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 1998, Vol. 13 ›› Issue (5): 505 -508.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1998.05.0505

所属专题: 青藏高原研究——青藏科考虚拟专刊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地测量在研究青藏地壳运动及其机制中的作用
张赤军,许厚泽,王勇   
  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 430077
  • 收稿日期:1998-04-10 修回日期:1998-06-15 出版日期:1998-10-01
  • 通讯作者: 张赤军
  •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青藏地区现代地壳运动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资助。

THE GEODESY ACTION FOR RESEARCHING CRUST MOVEMENT AND ITS MECHANISM IN QIINGHAI-XIZANG

Zhang Chijun,Hsu Houze,Wang Yong   

  1.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 Wuhan 430077
  • Received:1998-04-10 Revised:1998-06-15 Online:1998-10-01 Published:1998-10-01

基于对GPS和重力测量数据的分析,扼要地介绍了重力与内部构造关系,大地水准面的场源与其动力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了利用重力与形变资料研究青藏地区的现代地壳运动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结果。

In terms of analyses for GPS and gravimetric data the study contents and methods about the ralation between gravity and Earth structure and the field resource of geoid have been introduced. By using crust deformation and gravity methods the studied results of recent crust movement in Qinghai-Xizang and dynamic mechanism methods have been summarized, for example, the convergence rate between Himalay a plate and Lhasa plate is 12 mm/a, and their vertical uplift rate is 5.3mm/a, the equivalent elastic depth is 80-90 km, in Qinghai-xizang, and so on.

中图分类号: 

[1] 马杏桓主编.中国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地图集.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1.
[2] 许厚泽, 蒋福珍, 张赤军.重力变化与青藏高原隆起.见: 祝贺方俊院士 90 周年文集.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4.7-32.
[3] 张赤军, 方剑.青藏高原与南亚大地水准面的场源及其动力效应初探.地球物理学报. 1996,39(增刊): 114-120.
[4] 王勇, 许厚泽. 欧亚地区均衡残差大地水准面和上地幔强度.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40(2): 202-210.
[5] 方剑, 许厚泽. 青藏高原及邻区岩石层三维密度结构.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40(5): 660-666.
[6] 张赤军, 罗少聪. 喜马拉雅及邻区的莫氏面起伏与上地幔密度异常.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7, 17(4):7-11.

[1] 孙和平, 孙文科, 申文斌, 申重阳, 祝意青, 付广裕, 吴书清, 崔小明, 陈晓东.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研究进展——2020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445-460.
[2] 栾威, 申文斌. 地球内核平动振荡模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461-471.
[3] 朱栋, 高世腾, 朱欣欣, 吴彬, 程冰, 林强. 量子重力仪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480-489.
[4] 韦进, 申重阳, 胡敏章, 江颖, 张晓彤, 刘子维. 连续重力观测站测定的中国大陆潮汐因子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490-499.
[5] 张苗苗, 陈晓东, 徐建桥, 崔小明, 刘明, 邢乐林, 穆朝民, 孙和平. 淮南深部地球物理实验场重力噪声水平初步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500-509.
[6] 杨雄, 祝意青, 申重阳, 赵云峰. 2019年甘肃夏河 MS 5.7地震前后重力场异常特征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510-519.
[7] 刘雷钧, 何建刚, 涂海波, 郎骏健, 柳林涛. 载体垂向扰动对轴对称型金属弹簧海洋重力仪的影响[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520-527.
[8] 赵丕, 何志堂, 罗铖, 康胜军, 史志刚. CG6型相对重力仪比例因子两种标定结果比对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528-535.
[9] 粟多武, 吴书清, 李春剑, 吉望西, 徐进义, 王启宇, 冯金扬, 胡若, 牟丽爽. 国家重力计量参考网的初步建立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536-542.
[10] 房婷婷, 付广裕. 卫星重力与地球重力场的文献计量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1, 36(5): 543-552.
[11] 涂梦昭,刘志锋,何春阳,任强,卢文路. 基于 GRACE卫星数据的中国地下水储量监测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6): 643-656.
[12] 傅焓埔, 刘群, 胡修棉. 水下沉积物重力流与海底扇相模式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 35(2): 124-136.
[13] 孙小荣,张书毕,吴继忠,郑南山. 基于 SNRGPS-IR技术机理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2): 156-163.
[14] 矣昕宝,魏巍,全海燕. 基于单形进化优化算法的重力固体潮信号解混及谱相关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2): 148-155.
[15] 冯旭亮. 空间域密度界面反演方法及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1): 57-71.
阅读次数
全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