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俯冲带通常是由大洋俯冲带发展而形成,因而大陆造山带内通常会同时记录大洋俯冲和大陆俯冲阶段的信息。位于中国中东部的大别造山带记录了丰富的三叠纪华南、华北板块陆—陆碰撞信息,但几乎完全缺失晚古生代大洋俯冲阶段证据。基于古生代地质事件相关岩石可能被掩盖于合肥盆地底部或在大陆俯冲过程中被运移至地幔深部的推测,针对合肥盆地中部出露的玄武岩和辉绿岩开展了详细的锆石LA-ICP-MS U-Pb 定年和Lu-Hf 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大蜀山辉绿岩和小蜀山玄武岩均获得了较多的晚古生代年龄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38、270 Ma和349、273 Ma,鸡鸣山辉绿岩则主要表现为早白垩世年龄。这些基性岩浆岩中锆石年龄结果表现为连续分布的特征,两个最小的年龄结果指示了新生代基性岩浆活动的发生时间,其他锆石则来自于古老岩石的再循环。对高温条件下的锆石保存机制以及锆石来源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合肥盆地基性岩中的晚古生代锆石来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岩浆岩。三叠纪大陆俯冲阶段部分晚古生代岩浆岩被俯冲板片运移至地幔深部,而后在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与深部地幔一起部分熔融而形成合肥盆地新生代基性岩浆岩。这为大别造山带晚古生代曾发生过大洋俯冲事件提供了直接证据。
中图分类号:
[1] |
王勇生, 马威威, 杨隽豪, 白桥. 大别造山带晚古生代再循环锆石:合肥盆地新生代基性岩锆石
LA-ICP-MS U-Pb定年和
Hf同位素证据[J]. 地球科学进展, 2023, 38(1): 70-85. |
[2] |
田自强, 王勇生, 胡召齐, 白桥. 大别造山带内部变沉积岩锆石LA-ICP MS U-Pb定年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9): 945-957. |
[3] |
丁汝鑫,王利,许长海,周祖翼. 大别造山带与毗邻沉积盆地间剥蚀沉积关系的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定量对比[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8): 942-946. |
[4] |
武红岭,董树文. 大别造山带构造超压形成的碰撞力学机理[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 478-483. |