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剧,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议题。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始终注重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国内一些研究团队以资源环境保护研究为着眼点,从气候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
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地球科学进展》特推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专栏,请大家赏鉴。
共找到 5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全球变化研究
    李侠祥, 刘昌新, 王芳, 郝志新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6): 618-63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20.051
    摘要 (1439) PDF全文 (708)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增加绿色投资是促进“一带一路”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设计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无投资、固定投资和加强投资3个情景,利用改进的索罗模型和碳强度变化模型,计算并对比分析了“一带一路”地区7个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和CO2排放量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投资有利于“一带一路”地区的经济发展和CO2减排,且随着投资的增加,促进作用也越明显。相对无投资情景,截至2100年,在固定、加强投资情景下,“一带一路”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累计增加45.16万亿和97.02万亿美元,CO2累计排放量分别减少44.16 Gt和79.47 Gt,这将导致2100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下降2.41和4.33 mL/m3。从区域上看,虽然在短期内(2017—2050年),中国投资可能导致东南亚及周边地区、印度和中东欧的CO2排放量小幅增加,但长期(2017—2100年)结果显示,其对各区域CO2排放量下降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东南亚及周边地区和中东—中亚地区的减排促进作用最明显。这表明中国投资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 综述与评述
    康世昌, 郭万钦, 吴通华, 钟歆玥, 陈仁升, 许民, 陈金雷, 杨瑞敏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1): 1-17.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20.002
    摘要 (1676) PDF全文 (1421) HTML (37)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区域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东部、北部,空间范围大。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一带一路”区域的冰冻圈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将对区域水资源、生态系统、北极航道等带来深刻影响。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区域(包括亚洲、欧洲、北极和非洲等)冰冻圈要素(包括冰川、多年冻土、积雪、海冰、河冰和湖冰)的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认知为: 绝大部分冰川面积萎缩、冰川物质平衡处于亏损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 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冻土分布下限上升,活动层厚度增大,多年冻土整体处于退化状态; 积雪范围明显缩减、积雪深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积雪期缩短,即积雪首日延后、消融期提前,但变化存在显著区域差异; 北极夏季海冰范围快速减少、厚度减薄,多年冰减少,反映了海冰的快速萎缩,河/湖冰初冰日延后、消融日提前、冰封期缩短; 中国冰川融水径流显著增加,积雪融水和多年冻土退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流域径流,反映出冰冻圈变化对径流的重要影响。“一带一路”区域冰冻圈萎缩的现状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将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陈发虎, 董广辉, 陈建徽, 郜永祺, 黄伟, 王涛, 陈圣乾, 侯居峙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6): 561-572.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9.06.0561
    摘要 (2132) PDF全文 (1742) HTML (35)   可视化   收藏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是广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为认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总结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多时间尺度气候—水文变化机制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时空格局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破解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和文化演化研究区域不均衡问题,加强地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推进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这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 生态水文学与水安全
    邓伟, 赵伟, 刘斌涛, 南希, 孔博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7): 687-701.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8.07.0687
    摘要 (1873) PDF全文 (898)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南亚是与中国毗邻国家最多的地区,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于此,让山、水和国别的关系彼此咬合而命运相关,构成了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地缘关系。河流是这个地区利益牵扯最紧密的纽带,上下游国别间水问题的博弈导致了彼此间地缘关系的复杂性和冲突的动态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跨境资源环境问题给地区稳定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南亚各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牵扯跨境水权益问题,直接影响南亚地区各国的地缘关系及水安全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挑战是区域各国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思考和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全球和平发展的新路径,南亚地区应该秉承其理念和思想,共同谋求地区水安全合作机制,化解风险,走协调、协同、共赢的合作之路。

  • 林霄沛, 许丽晓, 李建平, 罗德海, 刘海龙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0): 995-1000.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16.10.0995.
    摘要 (1191) PDF全文 (1065)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观测表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快速增加,但21世纪以来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有减缓趋势,呈现变暖“停滞”现象,这对已有的全球变暖认识带来挑战。围绕“变暖‘停滞’机理及其可预测性”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辨识与机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辨识变暖“停滞”的时空特征,阐明外部强迫和内部自然变率的相对贡献;②阐明全球变暖停滞背景下,大气在气候系统能量热量再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③阐明全球变暖“停滞”背景下,海洋动力热力过程对能量热量再分配的调制机理;④探讨全球变暖“停滞”现象的可预测性,对其未来变化及重要区域气候影响进行预测预估。以期通过变暖“停滞”研究回答人们所关心的目前变暖停滞现象未来发展及其对我国及周边的“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南北极重要区域的影响,为我国未来气候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为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