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林(1978-),男,贵州黎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学研究. E-mail: 155060162@qq.com
*通讯作者:吕新彪(1962-),男,湖北黄梅人,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学、矿产普查及资源管理工程研究. E-mail: luxb@cug.edu.cn
对黔东下寒武统以泥、碳岩性组合为主的多金属元素富集层(黑色页岩)的元素地球化学、13C,18O同位素以及岩性组合分析表明:微量元素蛛网图协同变化, 暗示其成因上具有同源性。黑色页岩13C,18O同位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富集元素组合特征, 表明其具有深部热流体物质, 分布有热水活动的陆棚海局限盆地边缘相带有利于元素沉淀富集。34S同位素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组合特征, 暗示静水缺氧环境有利于元素沉淀。黑色页岩岩性组合特征(含磷、石煤层)和高有机碳含量支持沉积物受上升洋流影响。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elemental geochemistry,13C,18O isotope and lithology combination of the black shale, a set assemblage mud and carbon of lithology , in East Guizhou. The coordinated change in spider diagrams of race elements suggests those elements have the same source. The13C,18O isotopes, mode of REE partition and characteristic enrichment of elements assemblage in carbonaceous shale show that the deep thermal fluid is added, and the shelf sea basin edge with distribution of hydrothermal activity is propitious to precipitation of ore elements. Evidence from the34S isotope and redox-sensitive elements show that the hydrostatic hypoxia environment is also conducive to precipitation of elements. The lithologic features (phosphorus, coal-bearing layers) and high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upwelling ocean current.
黑色岩系中富集多种微量元素, 包括V, Ag, Ni, Mo, U, Au, Cu, W, Pb, Cr, Y, Co, Cd, Sb和PGE等, 常形成V-U, V-Ag, Ni-Mo-PGE和重晶石等大型金属和非金属矿床。黔东为贵州黑色岩系型层控金属矿床发育的重要地区, 分布有大型黑色岩系型钒和重晶石矿床。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是碳质硅质岩、黑色页岩和碳酸盐岩不同比例的岩类组合体系;不同岩性组合反映不同古地理环境, 并具有不同的元素组合和含矿性。前人对黑色岩系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和地球化学等进行讨论[ 1, 2, 3], 但其地球化学的研究都基于将不同成因岩石(硅质岩与碎屑沉积岩)的元素组成视为相同成因进行对比。为尽可能消除由于岩性不同所造成的地球化学差异, 确保不同剖面中元素特征对比的统一性和可靠性, 本文探讨黑色页岩多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和成因。
泛大陆解体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导致的缺氧事件, 是地史中一次重要的构造—沉积事件[ 4]。扬子地台第一个基底形成之后, 起始于震旦系的台地盖层, 下部为地槽封闭后类磨拉石建造的板溪群、下江群和丹洲群。雪峰运动导致扬子地台第二个褶皱基底的形成, 雪峰运动之后扬子准地台全面进入盖层沉积, 而处于过渡区(扬子地台与华夏古陆)的黔东南地区早古生代褶皱带仍为槽型沉积[ 5]。震旦-寒武纪转折期, 黔东地区处于从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演化过程, 震旦系台地碳酸盐岩盖层之后, 下寒武统黔东地区进入了持续的沉降阶段。(浅)次深海台地边缘和斜坡盆地岩性主要为黑色薄层硅质岩—黑色页岩—碳酸盐岩组合。金属元素富集于震旦系留茶坡组顶部至寒武系九门冲组底部黑色页岩中。松桃地区和镇远地区位于贵州东部(图1), 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 各岩相带岩性组合在空间上有所不同, 黔东北台地边缘相的松桃剖面见有磷块岩和极薄石煤层分布, 黔东南边缘盆地相的镇远剖面仅见有少量磷结核。
样品分别采集于台地边缘陆坡相的松桃地区和陆棚边缘盆地相的镇远剖面(图1), 层位为震旦系留茶坡组顶部至寒武系九门冲组底部。剖面黑色页岩露头发育良好, 样品均为钻孔岩心。微量元素测试于澳实分析检测集团澳实矿物实验室(广州)完成, 分析仪器美国Perkin Elmer公司生产的Elan 9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分析精度和准确度优于10%;同位素测试在中科院地化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碳、氧同位素测试:先把样品粉碎成200目, 然后在50 ˚C条件下用100%的磷酸抽提出CO2并提纯, 然后把CO2气体在MAT251质谱仪上完成碳和氧同位素测定。硫同位素:将200目的样品用1:1盐酸浸泡, 除掉可溶单硫化物, 然后加入CrCl2溶液和酒精, 对其进行加热, 微沸2h以上, 产生的H2S气体利用AgNO3(2%)溶液收集, 各种形态硫以Ag2S产出, 制备成SO2, 然后进行质谱同位素分析。将黑色页岩元素平均含量与世界粉砂岩(页岩+粘土岩)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 7]之比值为元素的富集系数, 用其来表示黑色页岩元素富集或贫化程度。 δCe=2Ce N/(LaN+PrN)、 δEu=2EuN/(SmN+GdN); N为球粒标准化。
松桃剖面:自下而上灰黑色薄层含碳质硅质岩—中层状灰黑色薄层硅质岩, 间夹少量黑色页岩—(灰黑色)黑色页岩夹少量薄层硅质岩, 局部含少量豆荚状磷质结核和黑色硅质磷块岩(厚0~50 cm)以及极薄石煤层、细线状黄铁矿或磷质结核—黑色页岩夹深灰色泥粉晶灰岩透镜体—深灰色薄至中层泥粉晶灰岩, 灰岩自北向南逐渐变薄。镇远剖面:自下而上灰黑色薄硅质岩—黑色(薄)中厚层硅质岩夹黑色页岩(顶部见磷结核)—灰黑色板状黑色页岩, 局部见少量灰岩或钙质砂岩透镜体—深灰色薄层至中层细晶灰岩。
剖面黑色岩系(黑色页岩、硅质岩)顶底都为浅水台地碳酸盐岩(底部为泥质白云岩, 顶部泥晶灰岩), 其沉积环境可能属于陆棚环境[ 8]。多金属元素富集层位有机碳含量高(湘黔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均值5.34 %[ 5])和含有磷质沉积物, 暗示区内可能存在上升洋流。因为与上升洋流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物中广泛发育有磷质物和高有机碳含量, 如热带太平洋东海岸是最广泛的上升洋流活动区, 其宽广的边缘海(中美洲)中就广泛发育有磷质沉积[ 9];秘鲁大陆边缘有机碳含量大于3 %[ 10], 而在现代远洋沉积物中, 其平均总有机碳含量通常不到0.5 %[ 11]。石煤的形成主要与上升洋流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得海水表层菌藻类生物大量繁殖, 然后死亡有关[ 12]。松桃剖面发育有极少量的石煤层, 暗示黔东北地区当时的沉积环境可能为上升洋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表层海水藻类大量发育, 导致底层水处于严重的缺氧。在陆棚水较浅时大量死亡的生物体遭受氧化破坏而难以保存下来, 而在陆棚凹陷海水滞留区保存有少量极薄的石煤层。松桃地区黑色页岩顶部的碳酸盐岩从北向南渐变薄, 暗示台地向南倾斜或沉积位置为斜坡相, 海水渐深。剖面分布有透镜状灰岩, 沉积区可能存在一系列顶部为碳酸盐沉积物的水下高地, 未固结沉积物在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垮塌, 顺坡搬运到深水处堆积而成, 暗示研究区沉积环境为斜坡相。黑色岩系岩性组合底部为组分、粒度和颜色都均一的盆地相薄层状硅质岩, 可能供给物源的种类单一、供应和沉积速率长期稳定的结果;中部为深海陆棚相硅、泥、炭和磷岩性组合, 岩石除了接受浮游生物遗体和胶体SiO2的沉积物之外, 可能还受到上升洋流提供物质的影响;上部为浅海陆棚相泥和碳岩性组合。总之, 剖面为以碳硅泥沉积为主的非补偿滞留陆棚海局限盆地沉积环境, 富含磷与W, Mo, Cd, Bi, Ag, U, V, Ba, Zn, Co, Sb, Ti, As, Ni, Pb, Cu等多种金属微量元素。
剖面黑色页岩微量元素的富集系数普遍很高(图2, 表1)。据本次测试结果, 将金属元素富集分为3类;①强富集元素, 富集系数>100, 包括W, Ag;②中等富集元素, 20<富集系数<100, 包括Mo, Cd, Bi, Ag, V和U;③弱富集元素, 2<富集系数<20, 包括Ba, Zn, Co, Sb, Ti, As, Ni, Pb和Cu。松桃剖面主要富集元素为W, Mo, Cd, 均值含量分别为245.8、127.21、7.94ⅹ10-6, 呈现出2个W, Mo, Cd的富集峰值, 且Mo, Cd和Ag曲线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富集系数均值依次为:W>Mo>Cd>Bi>Ag>U>V>Ba>Zn>Co>Sb>Ti>As>Ni>Pb>Cu, 而W的富集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元素, 高达123倍。W, Ag, Bi, V和U为镇远剖面主要富集元素, 均值含量分别为552.31, 15.72, 0.45, 3228.16和64.43ⅹ10-6, 剖面上W和Ag相关性较好, 且呈现出3个峰值, 而V和U仅一个峰值;富集系数均值依次为:W>Ag>Bi>V>U>Mo>Y>Sb>Pb>Co>Cd>Cu>Ba, 且W, Ag的富集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元素, 分别高达276和157倍。研究区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各元素协同变化特征, 暗示着2剖面成矿元素在成因上的同源性, 但部分元素富集表现为不同步性(图3、4), 可能与各元素沉淀富集条件有关。镇远剖面各种金属富集都远高于松桃剖面, 暗示二者的沉积环境可能有所差异, 但2个剖面的同时富集基性元素(Ni, Cu等)和酸性元素(Mo, W, U等)的一套双峰式元素组合, 可能表明黑色页岩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和深源物质的加入[ 13]。
元素从海水向沉积物的转移既有生物过程, 也有非生物作用。有机元素富集过程主要是海洋生物摄取营养金属元素通过死亡沉淀进入沉积物中的过程, 而非生物过程可以通过化合物沉淀、类质同象、吸附作用、络合物、金属卟啉和元素扩散等方式进入沉积物中[ 14]。镍元素在有氧条件下, 容易被细颗粒悬浮物质吸附而发生沉积[ 15], 而缺氧环境中, Ni则能以卟啉形式沉积沉淀使其固定在沉积物中[ 16], 所以在相对弱还原环境的松桃剖面有Ni富集。镉元素在缺氧环境下, 主要是通过自生的沉淀富集[ 17], 而在弱还原环境中, 则以难溶硫化物(CdS)形式沉淀[ 18]。钼元素既不能被浮游生物富集, 也不容易被大多数颗粒吸附[ 19], 但能被锰的氢氧化物捕获[ 20]而初步富集, 在富含硫化物环境中, 当Mn的氢氧化物被还原后, Mo元素被释放
到孔隙水中[ 21], 高价MoO4+被还原为MoO2+, 以有机硫代硫酸盐的形式保存下来[ 22]。氧化性水体中, 少量钒能够以钒酸根离子(H2V04-)形式吸附于Mn或Fe的氢氧化物细颗粒而沉淀, 而在缺氧条件下, H2V04-被还原成带正电离子半径很小的氧钒(VO2-), 其比大半径的钒酸根离子更容易产生螫合效应, 形成有机络合物或水化物在沉积物中沉淀富集[ 23]。W6+易吸附于铁锰氢氧化物、有机碳和粘土一起沉淀富集, 即适当气候条件下, 吸附作用作为使钨沉淀的主要因素[ 24]。在有PO41-, CrO42-, AsO43-, I1-等离子溶液中, Ag能与它们结合, 形成不溶化合物沉淀, 而在缺氧的S2-环境中, Ag能成硫化物而沉淀。对各富集元素性质分析得知:W, Ag, Ni较无条件的沉淀, 而其余元素相对较为选择性沉淀。总之, 元素的富集成矿, 除了物源的供给之外, 还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以及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有关;相对于海水较浅台地边缘的松桃地区金属元素富集程度不如陆棚边缘盆地的镇远剖面, 主要源于缺氧环境下更能致使这些元素沉淀富集。
![]() | 图 2 镇远(ZY), 松桃(ST)剖面微量元素蛛网图(WZ曲线为维诺格拉多夫值)Fig.2 The trace elements of spider diagrams from the the Zhenyuan and Songtao sections |
![]() | 图4 松桃剖面成矿元素分布示意图表1 微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参数(单位:10-6)Fig.4 The ore-formation element distribution curve from the Songtao sections |
![]() 3.3 同位素地球化学 碳、氧、硫同位素物源示踪被广泛应用。如:Merlivat L[ 25]测定了东太平洋隆起热液喷口附近热水中CO2的碳δ13C值稳定在-4.13‰~-5.55‰;Taylor[ 26]对板块不同位置火山CO2气体的碳同位素组成做了研究, 发现洋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CO2的碳 δ13C值落在-2‰~-11‰之间;Roberts等[ 27]指出海底热(液)水沉积碳酸盐岩具有典型的碳同位素负异常。研究区黑色页岩没有变质, 有利于保留其形成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 留茶坡组—九门冲组之交黑色页岩 δ13C, δ18O, δ34S组成见表2, 表3。 黑色页岩样品的无机碳 δ13C值在-2.42‰~-13.41‰之间, 而海底热(液)水沉积碳酸盐岩具有典型的碳同位素负异常[ 27], 暗示其可能受上升热流活动的影响。据高振家[ 28]给出的古水体温度换算公式:t(℃)=16.9-4.33 δ18OPDB计算出黑色页岩形成时的古海水温度(表3)。松桃和镇远剖面震旦—寒武转换期黑色页岩形成的古水温度(均值)分别为71.26 ℃和76.82 ℃, 而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古海水温度为35℃~45 ℃[ 29], 暗示其可能受海底热液的影响。且黔东南麻江地区可能更靠近热水口, 其下寒武统硅质岩形成水温162.5 ℃[ 30] , 即从北向南海水温度呈现升高趋势。Scothman[ 31]图解投影(图5), 显示9件样品(测试10件)落在 δ13C-δ18O图解上的热水沉积范围内。黑色页岩同位素特征暗示着其形成与热水环境有关。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34S变化范围较大, 为-6.53‰~22.11‰, 较大的硫同位素范围暗示硫酸盐还原菌控制硫同位素的分馏[ 32]。黑色页岩硫同位素 δ34S值基本都显示为正值, 松桃和镇远剖面均值分别为9.89, 16.93。含黄铁矿结核的样品硫同位素值都为负值, 松桃和镇远剖面均值分别为-6.82, -11.30。Murowehick[ 33]研究黄铁矿结核认为, δ34S负值主要由生物作用引起, 而正值为正常海水注入半封闭海盆, 部分改变了介质的硫同位素组成而引起黄铁矿的34S值发生变化, 即黄铁矿为生物与海水混合成因。生物作用引起的结核黄铁矿, 暗示其形成于具有硫酸盐输入的开放性海洋环境, 而受限制封闭环境黑色页岩的34S为正值, 且从北向南显示出渐高的 δ34S值, 表明镇远地区更靠近于静海环境, 与贵州西部水浅, 东部水深的古地理环境相吻合。
3.3 同位素地球化学 碳、氧、硫同位素物源示踪被广泛应用。如:Merlivat L[ 25]测定了东太平洋隆起热液喷口附近热水中CO2的碳δ13C值稳定在-4.13‰~-5.55‰;Taylor[ 26]对板块不同位置火山CO2气体的碳同位素组成做了研究, 发现洋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CO2的碳 δ13C值落在-2‰~-11‰之间;Roberts等[ 27]指出海底热(液)水沉积碳酸盐岩具有典型的碳同位素负异常。研究区黑色页岩没有变质, 有利于保留其形成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 留茶坡组—九门冲组之交黑色页岩 δ13C, δ18O, δ34S组成见表2, 表3。 黑色页岩样品的无机碳 δ13C值在-2.42‰~-13.41‰之间, 而海底热(液)水沉积碳酸盐岩具有典型的碳同位素负异常[ 27], 暗示其可能受上升热流活动的影响。据高振家[ 28]给出的古水体温度换算公式:t(℃)=16.9-4.33 δ18OPDB计算出黑色页岩形成时的古海水温度(表3)。松桃和镇远剖面震旦—寒武转换期黑色页岩形成的古水温度(均值)分别为71.26 ℃和76.82 ℃, 而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古海水温度为35℃~45 ℃[ 29], 暗示其可能受海底热液的影响。且黔东南麻江地区可能更靠近热水口, 其下寒武统硅质岩形成水温162.5 ℃[ 30] , 即从北向南海水温度呈现升高趋势。Scothman[ 31]图解投影(图5), 显示9件样品(测试10件)落在 δ13C-δ18O图解上的热水沉积范围内。黑色页岩同位素特征暗示着其形成与热水环境有关。 下寒武统黑色页岩34S变化范围较大, 为-6.53‰~22.11‰, 较大的硫同位素范围暗示硫酸盐还原菌控制硫同位素的分馏[ 32]。黑色页岩硫同位素 δ34S值基本都显示为正值, 松桃和镇远剖面均值分别为9.89, 16.93。含黄铁矿结核的样品硫同位素值都为负值, 松桃和镇远剖面均值分别为-6.82, -11.30。Murowehick[ 33]研究黄铁矿结核认为, δ34S负值主要由生物作用引起, 而正值为正常海水注入半封闭海盆, 部分改变了介质的硫同位素组成而引起黄铁矿的34S值发生变化, 即黄铁矿为生物与海水混合成因。生物作用引起的结核黄铁矿, 暗示其形成于具有硫酸盐输入的开放性海洋环境, 而受限制封闭环境黑色页岩的34S为正值, 且从北向南显示出渐高的 δ34S值, 表明镇远地区更靠近于静海环境, 与贵州西部水浅, 东部水深的古地理环境相吻合。 碳氧同位素数据(单位:‰) Table 2 The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ic data (unit:‰) |
![]() | 表3 表3 硫同位素数据(单位:‰) Table 3 The S-isotope data (unit:‰) |
剖面黑色页岩稀土元素组成测试结果(表4)显示:稀土总量高, 变化大, 镇远和松桃剖面分别为11.33 ⅹ10-6~539.57ⅹ10-6和45.33ⅹ10-6~257.39ⅹ10-6。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见(图6、7)显示: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型, 轻稀土(LREE)富集, 重稀土(HREE)亏损。镇远剖面 δCe为0.40~0.81, 均值0.56; δEu为0.23~0.91, 均值0.59, 两者均表现为明显的负异常。松桃剖面 δCe为0.80~1.03, 均值0.88, 基本不显示正或负异常; δEu为0.43~0.92, 均值0.64, 表现为明显负异常;可能是松桃剖面更靠近大陆边缘所致。Murray等[ 34]研究不同构造环境的页岩, 大洋中脊到大陆边缘, Ce由亏损到亏损不明显, 且大陆边缘环境由无明显Ce异常到出现Ce正异常;而δEu明显负异常, 可能是在成岩过程中, Eu发生活化、迁移使Eu亏损。总体上, 研究区黑色页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于现代海底热水系统流体及其沉积物的稀土配分模式, 即总体右倾, LREE富集, Ce负异常, Eu为正或负异常[ 35]。
通过对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的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①黑色页岩可能形成于受上升洋流影响的陆棚海局限盆地边缘, 并可能局部叠加海底热水喷流沉积;黔东北台地边缘相的松桃剖面碳酸盐岩和硅质岩沉积厚、含磷多;而黔东南边缘盆地相的镇远剖面仅见有少量磷结核, 水更深, 黑色页岩厚, 成矿元素含量高和种类丰富, 可能更靠近热水口。②各成矿元素蛛网图呈现出协同变化特征, 双峰式的元素组合特征和成矿元素含量(均值)曲线整体上展布于维诺格拉多夫值(曲线)之上, 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十分相似, 暗示着痕量元素富集以及成因上同源于海底喷流。③元素的富集程度, 除了与物源供给情况有关之外, 还与元素自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海水氧逸度、温度、吸附金属元素的植物和悬浮体的性质及其数量等有关, 相对滞留相较缺氧、海水温度较高、能与多种悬浮颗粒结合沉淀的元素有利于成矿富集。
![]() | 表4 稀土元素含量及相关参数(单位:10-6) Table 4 Concentrations of REES and the related parameters of rock samples (unit:10-6)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