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工作简要回顾
孙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孙枢(1933-),男,江苏金坛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沉积学,沉积与大地构造研究.E-mail:shusun@163bj.com

摘要

回顾了2003年以来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工作。10年来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我国参加大洋钻探活动的战略和规划,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推动了我国深海科技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洋钻探; 深海; 南海航次
中图分类号:P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11867/j.issn.1001-8166.2014.03.0317
A Brief Review of the Ten Years’Work of IODP-ChinaScientific Committee
Sun Sh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Review the main works of IODP-China Scientific Committee since 2003. For ten years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has done a large number of very fruitful work, especially proposed the strategy and plan for China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ies of ocean drilling, organized various kinds of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promoted the vigor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ep-s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 Ocean drilling; Deepsea; The South China Sea Voyage.

我国IODP工作已经过了10年的发展。1985年我国参与了ODP的相关活动,当时应国家海洋局罗钰如的邀请成立了以刘东生、罗钰如为首的筹备委员会,推动了ODP的相关工作。后来因ODP计划方面的变化而工作中止。之后不久,美国一位原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DSDP)的科学家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访问,并主动提出要送给该所全套“Initial Report”。我国利用科学钻探船对深海大洋开展研究活动,可分为大洋钻探(ODP)和综合大洋钻探(IODP)2个阶段,更准确地说我们已经进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ODP很不平凡的年代。1994—1995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对海洋科学非常重视,举行了多次讨论会,常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专家参加。1995年7月14~15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举行了海洋科学讨论会,内容包括:①海洋考察船;②深海研究与大洋钻探;③海岸带研究;④与香港共建海洋研究中心;⑤海洋科技管理体制等5大方面问题。正是在类似这种广泛深入讨论分析的基础上,1994年和1995年初国内地学界多位专家联名提出“关于我国参加大洋钻探计划的建议”和“关于我国参加大洋钻探国际合作计划的紧急建议”,并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涂光炽呈交国务院。1995年7月10日和8月1日国务院秘书二局2次召集有关专家和部门负责同志开会讨论此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详细依据。1995年11月,国务院领导正式批准我国参加大洋钻探计划。科学家们的审慎建议,中央领导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开拓了中国ODP前进的道路。

国内学术界立即行动起来,海洋、石油、地矿、中国科学院和教委五大系统10个单位开会讨论研究我国大洋钻探建议书,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的冲绳海槽、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的南海地质构造以及同济大学牵头的东亚季风3份ODP初步建议书。中国ODP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将3份建议书全部送交国际ODP组织。其中追溯东亚季风历史的南海大洋钻探建议书在1997年各国建议书评审中排名第一,优先安排为南海的ODP 184航次。1998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ODP,成为大洋钻探第一个“参与成员”,实现了国内地学界多年的夙愿。1999年2月11日由澳大利亚Fremantle起航到4月12日在香港结束,由汪品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成功实施,使我国的深海科学研究步入世界前沿。

2003年ODP转入IODP,国务院及时批准加入该计划,我国继美国、日本、欧盟之后成为IODP的第4个成员。2004年4月26日起,中国以IODP“参与成员国”身份每年可派遣中国科学家参加非立管钻探船6个月次、立管钻探船6个月次,具有特定钻探平台1/4个成员单位名额,并享有获得全部航次相关样品、数据,申请首席科学家等权益。同时,国家科技部于2004年2月6日成立“中国IODP委员会”并建立联络员制度,同时组建“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及“中国IODP办公室”,标志着中国积极参与大洋钻探科学研究的竞争,并成为国际群体中的重要成员。

2013年10月,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进入新的阶段——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IODP),原有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的3个钻探平台各自寻找财政支持独立运行,中国成为美国“决心号”钻探平台的正式成员。

自2004年以来的10年中,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内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科学家的支持下,在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系列活动和发展加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方面稳步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概括而言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研讨和提出中国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活动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自成立至今,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组织召开多次会议讨论有关能力建设、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规划,对中国IODP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11年10月17~18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扩大会议,初步提出了未来十几年中国深海发展战略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三大目标。

近期目标:由国家投入资金,在IODP“互补性项目建议”(Complementary Project Proposal,CPP)的新机制下,促成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南海新航次建议书735-CPP在2013年成功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中国深海科技的跃升、培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海科技队伍。

中期目标:为应对2013—2023年新10年IODP,我们需要尽早实施科技力量的培养和储备,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反差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良机。2013年后我国成为IODP的“平台提供者”之一,每年提供1 000万美元的运作经费,实现每年主持组织一个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航次,逐步快速增强我们的深海科研实力,壮大我们的深海科研队伍。

远期目标:必须建造自己的大洋钻探船,这将是我国开发海洋资源、走向世界大洋、推动我国地球和海洋科学发展走向更高阶段的历史性重大举措。大洋钻探船是人类进军深海海底和地球深部的基本手段,用大洋钻探船武装起来的中国地球科学界将能发挥海陆结合的优势,进入国际海洋开发和地球科学的最前沿。

应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要求,2011年12月14日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开会研讨新形势下中国在新10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参加新10年IODP(2013—2023年)的目标和具体对策。这次会议进一步就10月17~18日扩大会议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达成一致意见,并特别强调采取有力措施实现近期和中期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提出在新计划里继续加强同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合作。

2013年3月29日,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年度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新10年的IODP(2013—2023年)即将开始,第二次南海大洋钻探加紧筹备的背景下召开的。本次会议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南海IODP 349航次的重要性,强调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其成功实施。建议争取“决心号”钻探船从中国的香港或三亚起航(现已确定从香港起航),开展“靠岸活动(port call)”期间扩大新10年IODP和IODP 349南海航次的社会与学术影响。会议认为从“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出发,急需加强我国在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的参与力度,抓紧准备南海第三次大洋钻探和西南印度洋钻探的建议书,争取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前5年实现2~3个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航次。

会议还注意到目前国内大洋钻探的研究中,大洋岩石圈的研究过于薄弱,应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陆地研究者下海,应在全国不同的研究部门围绕大洋钻探组织更多的研讨与宣讲活动。同时建议结合2013年10月以后新10年IODP的开始,加强我国大洋钻探的组织形式,包括专家委员会的更新和办公室的强化。

2 推动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据不完全统计,以ODP/IODP样品为主要研究内容,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2位,硕士研究生54位。中国科学家ODP 184航次后获得资助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4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2项、创新研究群体2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18项、面上基金项目40项等,上述“973”项目、“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创新群体项目均为ODP 184航次后的研究项目。研究ODP/IODP样品发表相关文章近300篇,其中国际SCI刊物近100篇。

3 指导中国综合大洋钻探办公室组织IODP的国际和国内活动
3.1 选派科学家参加航次和科学咨询机构会议

ODP时期,我国共有7人次参加ODP航次,以184航次最多,有4名中国科学家,包括1名首席科学家。这些科学家来自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3家单位。在科学家专业方面,主要是微体古生物学和沉积学,这说明早期我国参与IODP主要以古海洋、古气候学研究为主。

自2004年中国加入IODP以来,共有36位科学家参加了IODP航次。这36位科学家来自我国8所高等院校(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5个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18家单位,也有来自香港的科学家参加了航次。科学家上船的工作内容从早期的微体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扩展到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磁学、地层学、岩石学、地震学、火山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

自2004年以来,中国IODP共派出105人次参加了IODP-SAS各委员会和工作组会议。派出的代表来自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14家单位,其中中国IODP办公室承办了5次工作组会议。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我国科学界对国际IODP做出的积极有效的贡献。

3.2 组织国际研讨会并提交航次建议书

为推动735 CPP(第一建议人为同济大学李春峰)和838 CPP建议书(第一建议人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的成功实施,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共组织了3次国际研讨会。

2012年1月31日至2月1日在上海组织召开了“南海扩张过程探索”(Unlocking the Opening Process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国际讨论会,共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65名科学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最后促成了IODP 349航次。

为了抓住美国钻探船“决心号”在未来5年停留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工作的有利时机,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科学家积极筹备新的南海大洋钻探建议书。中国IODP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了2次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科学家参与研讨、酝酿新的南海大洋钻探建议。通过2013年3月和2013年9月的2次研讨会,形成最终的钻探建议——IODP 838号,2013年10月提交,于2014年初获得初评结果,目前正在修改完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该建议书没有按照IODP的一般程序,即先提交预建议书,通过评审后再提交完整建议书,而是一步到位直接提交了完整建议书。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为争取在2015年末或2016年实现航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南海中生代钻探建议书和西南印度洋热液和深部生物圈钻探建议书正在积极准备中,有望于2014年提交完整建议书。

3.3 组织中国科学家参与制定未来国际IODP发展战略的重要会议

(1) INVEST会议

IODP新10年(2013—2023年)科学计划筹备的全面启动开始于2009年9月21~26日召开的INVEST大会,中国IODP办公室组织了20余位中国科学家参加该会议,其中有13位由中国IODP提供部分资助。在会上,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讨论,为2013年后的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出谋划策。同济大学汪品先和李春峰等提交了题为“Deformation of Asia and its global impact”的白皮书。同时,中国科学家还承担了部分会议组织工作,汪品先担任大会第五专题的主席,南京大学郑洪波担任第四专题第五工作组的主席。新科学计划《照亮地球:过去、现在与未来》初稿完成后,汪品先作为审稿人为研究计划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了大量建设性意见。2011年,IODP新10年计划书《Illuminating Earth’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正式发表,中国IODP办公室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将其翻译成中文并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照亮地球:过去、现在与未来》。

(2) Chikyu+10会议

新10年IODP与过去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存的3个钻探平台(美国“决心号”、日本“地球号”和欧洲“特定任务平台”)将独立运行,分别寻找财政支持。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和IODP-MI于2013年4月21~23日在日本东京联合召开了“Chikyu+10”国际研讨会。会议学术委员会由19位国际科学家组成(其中5位来自日本),学术委员会主席由澳洲塔斯曼尼亚大学Mike Coffin担任,同济大学汪品先也是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来自22个国家的350余位科学家齐聚东京,研讨新10年“地球号”的科学钻探计划,会议共收到“地球号”钻探建议的白皮书130余份。我国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22位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国IODP办公室资助了其中10位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会议。

4 从大洋钻探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用科学钻探船研究深海大洋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地球科学革命,并在当代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的发展中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大洋钻探与地球系统科学紧密相连,而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是我国地学界的迫切任务。基于这种理念,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以深海大洋钻探为出发点,组织以华语为交流平台的“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为华语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和学者之间提供高水平的中文深度交流平台,迄今已成功组织了2届,并形成在固定时间召开综合性地球系统科学大会的传统。

第一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研讨会”于2010年6月28~30日在上海召开,共有来自90个单位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3天会议总共2场大会报告,9位专家围绕“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进行跨学科的大会综述;9场专题研讨,有63位专家就不同专题做口头报告;还有3场展板交流,有100余篇论文的作者通过展板和与会者讨论交流。

第二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研讨会”于2012年7月2~4日在上海举行,125个单位的800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此次盛会,《文汇报》、 Science等媒体也派专人到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研讨会设置了17个专题,6个大会报告,在45场专题会上有231个口头报告,3个展板专场上展示交流了247篇论文。7月3日晚还举行了信息发布会,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IODP办公室报告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战略。

第二届大会决定,按每2年1次的间隔举办该会议,第三届会议定于2014年7月2~4日在上海召开,仍然由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为适应学科覆盖范围和参加部门扩大的需要,将原来会议名称中“深海研究”字样略去,下次会议改称为“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此外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承办了第九届国际古海洋学大会(ICP9),该大会于2007 年9 月3~7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成功召开,来自31个国家或地区近500名古海洋学家齐聚一堂,以“从透视过去看未来海洋”为主题,交流、展示全球大洋基础研究成果,探讨未来海洋环境、资源研究前景。这次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古海洋学领域的研究。

这一届专家委员会在全体委员的努力下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新的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即将成立,新的IODP航次以李春峰和林间共同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南海IODP 349航次即将起航。相信中国深海研究新发现的航程将在我国各有关部门、各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