洲(包括前苏联)及部分学科在美国曾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近几十年来, 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韩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依然坚守着传统地理学发展的路径, 新的思想和理论成就不明显。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地理学背离了交叉学科性质的要求, 迷念于纯自然科学化乃至“ 物理学化” 进程。其结果, 反映这种倾向的计量化也被学者们自己否定了。可以说真正的自然地理学在美国已经基本消失了。1990年代末曾经提倡的“ 社会— 环境动力学” 的理论, 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响应。人文地理学专注于美国社区问题的研究, 也没有在社会管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地理学不仅在科学体系中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应用的价值受到了质疑。今天的美国地理学根本不能引领世界地理科学发展的方向。欧洲国家, 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近20多年来, 由于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都居于稳定状态, 地理学者长期集中于研究区域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地生态学以及对世界上主要的国别地理进行研究。无论科学实践的规模和理论方法的发展,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都不突出, 值得借鉴的成果相当有限。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包括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 正在或即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他们的发展阶段及其国土自然结构、人口增长及其粮食和资源保障、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城镇化进程及模式、区域治理等与我国曾经出现并且还将继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非常类似。在近二十年来, 许多发展中国家, 包括“ 金砖” 国家在内, 已经开始出现类似于在我国已经出现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等等问题。

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杰出的地理学家黄秉维在1990年代中期就强调:“ 现在应该怎么前进, 应该不应该把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都结合起来考虑, 特别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从解决问题方面来考虑。” 又说:“ 钱学森先生和我们所想的则是以地表为中心, 最后与可持续发展接轨。” 我国地理学者响应黄秉维先生的倡议, 将这些领域的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密切结合, 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实际成果和经验。

新世纪里“ 新世界” 的地理学, 客观上需要有引领者。唯有中国的地理学可以担当这一重任和角色。

我们已经取得了世界上第一流成就。这既是国家的荣誉, 每一个中国地理学者的光荣, 也是地理学学科价值在科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体现。

这次是在具有伟大古老文明的中国举行的古老学科地理学的世界大会。我们要立于当代中国在世界上大国的位置上, 将第33届世界地理学大会办成展示中国几十年地理学创造辉煌成就的平台, 开启中国地理学全面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地理学新发展的契机。这样的自豪感、使命感应当成为组织此次大会、参与此次大会的每一个中国学者的理念和精神。

为全面地、历史地展示我们中国地理科学发展的成就, 建议可考虑:以大型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作介绍, 以主要的研究地区、区域作介绍, 以著名地理学家做介绍, 以主要的地理学分支专业作介绍。以各种媒体形式介绍, 力求生动活泼。

结合介绍中国地理学会的发展及其目前的规模情况, 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 现在的发展规模、工作(教育、研究、出版、科普等)及在社会上的影响。

致谢:本文是根据各历史时期我国地理学主要工作的介绍资料编写。在编写过程中, 王涛、效存德、杨林生、王英杰提供了有关领域研究进展的文稿, 特此致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Lu Dadao.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Geograph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9.
[陆大道. 地理学发展与创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 [本文引用:1]
[2] Sun Honglie. 20th Century Academic Overview of Chinese Renowned Scientists: Earth Science, Geology(vol. 2)[M]. Beijing: Sciences Press, 2010.
[孙鸿烈.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地学卷地质学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 [本文引用:1]
[3] Lu Dadao. A tribute to the geographers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hina celebra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nca, 2009, 6(10): 1 155-1 163.
[陆大道. 向100年来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的地理学家致敬——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J]. 地理学报, 2009, 6(10): 1 155-1 163. ] [本文引用:1]
[4] Huang Bingwei. Some opinions on the research of terrestrial surface[M]∥Qian Xuesen, ed. Hangzhou: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4.
[黄秉维. 关于地球表层研究的一些看法[M]∥钱学森. 论地理科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4. ] [本文引用:1]
[5] Gao Yongyuan. Whether weakness or superiority? The understand ing of learning “The science of geography is the confluence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2, 11(1): 87-90.
[高泳源. 弱点, 还是优势?——对学习“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的一点体会[J]. 地理研究, 1992, 11(1): 87-90. ] [本文引用:1]
[6]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Committee. Rediscovering Geography: 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7. [本文引用:1]
[7] Editing Committee of Huang Bingwei Collection. Selected Paper of Huang Bingwei’s Integrated Research in Physical Geography[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10: XI.
[《黄秉维文集》编辑组. 地理学综合研究: 黄秉维文集[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0: XI.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